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 9787521748765
  • 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 9787521748765
  • 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 9787521748765
  • 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 9787521748765
  • 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 9787521748765
  • 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 978752174876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 9787521748765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95.67 6.9折 138 全新

库存8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恺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48765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38元

货号31602131

上书时间2024-01-24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恺,作家、资深媒体人,《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笔。著有《浪食记》《中国人超会吃》等。专研饮食文化,雅擅茶道、花道等生活方式。

目录
序  茶路上的陌生人 

第一章  茶史 
从《茶经》开始的茶之认知 
茶器,千年流转 

第二章  茶之味 
茶香何来 
源头活水
寻访六堡茶:黑茶之雅香
黄山访太平猴魁:兰香不绝于缕 
寻找祁门香:传说中的国礼茶尚存否 
二访武夷岩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名丛
岩茶何以复杂:山场、做工、品饮 
初探云南茶山:古树普洱的丰厚滋味
再探云南茶山:山头茶的正确打开方式 
普洱熟茶:等待被开发的价值 

第三章  人与茶 
叶荣枝:寻找茶之真味 
何作如:老方法做老茶 
何健:文人的追求
李曙韵:茶与器之延伸 

第四章  茶器 
中国宫廷紫砂:工艺之美 
日本古茶具:博物馆里的茶道轨迹 
日本茶器的流变:无尽禅意
韩国茶器:隐居者的世界

第五章  茶室与茶会 
清香斋和二号院:山水意境 
紫藤庐:无何有之乡 
食养山房:静之徐清 
台北茶室巡游:多元意趣 
和敬清寂的京都茶室 

第六章  茶道之旅 
京都抹茶道:探询千家流派
京都煎茶道:中日循环往复的交流 
在韩国,古朴茶道亲历记 
台湾地区茶道:文化与美学 

跋  一个人的茶之道

内容摘要
茶道、茶史、茶器,给初学者的启蒙;识茶、泡茶、品茶,感知生命细致刻度。
美食作家、资深媒体人王恺,历经十余年,寻访各大茶产地、茶人、茶空间,拿到一手珍贵资料,写就《茶有真香》。他从不辨茶之好坏的生手,变成茶汤略一沾唇,就能判断出茶地风貌和制茶工艺的老茶客,结合自身经验和多年研究,引领大家推开茶之门:茶之历史——从唐至今,千年流转茶之风土——茶山种植、茶叶制作茶之品饮——识茶、鉴茶、泡茶、品茶茶道美学——茶器、茶席、茶会这是一趟以茶为引,关照内心的认知之旅。既学习茶知识,也在感知茶事间体悟传统雅事精髓,为日常增添丰饶滋味,于喧嚣世界寻觅一处宁静之所。

主编推荐
1、写给大家的茶界启蒙,从喝茶到懂茶
包含茶之历史、茶之风土、茶之制作、茶之器物、茶之冲泡、茶之礼仪。

2、踏访茶的山水、人文与市井,记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
遍访名丛,广西六堡茶、黄山太平猴魁、祁门红茶、武夷岩茶、云南古树普洱......寻访非遗传人,记录中国茶珍贵的种植、采摘、制作与冲泡技艺。

3、还原传统雅事精髓,为日常增添丰饶滋味
中国茶千年更迭,正值复兴,本书记录当代茶人的深耕细节、茶事审美的革新,展现古典雅事与现代生活结合的可能——从一杯茶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

4、破除谬误传说,参照《茶经》体例,专业记录和研究
中国有茶道吗?普洱越陈越香?天价茶是怎么回事?茶和器如何搭配?为何不同人泡出的茶味道不同?十年走访,从茶山到茶席,用事实为茶圈祛魅。

5、在喧嚣世界,用茶道关照内心
茶之一物,不仅局限于品和饮,从口腔至心灵,是一个更阔大、更有趣的世界。王恺寻访重要茶人、茶空间、茶叶研究者,回归茶之真香,呼唤那杯天然的、雅致的、清新的茶,追溯共同的文化血脉,为心灵觅一处安稳。

