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网络 9787111721499
  • 计算机网络 9787111721499
  • 计算机网络 9787111721499
  • 计算机网络 9787111721499
  • 计算机网络 9787111721499
  • 计算机网络 978711172149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计算机网络 9787111721499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93.59 7.9折 119 全新

仅1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传河 杜瑞颖 张健 等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721499

出版时间2023-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19元

货号31679617

上书时间2024-01-24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作者简介
黄传河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专家组委员。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讲“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湖北省精品课程)、“分布并行计算机技术”(武汉大学精品课程)、“高性能计算”等课程。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及省级重点项目,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华为优秀研究生管理干部奖等。<br/>杜瑞颖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隐私保护。<br/><br/>张健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物联网、机器学习与智能交互、计算机网络、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大数据挖掘管理与分析等。

目录
目  录<br />丛书序言<br />前言<br />第1章 计算机网络设计方法学 1<br />1.1 计算机网络设计需求 2<br />1.1.1 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式 2<br />1.1.2 计算机网络设计需求与<br />   ?约束 4<br />1.1.3 计算机网络主要性能<br />   ?指标 5<br />1.1.4 设计的综合平衡 7<br />1.2 网络服务模型与传输模式设计 7<br />1.2.1 网络服务模型 7<br />1.2.2 数据传输模式 8<br />1.3 网络连接方式设计 9<br />1.3.1 直接连接 9<br />1.3.2 多跳转发连接 10<br />1.4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10<br />1.4.1 拓扑结构设计 10<br />1.4.2 网络覆盖性设计 12<br />1.4.3 通信模式设计 13<br />1.5 数据交换方式设计 13<br />1.5.1 电路交换 13<br />1.5.2 包交换 13<br />1.5.3 广播交换 14<br />1.5.4 包交换的实现方式 14<br />1.6 网络设计模式 18<br />1.6.1 网络体系结构分层设计<br />   ?模式 18<br />1.6.2 协议、接口与服务 19<br />1.6.3 数据的封装与传输 22<br />1.6.4 ISO分层模型示例—<br />   ?OSI参考模型 23<br />1.6.5 因特网分层模型示例—<br />   ?TCP/IP参考模型 24<br />1.6.6 虚拟层次模型 25<br />1.6.7 从单网到多网互联的<br />   ?增量设计 26<br />1.7 计算机网络构成要素设计 26<br />1.7.1 计算机网络硬件 26<br />1.7.2 计算机网络软件 27<br />1.7.3 计算机网络应用 27<br />习题 28<br />第2章 基本网络设计 29<br />2.1 传输介质 29<br />2.1.1 传输介质的类别与特性 29<br />2.1.2 有线传输介质 30<br />2.1.3 无线传输介质 34<br />2.1.4 传输介质的传输能力 36<br />2.1.5 Wi-Fi无线信号的功率 37<br />2.2 数据通信系统与物理层 38<br />2.2.1 数据通信系统模型 38<br />2.2.2 数据传输模式 38<br />2.2.3 信号编码与调制 41<br />2.3 保证传输正确性的方法与数据链<br />  ?路层 49<br />2.3.1 介质接入控制 49<br />2.3.2 组帧 53<br />2.3.3 检错与纠错 55<br />2.3.4 可靠性与应答机制 57<br />2.3.5 同步方式 65<br />2.4 提高传输性能的方法 68<br />2.4.1 多路复用 68<br />2.4.2 认知无线电 72<br />2.4.3 网络编码 73<br />2.5 局域网设计 73<br />2.5.1 局域网设计思想 73<br />2.5.2 局域网示例—以太网 74<br />2.5.3 百兆以太网 80<br />2.5.4 千兆以太网 83<br />2.5.5 万兆以太网 87<br />2.5.6 40Ge/100Ge以太网 90<br />2.5.7 25Ge以太网 91<br />2.5.8 50Ge/100Ge/200Ge<br />   ?