• 稻盛和夫的活法(共6册) 978750607616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稻盛和夫的活法(共6册) 9787506076166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144.96 7.0折 20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稻盛和夫|译者:喻海翔

出版社东方

ISBN9787506076166

出版时间2014-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08元

货号3016086

上书时间2024-01-25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如果你读过《活法》这本稻盛人生哲学入门之作,绝不能错过这部更深层次的哲学经典。
六本备受关注的对话丛书,带你亲临稻盛和夫与各界顶级人士的对话现场。从稻盛和夫与各界顶级人士的对话现场,感受成功的哲学和企业家精神,感悟更深层次的“活法”。从“人的本质”到“利他哲学”,《稻盛和夫的活法(共6册)》为您全方位地演绎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

作者简介
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市,1955年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他与松下幸之助(松下公司)、盛田昭夫(索尼公司)、本田宗一郎(本田公司)并称为日本“经营四圣”,他也是“四圣”中目前惟一健在的一位。他一人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京都陶瓷株式会社(京瓷)和日本第二电电株式会社(KDDI)。前者在精密陶瓷零部件、电子元件、半导体零件、光学器材、通信终端设备、数码信息处理设备、环保能源设备等领域是屈指可数的综合性跨国高新技术企业;后者为日本第二大电话公司,也是日本第一家从事电话服务的民营企业。稻盛和夫现任京瓷和第二电电名誉会长。

目录
《对话稻盛和夫(1人的本质)》
序  真诚地祈愿人人都能够更加幸福
第一章  资本主义的未来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混乱最终将如何收场
    人类的贪欲没有止境
  二、资本主义当前的混乱完全是咎由自取
    人性本恶
    建立一个个性与社会性和谐共存的社会
第二章  为了从“魔的时代”脱身而出
  一、现代是一个“魔的时代”
    心有贪欲易生魔
    常怀自省之心
    动机善否,私心存否
  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自杀
    重新认识正在遗失的教养的重要性
第三章  人的本质与磨砺灵魂的人生方式
  一、思考为人立世的意义
    众生是上帝创造的吗
    灵体能够保持长达数千年的记忆
    一直到近代为止,人类都还信奉着灵的存在
    人为何会转世投胎
  二、灵魂来自何处,又去往何方
    更高层次的灵魂即便无法看见也依然能够感知
    灵魂的最终归宿在哪里
    灵魂是与物质层次截然不同的存在
  三、磨砺灵魂的生活方式
    从迷于“三毒”的执著中解脱出来
    我们的灵魂在死后将归于何处
    有爱便能生智慧
    舍弃自我,保持清净,令灵魂得到磨砺
    从基督教的人类爱向佛教的慈悲世界观进行转换
第四章  觉悟祈祷与感恩之心
  一、拥有信仰
    众生皆惧死
    人类一定会在本世纪中承认灵魂的存在
  二、践行祈祷与感恩
    不懂祈祷的人,灵魂得不到成长
    因果法则能够改变人的命运
    心态决定一切
    那一天到来时,所有人都会开始祈祷
    感恩是具有极大力量的念头
  三、利他心能够人我两利
    利他才是企业经营的应有姿态
    当众生的心合为一体时,祈祷的力量将会被放大数百倍
终章  什么才是理想的未来社会
  一、有必要将各个国家的圣贤者聚拢在一起
  二、21世纪的这100年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跋  关于人生的意义

