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文学十讲/人文智识进化丛书 9787301320891
  • 旅行文学十讲/人文智识进化丛书 9787301320891
  • 旅行文学十讲/人文智识进化丛书 9787301320891
  • 旅行文学十讲/人文智识进化丛书 9787301320891
  • 旅行文学十讲/人文智识进化丛书 9787301320891
  • 旅行文学十讲/人文智识进化丛书 978730132089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旅行文学十讲/人文智识进化丛书 9787301320891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51.54 6.5折 79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德明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20891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31182552

上书时间2024-01-24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德明,浙江绍兴人,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靠前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迄今为止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等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五十多篇。出版学术专著有:《人类学诗学》《批评的视野》《世界文学史》《流散族群的身份建构—当代加勒比英语文学研究》《西方文学与现代性的展开》《从岛国到帝国——近现代英国旅行文学研究》等;译著有:《天堂与地狱的婚姻——布莱克诗选》《哀歌与十四行诗——里尔克诗选》《夏洛蒂·勃朗特全集(第6卷)》《狄更斯全集(8卷)》(合译)。另有个人诗集《打水漂》、水彩画集《一千零一小时+ 秋水散人水彩画集》等。

目录
引 言  1
上篇 历史与现状
第一讲 古代的旅行文学  2
第一节 从两河流域到尼罗河畔:穿越生死之旅  2
第二节 希伯来:民族流散之旅 9
第三节 古希腊:航海、探险与旅行记  13
第四节 中国:超脱形体的神游  21
第五节 郦道元和谢灵运:水色山光的漫游 27
第二讲 中古旅行文学 32
第一节 唐诗之路上的歌吟  32
第二节 马可·波罗的东方游历  37
第三节 伊本·白图泰的朝觐之旅  43
第四节 曼德维尔爵士的东方朝圣  48
第五节 世俗朝圣中的众生相  53
第六节 徐霞客:独来独往的探险家 . 57
第三讲 大航海时代的旅行文学 . 65
第一节 朝贡体系下的扬威远航  65
第二节 汉字文化圈中的漂海录  70
第三节 西班牙与葡萄牙:殖民与征服之旅  76
第四节 英国:追寻乌托邦之旅  83
第五节 西班牙:流浪汉与游侠骑士 . 89
第六节 《暴风雨》:赋能与重生之旅 95
第四讲 启蒙时代及其后的旅行文学  101
第一节 海难余生与自我救赎  102
第二节 多重视角下的跨海航行 . 109
第三节 欧陆壮游:礼仪与审美之旅 116
第四节 拜伦勋爵:流亡成就的大诗人  121
第五节 新大陆的自我觉醒之旅 . 128
第五讲 大众旅游时代的旅行文学  135
第一节 美国大众的观光之旅  137
第二节 睁眼看世界的《新大陆游记》  141
第三节 寻觅“地之灵”之旅  148
第四节 中国屏风上的风景和印象  157
第五节 永远在路上的旅行  163
第六节 一位人类学家的忧郁之旅  170
第七节 穿越南美的老式火车  176
第八节 方兴未艾的行走文学  182

下篇 叙事与书写
第六讲 旅行文学的文体和叙事模式  192
第一节 航海史诗:神赐灵感的叙说  193
第二节 航海日志和移民日记:个人叙事  195
第三节 书信和书信体小说:互动叙事  198
第四节 自传体旅行小说:虚构的个人叙事 . 206
第五节 朝圣与航海故事:隐身的个人叙事 . 209
第七讲 旅行文学的时空结构  213
第一节 日常与旅行: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 . 213
第二节 时空连续体:交通工具与叙事节奏(上)  217
第三节 时空连续体:交通工具与叙事节奏(下)  223
第四节 旅行中的“非场所”和阈限空间  226
第五节 失落的时空与失落的世界(上)  232
第六节 失落的时空与失落的世界(下)  237
第八讲 旅行文学的风景书写  241
第一节 原生态与景观学  241
第二节 河流景观:多重隐喻和象征  244
第三节 山脉景观:性别化与科学化  252
第四节 岛海景观:仙乡追寻与异国情调  259
第五节 荒野景观:静修、拓殖与“棕色语法”  267