以太网 91<br />2.5.9 200Ge/400Ge以太网 91<br />2.5.10 800Ge以太网 92<br />2.5.11 网卡设计 92<br />2.5.12 交换机设计 94<br />2.5.13 VLAN 100<br />2.6 无线局域网设计 101<br />2.6.1 无线局域网设计要点 101<br />2.6.2 无线局域网示例—<br />   ?Wi-Fi 103<br />2.6.3 Wi-Fi 6如何实现高<br />   ?性能 108<br />2.6.4 Wi-Fi 7前瞻 114<br />2.6.5 无线AP设计 114<br />2.6.6 LiFi 116<br />2.7 个域网与体域网设计 116<br />2.7.1 个域网与体域网的一般<br />   ?结构 116<br />2.7.2 个域网示例—蓝牙<br />   ??网络 117<br />2.8 广域网设计 119<br />2.8.1 广域网设计思想 119<br />2.8.2 广域网示例—SDH 120<br />2.8.3 广域网示例—OTN 124<br />2.8.4 广域网示例—5G/6G<br />   ?移动网络 134<br />2.9 接入网设计 137<br />2.9.1 接入网的一般结构 137<br />2.9.2 接入网技术示例—<br />   ?PON 137<br />2.9.3 接入网应用示例—<br />   ?FTTH/FTTR 141<br />习题 142<br />第3章 网络互联机制设计 143<br />3.1 网络互联的方法 143<br />3.1.1 网络互联的需求 143<br />3.1.2 网络互联的一般方法 144<br />3.2 路由算法 146<br />3.2.1 研究方法—图论方法 147<br />3.2.2 路由算法分类 148<br />3.2.3 随机路由算法 149<br />3.2.4 洪泛路由算法 149<br />3.2.5 热土豆路由算法 150<br />3.2.6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 150<br />3.2.7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153<br />3.2.8 广播路由算法 154<br />3.2.9 组播路由算法 155<br />3.2.10 泛播路由算法 155<br />3.2.11 层次路由选择算法 156<br />3.2.12 多目标QoS路由<br />   ??算法 156<br />3.3 网络互联协议示例—IPv4及<br />  ?相关协议 157<br />3.3.1 IP数据报 158<br />3.3.2 IP数据报的封装与分片 160<br />3.3.3 IP地址与子网 161<br />3.3.4 IP包传递流程 164<br />3.3.5 IP路由协议—RIP 165<br />3.3.6 IP路由协议—OSPF 168<br />3.3.7 边界网关协议—BGP 171<br />3.3.8 组播协议—PIM与<br />   MOSPF 173<br />3.3.9 地址解析与反向地址<br />   解析—ARP与RARP 174<br />3.3.10 控制报文协议—<br />   ???ICMP 176<br />3.3.11 自动地址分配—<br />   ???DHCP 178<br />3.3.12 地址不足的解决方案之一<br />   ???—无分类域间路由 181<br />3.3.13 地址不足的解决方案之二<br />   ???—网络地址转换 182<br />3.4 网络互联协议示例—IPv6及<br />  ?相关协议 183<br />3.4.1 IPv6的设计理念 184<br />3.4.2 IPv6包格式 184<br />3.4.3 IPv6地址 188<br />3.4.4 IPv6地址自动配置 192<br />3.4.5 邻节点发现过程 193<br />3.4.6 IPv6控制报文协议—<br />   ICMPv6 194<br />3.4.7 IPv6包转发过程 195<br />3.4.8 IPv4向IPv6过渡 196<br />3.5 移动互联 198<br />3.5.1 移动性管理 198<br />3.5.2 移动IPv4 199<br />3.5.3 移动IPv6 202<br />3.6 分段路由—SRv6 205<br />3.6.1 IPv4/IPv6的困境 205<br />3.6.2 SRv6解决方案 205<br />3.7 路由器设计 207<br />3.7.1 路由器设计需求 207<br />3.7.2 路由器的结构 209<br />3.7.3 路由器处理流程 212<br />3.7.4 路由器关键技术 213<br />习题 213<br />第4章 端到端数据传输方法<br />    ?设计 215<br />4.1 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 215<br />4.1.1 为什么需要端到端传输<br />   ?服务 215<br />4.1.2 传输服务类别及实现策略 216<br />4.1.3 端到端传输服务的一般<br />   ?