《对话稻盛和夫(2德与正义)》
序  超越“磨炼”
  “愣头青”与“上流家庭子弟”的交集
  苦难和成功都是“磨炼”
第一章  道德与伦理缺失的社会悲剧0们
  日本人颓废的精神催生出了各行各业的丑闻
  警界丑闻反映出日本人内心价值判断标准的丧失
  “维护组织”的特性助长了腐败现象
  对高智商犯罪束手无策的日本警察
  日本人必须尽快树立新的使命感
  追求道德与发展经济并不矛盾
  现在的日本必须重新找回“道德与伦理”
第二章  重建普世价值观
  仅仅依靠理论无法解释的关键性“存在”
  毫无道理的捐赠税制度
  让国税厅乖乖退还税金的“中坊流斗争法”
  获得最终胜利要靠人格魅力而非玩弄手腕
  日本国税厅将国会记录视作“证据”的智慧之举
  无论如何都不愿低头谢罪的日本政府
  日本政府不愿谢罪的根源在于恐惧赔偿
  抛弃了“勤勉美德”的战后教育导致日本社会的颓废
  只有日本的风俗习惯才能孕育日本人的特性
  在辛劳中树立高尚的人格
  让负面信息产生正面效应的理念至关重要
  确立以“为人之道”为核心的普世价值判断标准
第三章  重拾荒废的教育
  父亲的教育理念——“没必要给铁镀金”
  不靠镀金虚张声势,应接受适当的锻铁教育
  多亏父母我才没有走上犯罪道路
  父亲认可了我小小的正义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失去自己的价值观
  只注重死记硬背的日本教育
  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越适合经营企业
  老师与学生若成为朋友将无法实施有效的教育
  育人需要采取“理念先行型”模式
  教师必须拥有热情。懂得激励
  耐心教我穿靴子的小学老师的大爱
  未将新员工培训的困难传达给教育界的企业的责任
  年轻律师们反对扩大律师人数的病态心理
  富足的物质生活催生出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
  学生强制劳动的苛酷体验改变了我这个大户人家的小少爷
  现在的年轻人有必要体验辛劳
  重建家中房屋。去除独立单间
  在集体生活中学习社会规则
  连孤独都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没有给予教师职业正确的评价,社会也应承担责任
第四章  探寻事物的本质
  表里不一的日本社会
  日本人很难与那些表里如一的民族打交道
  只注重表面形式是金融机构垮台的社会根源
  日本企业需要“和魂洋才”的经营方式
  以化解的态度迎战对手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以“适可而止”赢得庄内藩人心的西乡隆盛
  判断时应力求避免的“3K'’
  非晶硅的发明在于实践现场的仔细观察
  探寻本质,确保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首先描绘出目标理想,才能克服一切困难
  每个房间之间的差异都很小的旅馆才是好旅馆
第五章  现在迫切需要“知足”理念
  丰岛的群众运动让我感受到了“神灵”的存在
  把群众运动引向成功是一件至难之事
  以费用为开场白使我感受到丰岛居民的“决心”
  企业经营同样需要勇于迎接挑战
  在处理丰岛问题时想法不一的岛民‘
  一个人的人生由命运与灵魂编织而成
  我并非出于环保意识或使命感才接手丰岛诉讼案
  拥有美丽心灵的人必然能够创造奇迹‘
  21世纪必须改变效率至上主义
  向全世界提出由日本人创造的崭新价值观
  只有“知足”才能幸福
  幸福不在于外部条件。而取决于我们的“心”
  知足的心态令我们时时感受幸福
  常怀感恩之心,不断努力前行
  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见钱眼开
  只要持之以恒,努力行善。伪善有朝一日也能成为真善
跋摆脱“统治客体意识”
  一切混沌的原点
  一灯照隅,万灯照国

《对话稻盛和夫(3向哲学回归)》
序  幸福的道路
第一章  身处混沌当中,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为什么日本人感受不到富足
  地狱与天堂的区别
  在日美经济摩擦问题上高声说“不”的日本
  心念不善者不配拥有生存的资格
  高贵者所应具备的伦理道德观
第二章  资本主义伦理与独立自尊精神
  苏联解体所造成的影响
  资本主义应有的伦理
  将追求利润自我目的化的资本主义
  商界人士必备的四项条件
  一个寻求利他精神的时代
  企业家应该奉为圣经的理念
  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独立自尊的人越来越少
  “随大流”无助于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以和为贵”的真实含义
  过于执著“自身利益”就无法预见到未来
  空海传授的以大日如来的眼界作观想的方法
  保持“纯粹”的动机对于成就事业不可欠缺
  要以五十年为单位尺度来看待事物
  反复扪心自问是否“动机至善、私心皆无”
  要能耐得孤独
  开创者的条件
第三章  共生哲学与循环思想
  文明危机的警钟
  企业经营者也有必要学习文明论
  摆脱“恋母文明”
  “自然是人类奴仆”的误解
  其生与竞争
  “竞争进化论”与“分栖进化论”
  让人真实感受到地球生态平衡的“玻璃球中的世界”
  现在正是“新秩序”崛起的前夜
  良知与良心必然会觉醒并让人类躲过危机
  与文化和经济相比,日本应在更重要的环境问题上做出贡献
  是否具备勇于付出、自我牺牲的觉悟.
  构筑循环型工业社会
  人们的意识的确正在发生着变化·
  只要脚踏实地地展开行动,新的技术一定能够诞生
第四章  学习过去、思考未来
  稻作的车饶与麦作的丰饶
  成见只会扼杀可能性
  被抹杀的历史
  只有在实用领域,技术才能够得到锤炼和升华
  能够与自然保持和谐的文明
  古代文明带来的遐思
  从古代玉器到现代技术的联想
  温故知新
  研究古代遗迹能够为未来技术开启大门
  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
  必须不忘礼仪
  “行善者”的天地之助
第五章  树立心灵教育
  为何会出现末世现象
  对于“专制政治”的恐惧
  除了构筑“新型资本主义”外别无他路
  不说谎的智慧
  痛感“心灵教育”的重要性
  过于偏重“智育”最终导致了社会的迷失
  “心灵教育”与军国主义的道德观没有关系
  包含了心理学、宗教、伦理观在内的综合德育势在必行
  培养出来的人才如果没有道德观念的话将会毫无意义
  “心灵教育”对解决环境问题也是同等重要
  对自身欲望的纵容将妨碍与他人的共生
  在研究领域里应该保持开放状态
  人生最后的华章
  积攒下来的财产只不过是暂时的保存品
  当前急需的三种教育
  终章  突围出“停滞时代”的方法
  苏联解体与资本主义的危机
  一个需要“回归原点”的时代
  企业的意义
  道德沦丧所导致的危机
  从身边寻找道德之源
  “心灵教育”的三个支柱