第六节 日常景观:诗意地栖居 . 274
第九讲 旅行文学的写作策略  279
第一节 尊重第一感觉  281
第二节 运用陌生化手法  285
第三节 还原现场氛围  291
第四节 道德想象:共情能力与代入感  296
第五节 空间想象:微缩、放大和聚焦  300
第六节 时间想象:前瞻、后顾与折叠  305
第七节 修辞与细节的处理 .311
第十讲 旅行文学的深度拓展  318
第一节 摄影与写作:互补的可能  318
第二节 沉浸式与观光式:心态的调整  324
第三节 深描法:眨眼与斗鸡  330
第四节 “完全诗化”:在感悟与象征间 . 336
第五节 旅行的“迷思”与反思 . 346
结语 永远在路上  355
阅读书目  359

内容摘要
旅行文学是所有文学中极具可读性和创造性的文类之一。它既古老,又年轻,既能提供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又能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深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旅行文学写作则是所有文学写作中极具挑战性的类别之一。一个优秀的旅行文学作家必须同时兼具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既要能写出风土人情的特色,又要能表现如同自己指纹般独特的风格。 本书着眼于旅行文学,上篇从历史的大视野出发,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详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的旅行文学作家写下的不同类型、文体和风格的典范之作。下篇从创意写作的角度展开,以叙事手法和技巧为主题,分析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旅行文学作家是如何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将旅行中遇见的真实世界挪移到文本的可能世界中的。作者将学者的敏锐才思和深厚底蕴化为如珠妙语,如同进行一次真正的旅行般,带领我们穿越时光,进入旅行文学的殿堂,重访曾被不同的旅人追寻过的可能世界的面貌,进而窥探其背后的普遍动机和特殊心理,以及写作和修辞的技巧。

主编推荐
1. 一部人类千年旅行文学史。浙江大学张德明教授力作,细腻解读人类历目前经典旅行文学作品。
2.一幅精心绘制的旅行文学阅读路线图。为读者提供了一份系统完整的经典旅行文学书单。
3. 一部生动的旅行文学写作指南。条分缕析,提点技巧,帮助读者登入旅行写作的堂奥。
4. 笔调轻松,语言诗意。作者将学者的敏锐才思和深厚底蕴化为如珠妙语,如同一次真正的旅行般,带我们领略旅行文学的魅力。

精彩内容
引 言
一切始于好奇心。自灵长类中的某一支在大约12万年前走出非洲,窥见了世界的广阔后,人类在空间移动和探索的脚步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动机千变万化,方式五花八门,交通工具与时俱进。或因惧怕死亡,徒步穿越大地去寻求永生之道;或为摆脱奴役,整个族群走上流散之途;或怀着发财梦想,扬帆出海,去远方异域拓殖移民;或出于宗教虔诚,一步一拜朝圣转山;或为了挑战自我,跋山涉水;或纯粹为了休闲观光,探幽寻胜;要不索性自拟攻略,呼朋唤友,畅游世界。道路不断延伸,地平线不断扩展,直至边陲沙漠、海角天边……与此同时,与旅行和旅游有关的历史文献和文学文本也慢慢留存、积淀下来,成为人类拥有的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不过,它们的体裁、风格和美学品质参差不齐。有些只是随意、散漫的日记,文字质朴,读来真实可信;有些虽已敷衍成篇,但难辨真伪,令考据学家也束手无策;有些出自专业作家之手,观察细致,文笔讲究,可作为独立欣赏的对象;还有一些文本始终游移在实录和虚构之间,成为饶有意味的文学—文化现象。
要在浩如烟海的文本中爬罗剔抉、理出头绪来,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或许,正因为一切皆不可能,一切才皆有可能。在本书中,笔者想做的工作之一就是,邀请读者一起踏上想象的旅途,来完成这场貌似不可能的学术探险。不过,在开始上路之前,罗盘或导航仪还是必需的。让我们先从词源开始,确定大致方向和主要线路。左图为“中国旅游日”的标识图案,其主体造型的创意源于甲骨文的“旅”字及传统的印鉴艺术。“旅”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字形像众人站在旗下。从《说文解字》可知,“旅”是军队的单位,以五百人为一旅。这个词从“军用”转为“民用”之后,泛指在外谋生的人。由“旅”衍生出的词语有旅颜(旅人困顿愁苦的面色)、旅怀(羁旅者的情怀)、旅尘(旅人身上的尘土)、旅愁(羁旅者的愁闷心情)、旅梦(旅人思乡之梦)等。可见,在中国古人心目中,旅行并不是一种享受,而是在履行一项十分艰辛的义务。要不是为生存所迫,谁愿意离乡背井,四处漂泊呢?