模式 216<br />4.2 端到端不可靠传输协议示例—<br />  ?UDP 217<br />4.2.1 UDP的设计目标 217<br />4.2.2 UDP应用和端口 218<br />4.2.3 UDP报文格式 218<br />4.2.4 UDP工作流程 219<br />4.2.5 UDP校验和的计算 219<br />4.3 端到端可靠传输服务示例—<br />  ?TCP 219<br />4.3.1 TCP的设计目标 220<br />4.3.2 端口与套接字 221<br />4.3.3 TCP报文格式 221<br />4.3.4 TCP建立与终止连接<br />   ?机制 225<br />4.3.5 TCP定时管理自适应<br />   ?重传机制 229<br />4.3.6 滑动窗口机制 230<br />4.3.7 TCP优先数据传送 232<br />4.3.8 移动TCP优化 232<br />4.3.9 星际TCP优化 232<br />4.3.10 多路TCP 233<br />4.3.11 取代TCP的QUIC 233<br />4.4 实时传输协议示例—RTP 234<br />4.4.1 RTP的功能与需求 234<br />4.4.2 RTP报文格式 234<br />4.4.3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br />   ?RTCP 235<br />习题 235<br />第5章 网络公共服务设计 237<br />5.1 网络公共服务 237<br />5.1.1 公共服务分类 237<br />5.1.2 公共服务的提供形式 238<br />5.1.3 因特网公共服务 239<br />5.2 DNS 239<br />5.2.1 DNS的功能及原理 239<br />5.2.2 因特网的域名结构 239<br />5.2.3 资源记录 241<br />5.2.4 域名服务器 242<br />5.2.5 域名解析—递归解析 244<br />5.2.6 域名解析—迭代查询 245<br />5.2.7 利用缓存提高查询速度 246<br />5.2.8 DNS报文格式 246<br />5.3 文件传输协议 247<br />5.3.1 FTP的工作过程 248<br />5.3.2 FTP的工作模式 250<br />5.3.3 FTP的登录鉴别与匿名<br />   ?访问 251<br />5.3.4 FTP的命令与应答 251<br />5.3.5 FTP的实现与工具 255<br />5.3.6 FTP工具的改进 255<br />5.4 Web与HTTP 255<br />5.4.1 Web资源组织方式 256<br />5.4.2 Web文档格式与HTML 258<br />5.4.3 HTTP概述 261<br />5.4.4 HTTP通信过程 263<br />5.4.5 HTTP报文 264<br />5.4.6 状态保存 267<br />5.4.7 提高应答速度的方法 268<br />5.4.8 HTTP 2.0 270<br />5.4.9 HTTP 3.0 273<br />5.4.10 浏览器 273<br />5.4.11 Web的发展 274<br />5.5 电子邮件协议 275<br />5.5.1 电子邮件系统架构 275<br />5.5.2 邮件格式 276<br />5.5.3 邮件传输协议—<br />   ?SMTP 277<br />5.5.4 邮件接收协议—<br />   ?POP3 281<br />5.5.5 邮件访问协议—<br />   ?IMAP4 283<br />5.5.6 POP3与IMAP4的比较 285<br />5.6 远程终端协议Telnet 285<br />5.6.1 Telnet的设计目的 285<br />5.6.2 Telnet的基本内容 286<br />5.6.3 Telnet的关键方案 287<br />5.6.4 Telnet的重要规定 288<br />5.6.5 基于Telnet的工具 291<br />习题 291<br />第6章 网络应用设计 292<br />6.1 搜索引擎 292<br />6.1.1 搜索引擎的设计思想 292<br />6.1.2 信息收集与存储 293<br />6.1.3 信息的快速检索 294<br />6.1.4 信息推荐 294<br />6.2 即时通信系统 295<br />6.2.1 即时通信系统与系统<br />   ?组成 295<br />6.2.2 IM示例—QQ 298<br />6.3 网络电视与视频服务 302<br />6.3.1 音视频编码 302<br />6.3.2 流式音视频传输 304<br />6.3.3 应用层组播 306<br />6.3.4 网络电视 307<br />6.4 电子商务 308<br />6.4.1 电子商务系统架构 308<br />6.4.2 电子支付协议 309<br />6.4.3 移动支付 309<br />6.5 工业互联网 310<br />习题 311<br />第7章 网络服务质量 312<br />7.1 网络性能评价 312<br />7.1.1 综合性能评价 312<br />7.1.2 排队论模型 313<br />7.1.3 利用排队论分析网络<br />   ?系统的性能 316<br />7.2 网络资源优化分配 318<br />7.2.1 资源类别与分配原则 318<br />7.2.2 典型的优化方法 318<br />7.3 拥塞控制的一般方法 319<br />7.3.1 拥塞控制的目标 319<br />7.3.2 拥塞控制的原理 320<br />7.3.3 拥塞控制的方法 321<br />7.4 拥塞控制示例—TCP与IP<br />  ?拥塞控制方案 325<br />7.4.1 加增乘减 325<br />7.4.2 慢启动和拥塞避免 327<br />7.4.3 快重传和快恢复 328<br />7.4.4 CUBIC 330<br />7.4.5 TCP的性能优化 332<br />7.4.6 IP层随机早期检测 332<br />7.4.7 因特网拥塞控制机制<br />   ?讨论 33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