《对话稻盛和夫(4话说新哲学)》
前言
第一章  哲学缺失是现代社会的悲哀
  小泉“构造改革”的虚幻
  我们必须直面“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
  《稻盛和夫的哲学》是汲取了心学理念的实践哲学
  哲学能够渗透到心灵的哪一个层面才是问题的关键
  日本左翼人士没有一人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自杀殉道
  被认为说谎成性的政界
  政府委员会结论先行的欺骗行为
  一个难以坚守自身哲学的社会
  日本纯文学缺少对人性“善”与“庄严”的描写
  对人鼓吹利他,自己却不愿身体力行的日本经营者
  只为“自私自利”所驱动的政治家们
  领导者们公然向世人示范着错误的人生态度
  精英阶层失去自律才是导致牛肉产地作伪事件发生的罪魁祸首
  机要费丑闻注定是不可避免的
  道德沦丧的日本领导者们
第二章  道德复兴是当务之急
  较之法律,道德更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知识
  宗教缺失是道德沦丧的根源
  《教育敕语》根本无法与宗教的道德观相提并论
  与其推动教育改革不如先制定道德教科书
  孩子连做人的最基本准则都一无所知
  重视《十七条宪法》精神
  不传授道德的教师,其自身也会丧失道德观
  树立与日本宪法相匹配的道德观的必要性
  承认自身弱点,无碍光明磊落地宣扬道德
  通过道德说教获取信徒钱财的新兴宗教组织问题多多
  那些没良心的政治家们
  道德教育的根本就是无私的慈母之心
  宽容一切的神灵无助于捍卫道德
  战前的《教育敕语》具有强制力的理由
  “不善钻营的人生态度”必定能够赢得支持者
第三章  劳动的意义与“利他”精神
  劳动的目的是磨砺心性、提升人格
  棒球手铃木一郎的“精进”与“禅定”
  即使在出人头地后也不能舍弃“精进”
  日本天皇也曾亲自躬身种稻和养蚕
  “儒教是米店”、“法家是药店”、“佛教是百货店”
  “利他行为”就是基督教所倡导的“爱”
  “为了社会和他人”并非羞耻之事
  “利他”就存在于劳动之中
  让我们祈愿从“自利”能不断向“利他”延伸
  让“自利”与“利他”共存
第四章  重新审视宗教
  稻盛先生在身为企业家的同时为何又要出家为僧
  六岁时“隐蔽念佛”的体验至今记忆犹新
  给偷盗我家财物的小偷当担保人的养父
  孩童时期接触“伟大存在”的重要性
  二战后衣食足却不知荣辱的日本人
  认为“来世皆无”、“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的现代人
  佛教的基本精神就是“自利利他”
  我们周围有许多仿佛来自于极乐净土的人
  灵魂能够在此世与彼世之间无限往来
  濒死体验也证明了灵魂的存在
  笃信怨灵曾经是日本人高尚品德的支点
第五章  宗教与人类的未来
  一神教的危险性在于人类中心主义
  并非仅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
  现在的美国是一个没有上帝的一神教国家
  美国需要回归宗教的原点
  对立冲突的哲学只会进一步激化仇恨
  以色列也需要“利他”和“忍耐”
  人类最早创立的宗教就是“森林宗教”
  创设一个以日本为核心的世界宗教会议
  如果所有宗教都能接受“对立之统合”
  人类如果不能立刻警醒,地球将变成地狱
  为沦为废墟的世界创立思想
  要在领导者丧失了领导资格的美国培养真正的领导者
  赞成入侵阿富汗就意味着赞成屠杀
  日本作为核武器受害国更拥有对美国的话语权
  以释迦牟尼的精神来斩断仇恨的锁链
  全人类都应将恐怖袭击事件当成反面教材进行反省
第六章  建立一个以哲学为基础的社会
  将本属手工业的陶瓷融进现代工业中的创思出自何处
  所谓发明就是抓住从“智慧宝藏”中泄漏出来的真理
  真理就隐藏在我们身边
  一无所有才能够触及到真理
  在找到灵感后仍需要为论证付出努力
  现在的日本社会是一个压制个人灵感的社会
  把构想变成现实还需要勇气
  在未知领域里研发新产品的困难程度
  热衷察言观色、立场飘忽不定的日本人
  创建第二电电时体验到政府官员的僵硬思维
  被京都大学撵出来的诺贝尔奖得主们
  创业失败者与成功者之间的区别
  超级歌舞伎《日本武尊》大获成功的理由
  人类拥有“神力”后的正确态度
  经营小公司容易让人获得自信
  日本应成为一个“德治”和“法治”的国家
后记

