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第2版)(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9787300298962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第2版)(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9787300298962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58.1 5.3折 109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马立博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98962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09元

货号31312112

上书时间2024-01-24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商品简介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是由西方学者撰写的部中国环境通史,广泛借鉴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环境史及相关议题的大量研究成果,从长时段的视角对中国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全景式的动态考察。本书自初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也推动了学术界对中国环境史的研究。这里呈现给大家的,就是马立博教授在充分吸纳西方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修订版。
本书认为,在数千年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经由市场联系的中央政权和农业家庭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了关键的影响;而中国发达的农业在养活大量人口的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系统的单一化。作者还发现,中国文化中很早就形成了道法自然、水土保持和节制开发资源的思想观念,而这些思想相对于人口、经济和政治等物质因素而言却没能发挥应有的影响,这在环境保护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简介

马立博(Robert B.Marks,又译罗伯特?B.马克斯),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学博士,美国惠特尔学院Richard and Billie Deihl历史学讲座教授。
马立博教授在中国史、环境史和全球史等领域著作颇丰,他的论文“Commercialization With-out Capitalism:Process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South China,1550-1850”曾获1997年美国环境史 学会Environmental History杂志论文奖;除本书以外,他的主要著作还包括《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现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环境的述说,15-21世纪》、RuralRevolution in South China: Peasants and the Making of History in Haifeng County,1570-1930以及合作主编的Radicalism, Revolution, and Reform in Modern China等。



目录
第一章  引言:问题和视角
本书的安排
第二章  中国自然环境与早期人类聚落,公元前1000年以前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人类聚落与史前史
  第三节  史前的环境变迁
  第四节  中国相互作用圈的形成,公元前4000—公元前2000年
  第五节  中国的青铜时代:技术与环境变迁,公元前公元前1000年
  第六节  环境的变迁,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小结
第三章  国家、战争与农业:上古及帝制早期中国的环境变迁公元前1000—公元300年
    第一节国家、战争与上古时期中国的环境变迁,约公元前1000—公元前250年
  第二节  早期帝国的环境变迁,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第三节  古代中国关于自然和环境的理念
  第四节  早期帝国的尾声
小结
第四章  帝制中期北方的森林退化和南方的拓殖,公元1300年
  第一节  中国北方:战争、人口减少与环境,公元600年
  第二节  长江流域的环境变迁
  第三节  帝制中期南北方的重新统一:隋、唐和宋,公元1279年
  第四节  汉人在南部与东南部的拓殖
  第五节  南北方疾病的机制
  第六节  新型农业技术与环境变迁
  第七节  中古时期的工业革命
  第八节  拓殖四川与对其他族群的分类
  第九节  地貌景观与水利工程
  第十节  塑造的环境:城市和废弃物
小结
第五章  帝国与环境:帝制晚期中国的边疆、岛屿和发达边缘区公元1300—1800年
  第一节  新的历史与制度背景
  第二节  边疆地区与边境地带
  第三节  岛屿及其生态变迁
  第四节  土地覆盖、土地利用与土地所有权
  第五节  对发达边缘区的开拓
  第六节  帝国的生态极限
  小结:人口、市场、政府与环境
第六章  近代中国环境的退化,公元1800—1949年
  第一节  中国人的消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生态退化与环境危机
  第三节  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四节  进入20世纪之后
小结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对自然环境的“治理”,公元1949年以来
  第一  节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征服自然
  第二节  森林与土地利用的变迁
  第三节  国家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四节  水资源的治理
  第五节  大气污染
  第六节  环境抗议、环境意识、环保激进主义与环保运动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世界史视角下的中国与环境

内容摘要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是由西方学者撰写的部中国环境通史,广泛借鉴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环境史及相关议题的大量研究成果,从长时段的视角对中国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全景式的动态
考察。本书自初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也推动了学术界对中国环境史的研究。这里呈现给大家的,就是马立博教授在充分吸纳西方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修订版。
本书认为,在数千年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一
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经由市
场联系的中央政权和农业家庭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了关键的影响;而中国发达的农业在养活大量人口的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系统
的单一化。作者还发现,中国文化中很早就形成了道法自然、水土保持和节
制开发资源的思想观念,而这些思想相对于人口、
经济和政治等物质因素而言却没能发挥应有的影响,这在环境保护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精彩内容
 诚然,自然力——一特别是气候和气候变化——也是环境变迁的驱动力量。但到19世纪早期,中国一些地区的环境变迁显然已经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事实上,这时中国完全“自然”、尚未被人类涉足的地方已经少之又少,大部分土地已经被人类耕作(或反复耕作)过。原
始的自然区域范围不断缩小,剩下的主要是那些最
偏远而最难企及的地方——高山、深谷和地下河。
在21世纪初,这些地区,以及另外一些同为濒危物种栖息地的地区被划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但是现在,这些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又成为试图保护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与试图“发展经济”这两方争夺的对象。本书也将以对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悬而未决争论的探讨作为结束,而这一偏远的地区也许就是中国最后一片富于自然壮美景色和生物多样性的土
地。
我们将会发现,在中国环境史中存在着一些看似
矛盾之处。本书叙述的主线是中国人怎样通过成功
建立一种农业耕作与政府战略利益之间的特殊结合而改变了他们的环境(采伐森林、兴修河道、移山开路等等),我们将会看到,这种环境的变迁不仅范围广大,而且造成间断性和长期性的生态破坏,最终累积形成了环境危机。而另一条叙述线则描述了中国人的农业系统怎样展现出其非凡的长期可持
续性,否则我们怎样理解一块三千年前就已开垦的土地直到今天仍然能够继续耕种?一千年前的稻田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