精彩内容
何作如:老方法做老茶虽然何作如接触普洱茶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可是在普洱茶界,他的名声好,威望也高。有些人说,要想喝到宋聘号或者红印,就得找何作如,他是唯一舍得拿出这些价格几十万甚或上百万元的普洱老茶来请客的人。我接触下来,老先生之所以威望高,不仅因为出手大方,更在于他一直在研究普洱老茶,包括用自己的努力去恢复老普洱的做法,在这个领域,他更是默默的前行者。
因为每日被贪恋茶的人包围,何作如训练了他的广东籍司机一套泡茶的技术。司机长相朴实,泡起茶来,却神态俨然,能够保证第一泡和最后一泡的茶汤无区别。他先是在深圳渐渐出名,成为“深圳第一泡”;慢慢在广东也红起来,大家开玩笑说是“广东第一泡”;现在全国各地爱茶人的都扑过来找何先生喝茶,于是玩笑升级了,被称为“国泡”。可是这天何先生对“国泡”不满。原来昨天泡茶时候发生了状况,某一泡茶汤出来过快,从壶嘴出来的瞬间,那一段茶汤的颜色过淡,没有到达何先生的标准。他立刻说,这是水,不是茶。“国泡”不高兴了。今天何先生就自己动手泡茶,说要教育教育大家如何泡茶。他泡茶,有一套自己的章法,与众多的茶人迥然不同。 其实接触下来,何先生又活泼又好玩,可是到茶上他就一丝不苟起来,完全不放松。这从他随身携带的器物上就能看出来,如果按照细节纠缠,可以与陆羽《茶经》里的很多器物对应,却是高科技版本。 先说炉子,是德国产的电热陶瓷炉,加热迅速稳定,可以保证持续高温,而且坚固好用,“我不喜欢电磁炉,那个会影响水的结构,不保证好喝”。然后是铁壶,这是他专门从日本定做的,上面有自己的款。不过他说不是赶时髦,泡老普洱需要高温,铁壶壁厚,加热均匀,能保证壶内的水温到100摄氏度,不会像随手泡那样经常水不够开就自动关火。而且他自己定做的铁壶,出水特别有冲击力。“老茶如中药,需要有力的冲击,才能产生聚热效应,让老茶的效果发挥出来。”何先生对老茶非常珍惜,每次喝茶前计算人数,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选择用多大的壶、多少克茶,在他心目中,都有系统。他是学理工出身,在他的各种物件中,也有古人不会用到的东西:日本产的电子秤,专门用来计量每次的投茶量。每次茶量按照人头计算,不能多也不能少。有人觉得何先生经常把散落在桌面的老茶捡起来放入壶中,是因为这些茶价值昂贵,其实并非如此。他说,之所以珍惜老茶,还是惜取老物的感觉。喝茶时,我对杯底存留的茶渣略微犹豫,他立刻说,快喝掉,都是天地精华。 杯子则是民国的粉彩人物杯,比一般的闽南工夫茶杯略大,用来喝普洱,应该正好。这晚用的壶是一把老朱泥壶,何先生在泡老普洱前,会把壶身放在未盖的铁壶上加热,也就是蒸一下,之后再用热水淋壶。这里也有他的道理,别人淋壶一般是激发茶香,他却是因为老茶往往有陈味或浊气。他说,紫砂的好处是透气不透水,下面的热气一逼,茶里的浊气能瞬间消失。 按照何先生惯常的做派,走到哪里还有带几件测水的工具,测量酸碱度,测量水中固态物溶解度,如果不符合要求,他会不顾忌主人面子,叫司机去他的车里拿水。随身带水是他的习惯,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发现水与茶的配合,需要考虑到酸碱度和矿物质,最好酸碱度在7~8之间,而矿物质含量不能太高,否则就妨碍茶味的释放。他说,他不喜欢很多矿泉水,包括法国的依云,因为矿物质含量不对,掩盖了茶味。我们这一天是在深圳“紫苑”喝茶,这里的老板阿诚也是他的老朋友,知道他的习惯,所以早就把他喜欢的农夫山泉带来了。不过虽然水合格,何先生还是千叮嘱万叮嘱身后负责添水的小姑娘,要注意加水的时间,他一般是一壶水泡三壶茶,水烧开一次就基本用完,不能反复烧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