《对话稻盛和夫(5领导者的资质)》
序章  21世纪的领导力
  为什么现在要关注领导力
  现在需要的是变革型领导力
第一章  产生领导者的社会条件
  从法律专家的角度思考日本政治领导力
  知识经济社会的领导者形象
  领导力与民粹主义
  美国和日本:两个经济大国的联合领导力
第二章  理想的政治领导者
  政治指导力
  近代日本的领导力
  攸关大国兴亡的领导力
第三章  理想的领导者
  人格对于领导力的重要作用
  乔治·华盛顿的人格
  帅才的条件
终章  从历史角度思考21世纪的领导者形象
  借鉴历史,思考21世纪应有的领导者形象


《对话稻盛和夫(6利他)》
前言
第一章  遭遇大地震
  鼓起勇气、就在当下——摆脱“千年一遇”灾难的途径
  在“因病卧床”的半年中所得的感悟
  与二战结束时的经历一样,坚强的信念让我们得以战胜逆境
  我对“第二故乡”——日本东北地区民众的顽强充满信心
  感觉像是遭到了上天的戏弄
  时刻铭记“人的想象力存在着局限性”
第二章  反论的人生观
  为什么好人多磨难?——任何恶世都终将改变
  “小善如大恶”,“大善似无情”
  “代受苦”——罹难者为我们承受了痛苦
  与其因为负债而自杀,不如干脆“不负责地赖账”
  幸存者承担着对于先逝者的义务
  学习当年战争孤儿“抢夺精神”中的生存活力
  “生生流转”与“诸行无常”——在绝望中重振的智慧
第三章  震灾后的活法
  “利他”劝言——为了“他人的幸福”而活着
  令人感动的坚持笔录震灾罹难者姓名的女士的身影
  总会有人主动向身陷困境的人伸出援手
  “斤斤计较”和“利己主义”是社会恶源
  一个从不谋利的宗教团体为何能够不断兴建庙宇?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存在”
  忘掉自己、利益他人——“忘己利他”的教诲
  “地狱”与“极乐世界”的差别微乎其微
  关键是要“发出声音”、“为了他人”、“大家共同”进行祈祷
  “微笑的力量”——悲颜带来不幸,笑颜引来幸福
第四章  新日本人论
  改变日本,就在当下——致已经忘记“少欲知足”和“慈
  悲”的日本人
  非常时期应该遁寻非常时期的行事规则
  “九十年”生涯中没有比现在更奢侈的时代
  现在需要“忍辱”精神
  从未见过像现在这样人心阴暗又险恶的时代
  刻薄待人只会令自己受苦
  “母爱”是释迦牟尼佛“慈悲”的典范
  不依靠政府的子女津贴,要凭自己的力量养育孩子
  “为何不能杀人”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需要理由
  应该让孩子面对“家人的离世”
第五章  “利他”的实践
  人为何“劳动”——通过“利他奉献”提高心性
  只要全身心投入,再厌恶的工作也终会产生热情
  以忘掉自己年龄的热情沉浸于工作中
  废寝忘食的工作,可以匹敌出家人的修行
  为什么会在“七十八岁”时“无偿”担任日航会长
  使公司改变的不是“技术”而是员工的“心”
  消除精英意识壁垒的“一千日元会费”的联谊会
  只要有一名员工能够“觉醒”,便能够唤醒更多的身边人
  商业决策也应该以“做人之道”为基本原则
  员工们不再盲从员工手册,开始学会在工作中开动脑筋
第六章  生死之间
  关于“长寿”与“死亡”——如何与“生老病死”这四苦打交道
  正是因为“诸行无常”,所以灾后日本将会迎来好运
  “年纪越大活得越辛苦……”——过于长寿的日本人
  不生重病安然离世的人是因为“受到了眷顾”
  “寂听极乐旅行团”让“死亡之途”不再恐怖