现代英语中的travel(旅行)一词,来自中古英语travelen,意为辛苦(toil)或作一次辛苦的旅行,而后者又来自中古法语travaillier,意为劳作,或从事辛苦的体力和脑力活动。同一词根进入现代英语形成的词汇travail,则是“令人精疲力竭的劳作和不幸”之义。可见,在古代西方人心目中,旅行也不是现代人以为的那样是休闲,而是一种充满逆境的、困难和不安的严肃的活动。总之,旅行是一种劳作。相比之下,旅游则要轻松、快乐得多。甲骨文的“游”字,从水,字形像一人手持旗帜,尾饰飘扬,活脱脱一个现代导游的缩略图。由“游”字引申出的一连串动词,大多与流动性相关,如游览、游玩、优游、遨游等。庄子的逍遥游、道家的云游、李白的梦游、苏轼的神游等,均从此原义衍生而来,它更多指的是一种心态的闲适和境界的弘阔。据查证,最早将“旅”“游”二字连用的记载,出自公元5世纪南朝政治家和诗人沈约写的拟乐府诗《悲哉行》,其中有“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一句。这里的“旅游”显然指一种摆脱了生存压力之后,无功利目的的休闲活动,当然,其主体限于当时偏安江南的士族阶层。
现代英语中的tour(旅游)一词,源于拉丁语的tornare和希腊语的tornos,原义为“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17世纪后被用于英国贵族子弟的游学活动。眼下国内一些名牌大学与海外名校合作,互派学生到对方国家去游学,这种教育模式其实是300多年前英国人发明的,原先只限于贵族阶级。1670年,理查德·拉塞尔斯在其《意大利航行》一书中发明了“大陆旅行”(GrandTour,亦可译为“壮游”)的说法,特指英国贵族阶级中的年轻人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地的旅行,其目的在于通过“壮游”,克服岛民心理,融入欧洲上流社会,吸收古典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而确认自己的精英身份。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性的成人仪式,为这些年轻人日后担当领导责任而预作准备。18世纪后,随着中产阶级的兴起,贵族阶层中的大陆旅行从上到下逐渐流行开来。1841年,一位名叫托马斯·库克的英国人看准机会,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旅行社,此后大众旅游从无到有慢慢发展起来,最终在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主导下,成为一门庞大的文化产业。
从中、英两种文字的词源及其流变过程来看,旅行和旅游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很难给出明确的定义。两者的相似显而易见,出门之前,你都得整理行囊,做好攻略,确保银行卡里有足够的钱。但是两者之间有着一个最根本的区别:旅游一般是绕个圈后返回原地,时间不会太久;而旅行则不一定,也许出门后几年都不回家。旅游,尤其是当下的大众旅游,往往是由别人引导或诱导的。你去的地方不一定是你真正想去的,而是旅游公司认为你应该去的。景点、酒店、导游和交通工具早就如快餐般给你配好打包。旅游公司会用宾至如归式的安排给你安全、舒适的承诺,并保证让你在最佳季节欣赏到最佳景观。导游带你走的往往是惯常路线,让你以惯常的方式去猎获美景,即便是惊奇感也早在预期之中。相比之下,旅行者往往兴之所至,随心所欲,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可能会在错误的时间来到错误的地点,遇见有意思的人和事,或因迷路而看到了更多的风景。
一个人可以同时既是旅行者又是旅游者,关键是看他以什么方式看待旅行之地,看待自我和世界。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的《论游览》一文中,曾对“虚假旅行”和“真实旅行”作过区分。依他之见,凡想通过旅行以求扩展心胸,或找日后谈资,或早早预定旅程者,均为“虚假旅行”。因为这三者功利性太强,心情亦不放松。而真正的旅行则应完全与之相反。“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哪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如何将自己从旅游者转变为旅行者,让虚假旅行变成真实旅行?除了具备放松的心态、流浪的感觉、别样的目光,最好再练就一手写作的本领。因为唯有写作能够拯救灵魂,让它从安适而麻木的状态中苏醒过来,将足迹转化为文字,将追忆提升为反思,在一笔一画的书写(或一下一下敲打键盘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在一个个词语和句子的打磨中,重新发现自己、发现世界。