内容摘要
 《稻盛和夫的活法(共6册)》带你亲临稻盛和夫与各界顶级人士的对话现场。
一、《对话稻盛和夫:人的本质》(《活法》的深度解读。让我们聆听一场圣者与智者的对话,让稻盛和夫带领我们提升精神修养。)二、《对话稻盛和夫:向哲学回归》(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角度阐述社会道德伦理状况。设身处地地阐述当代世界、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应有的伦理道德形态。)三、《对话稻盛和夫:德与正义》(在现世的混乱中,如何重建普世价值观,如何重拾被荒废的教育,如何认清事物的本质,追求内心深处的幸福?)四、《对话稻盛和夫:话说新哲学》(哲学缺失,道德蒙尘。稻盛和夫对话哲学大师梅原猛,别让我们成为自身欲望的奴隶!)五、《对话稻盛和夫:领导者的资质》(稻盛和夫、肯尼迪、大前研一等深度对话,共同探讨21世纪领导者的应具备怎样的资质!)六、《对话稻盛和夫:利他》(为什么好人多磨难?现代社会恶行层出不穷,什么才是恶源?与稻盛和夫一起思考“利他”。鼓起勇气吧,就在当下!)

精彩内容
 《对话稻盛和夫(1人的本质)》心有贪欲易生魔稻盛最近看新闻的时候常常会感慨,在我们的社会里,行凶杀人的事件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整个社会实在是变得令人惊愕。有的人对于谋害他人性命,甚至对方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子女也不以为意。
本山之所以会变得如此冷血,是因为人已经物质化了。人类要与大自然对立,凡事都以自身利益为重的做法本身就是物质原理在作怪。而当我们期望寻求
提升自身灵魂,试图跨越灵界时,魔又会在这时现身而出。不管是释迦牟尼佛祖,还是耶稣基督,在他们获得开悟,或是见到上帝之前,都曾遭遇魔鬼和撒旦,并将其斥退。那些无法见到魔的通灵人往往水平都很低,算不上有真本事。
当我们见到魔时,心中会产生无与伦比的恐惧感
,感到自身这个存在将要彻底消失。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够舍弃自身的话,就无法上升到更高的层次。魔的力量就是要阻止我们向上升华,尽一切可能把我们困在自我存在的意识状态之中,而这种力量极其强大。
现在的人类社会正是被魔控制在了手中。之所以会对谋害他人性命感到毫不在意,正是因为这是一个魔的世界。总而言之,正常情况下,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魔鬼般的灵魂本来不应该降临到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世界,可是现在却遍地都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个时代也可以被称之为“魔的时代”。
稻盛谈到这个深度,可就不是一般人能够那么容易理解的了。
从以前开始我就一直想要请教本山先生的一个问题是,为了开悟解脱而努力修行的时候,在抵达开悟
境界的道路上是不是必须通过魔所把守的路段呢?
本山嗯,这个,虽然作为修行的一环,修行人都必须进行辟谷禁食,但这却是一种难耐的体验。当我们开始禁食时,需要在一周到十天的时间里不吃任何东西。并且在完全禁食的情况下,从早到晚200遍、
300遍地诵读《般若心经》。仅这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