从旅行进入旅行写作,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似乎纠缠不清。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所有的旅行文学都是旅行的产物,但另一方面,没有旅行文学,一个伟大的旅行者,一次穿越时空的壮游,又有谁知晓?足迹会被风雨抹去,传说和故事会在口耳相传中变形,唯有写下的文字长存于世,为人诵读并铭记。徐霞客和马可·波罗因旅行而扩展了对世界的认知,更因其写下的游记而名闻天下。拜伦和凯鲁亚克一直在路上,不断扩展着生命体验的广度和深度,他们在各自的诗歌或小说中塑造的自我形象,至今仍被人研究和传颂。
不过,无论从时代、民族、作品风格还是体裁等方面考察,上述四位旅行家、散文家、诗人和小说家之间的差异性要远远高于其相似性,由此给我们带来了定义旅行文学的困难。按说,鲜活的生命之旅不应从定义开始,因为当我们说到旅行的时候,其实我们说的就是人本身。世间万物中,唯有人才有旅行,正如唯有人才能反思一样。“哲学精神多半形成于旅游家经验的思考之中”(艾田蒲语),但一本讲解旅行文学和写作的书只能从定义开始,才不致散漫无边。
那么,旅行文学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其作品应该如何归类?无疑,《徐霞客游记》和《马可·波罗游记》,从标题到内容,从文字到风格,均可称为旅行文学的经典之作。但哥伦布的航海日志、英国海盗的环球旅行记、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等,均可归入旅行文学吗?诸如此类难以定义的文本还有很多,不胜枚举。但既然杂乱无章是旅行生活的必然秩序,那么散漫无边理应成为旅行文学的一大特色。出于不同动机、选择不同方式浪迹天涯的人们写下的各种类型的日记、书信、游记、回忆录和旅行故事,无疑是构成丰富庞杂的旅行文学的主体,它们曾激发过同时代人的生命意识和追寻渴望,也理应成为当下旅行和旅行写作爱好者欣赏的对象、灵感的源泉和摹写的范本。
从这个角度看,与其用一个先入为主的定义来自我划圈、自我限定,不如将旅行文学放到一个更开放和宽泛的领域中,这样才更有意义和价值。在此,笔者先斗胆提出两个简单、实用的工作性定义,作为讨论旅行文学和写作的基本出发点。
6首先,我们不妨说,旅行是旅行者从现实世界到可能世界的空间移动。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生活中,我们经常徘徊在现实性与可能性之间。借用一个著名的诗性隐喻,我们的身体类似向日葵的枝干,扎根于污浊的大地上,灵魂却像向日葵的圆盘般随着太阳的脚步转动,向往着不可企及的光明之境。但人比植物有利的一点是,只要愿意,他或她随时可以将向往变成行动,从其栖居的地方挪移(哪怕是暂时的)到另一个可能的空间中。这个可能的世界或许是一艘豪华游轮,或一辆老式绿皮火车,或一幢爬满常青藤的乡村民居,也可以是沙漠中的一个绿洲、大洋对面的一个陌生国度,或星光下一片宁静的海滩。但吊诡的是,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总是互相转换的。你当下厌倦的生活极有可能就是别人眼中的美丽风景;反过来,别人的庸常现实十有八九是你心目中“诗意的栖居”。更吊诡的是,大多数情况下,一旦现实世界向可能世界的移动成功,一旦曾经陌生的变成熟悉的,未知的变成已知的,我们灵魂中那头不安分的小鹿就又开始骚动了,于是新一轮的追寻又不得不重新开始,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和寻觅、向往与失落构成了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的无穷转换;一次又一次自我与他者的换位、移情和互相艳羡,使人的性格变得更加平和,境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多元,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和理解也更加深刻。而我们中的每个人,你、我、他或她,都是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转换的亲历者、见证者、体验者和书写者,无论是过去、现在,抑或是将来。
其次,从旅行文学角度看,写作也是一个从现实世界到文字建构的可能世界的移动。旅行的书写总是在真实与虚构、真理与谎言(有意或无意的)之间不断滑动。我们总想把旅途中见到的最美好的一面、最触及自己灵魂的一面记录下来,分享给亲朋好友,而把那些不尽如人意的、琐碎无趣的一面隐瞒或掩饰起来。这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况且,我们所运用的语言本身,其抽象性和概括性早已注定我们无法将一切见闻全都记录下来,那既没必要,也无可能。不可名状的感触只能心领神会,难以捉摸的思绪往往溢出语言的边界,真正壮美的景观总会让我们患暂时的“失语症”。语言总想抓住现实,现实总想逃逸语言的囚禁。“原汁原味”的游记只存在于血肉肌理中,真实的旅行与文本的记述永远有一段距离,而这段距离正是旅行作家大显身手的可能性空间。一个优秀的旅行文学作家往往有喜欢探索的大脑,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哲学,以及将这种哲学付诸实践的勇气、转换为文字的才情。用诺曼·道格拉斯的话说,他必须既天真又深刻,既是孩子又是哲人。一部理想的旅行文学作品,总会给读者提供三个探索的机会,带领我们同时进入三个世界:外部世界,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本书将按照上述定义和标准来选择旅行作家和旅行作品,作为欣赏的对象、讨论的起点和模仿的范本。
为结构简明起见,本书对旅行文学和写作的讨论将分为两部分。上篇从历史的大视野出发,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描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度、地区和民族的旅行文学作家,在从现实世界向可能世界移动的过程中写下的不同类型、文体和风格的典范之作。下篇从创意写作的角度展开,以叙事结构、时空模式、写作策略为主题,分析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旅行文学作家,是如何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将旅行中遇见的真实世界挪移到文本的可能世界中的。笔者希望通过这两个部分的讨论,带领读者重访曾被不同时空的人们追寻过的可能世界的面貌,进而窥探旅行者的普遍动机和特殊心理,以及值得借鉴的写作和修辞技巧。
不过,要提醒读者的是,任何定义或标准、历史分期或主题分类等都是权宜之计,最好把它们看作建筑工人搭建的脚手架,主要是为了架构的方便。读者关注的重点不应放在脚手架上,而应放在它后面的建筑物及相关的细节上。实际的旅行生活往往是庞杂琐碎的,是一些表面上看来互不相干的人物、风景和事件的混合,以及各种历史横断面的交叠和彼此挤压。从这些杂七杂八的印象中,抽绎出相对重要的事件,在它们之间建立某种连接,再加上一些背景描述,只是为了使脉络更加清楚。在此过程中,顾此失彼在所难免,挂一漏万时常发生,就像我们在旅行中经常丢三落四、迷路失途一样,只希望我们迷失的不是正道,丢失的不是护照或身份证。
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尽管这是一本导论性的图书,但笔者并不打算把它写成正儿八经的高头讲章、面目狰狞的真理说教。笔者始终认为,求知的过程不应该是枯燥乏味、刻板痛苦的,而应该像一次真正的旅行那样快乐、有趣,引人入胜,当然有时免不了“烧脑”,但总会有“小确幸”作为补偿。许多情况下笔者不提供现成结论,意在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希望读者自己用心领会,举一反三,以保持对知识的谦卑和敬畏。读者也不要奢望读完本书,立马就成为一个写作高手,上传美文,获点赞无数。像做任何别的事情一样,常识、理性和基本训练永远是第一位的。先从学理上了解一下旅行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在脑海中形成概要的路线图;再在必要的叙事理论指导下,从不同主题和视角切入,细读和分析若干经典的旅行文本,并辅之以一些必要的写作技巧指点,这样,你或许就能略窥门径,识其堂奥;进而登堂入室,心动手痒,不觉打开手机、电脑或日记本,键入或写下你的第一篇游记的第一个词语。果真如此,本书的目的就算是达到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