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海军魂(对话著名军旅艺术家) 978752052969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艺海军魂(对话著名军旅艺术家) 9787520529693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3.12 4.7折 49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袁丽萍|责编:金硕//胡福星

出版社中国文史

ISBN9787520529693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31202510

上书时间2024-01-23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袁丽萍,《解放军报》记者。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参与总参、国防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在《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等媒体发表新闻作品多篇。

目录
优秀的作品产生在前线
  ——对话军旅剧作家胡可
经典不经典,人民群众说了算
  ——对话词曲作家吕远
到生活中寻觅作品的生命
  ——对话作曲家姜春阳
竹板飞扬唱英雄
  ——对话曲艺家朱光斗
做人民的好演员
  ——对话电影艺术家王晓棠
音乐就在人民当中
  ——对话作曲家羊鸣
根要扎在人民和生活中
  ——对话表演艺术家陶玉玲
向生活要艺术的真善美
  ——对话作曲家傅庚辰
歌声永远为战士服务
  ——对话歌唱家克里木
从战士的气质和情感出发
  ——对话舞蹈艺术家仇非
耐得住  蹲得下  沉得稳
  ——对话词作家王晓岭
让民族性与时代感交相辉映
  ——对话作曲家王祖皆  张卓娅
树高千尺不忘根
  ——对话词作家石顺义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解放军报》记者袁丽萍对胡可、吕远、羊鸣、克里木、傅庚辰、王晓棠、姜春阳、陶玉玲、王晓岭、仇非、石顺义、王祖皆、张卓娅、朱光斗等著名军旅艺术家的访谈集锦。被访谈的老艺术家中既有作曲家、歌唱家,也有剧作家、电影艺术家、舞蹈家等等。访谈内容围绕老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以及军旅生涯,从军旅生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展开,展现老艺术家们对军队的深情、对艺术的热爱。这些艺术家,不管入伍时间长短,虽然军中日子大多艰苦,但是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看到的都是美好和收获。

精彩内容
.袁丽萍:您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怎样与军旅结缘的?胡可:在“一二.九”运动后,我在我们中学就是积极分子。,当时在山东济读书时,我们想课做斗争,结果被前放寒假,被学校制止了。我的大哥那会儿在教书,寒期间他就跟我讲阶级斗争、社会的变迁,讲党的基知识。这些对我有所启象。回到学校以后我就找一些进步的书着。我写墙报,反对介石政府对日本的不抵抗政策,结果被学校系主任去训斥,我就跟他辩论。我那会儿年轻气盛,辩论完卷起铺盖卷几就离开学校了。结果,第二天学校就贴出开除我的通知。1937年,我16岁,到北平考高中,正赶上“七七事变”。当时,我的二哥在北平,他是地下党员。我到北平后已经能听到声了。结果我考完试,还没有看到成绩,日本子就进了。我就看到日本军车在马路上耀武扬威,日本兵在大街上训斥中国人,我感觉我们跟东北(人民)一样变成“亡国奴“了。有一天,我的二哥来跟我辞行。他说,我以后没法管你了,我要去当抗日游击队(员)了。我一听,就说,我也要跟你一块儿去。我二哥一开始不同意,得我太小了,我说我一定要去。1937年8月,我就跟着我的二哥出城参加了北平郊区的抗日游击队。当游击队(员)4个月以后,这支游击队到了河北阜平,被编入敌后抗日根据地察军区,变成军区的一个支队。我年轻,他们就把我送到军政学校去学习。校长是有名的孙毅“孙胡子”,我是第一区队第二班的一个小学员。几个月以后,我从一个散漫的小游击队员变成了一名军人。在军校的这几个月,我们早上吹号起床、叠被子、爬山,完全是按照军事训练这一直走。政治课老师是邓拓、黄静、舒同。军事课就是孙毅和我们区队长。我从16岁当,一直到今年我98岁,我在军待了一辈子,我一直是个军人。
说起话剧,其实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接触话剧了,那时候我们的老师是个话爱好者,我记得他给我们排演过田汉的戏《南归》。我演的第一个话剧,是日本人菊池宽写的《父归》,我扮演中“弟弟”的角色。后来我上中学四年级时还演过熊佛西的戏《醉了》。后来我到济南上学,看过很多电影,也看过田汉的《风声之起》,看过很多话剧,我就成了一个话爱好者。
因为我在学校的时候就比较活跃,唱歌演戏什么的都会,后来军政学校分配的时候就把我分配到宣传队去了,我就到了晋察军区的抗敌剧社。我还记得我台演出的第一部戏是《警觉》,参与创作的第一部是话剧《清明节》。 《清明节》这部当时还获得过军区和边区奖励。
袁丽萍:当时在抗敌社演出,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胡可:有一个事,说出来你们可能都不大相信这个,就是那一年晋察军区军民反“扫荡”后,我们抗敌社在三天内排出了曹禺的《日出》,为从战斗前线来军区开会的同志们演出。
我们接到演出任务,是在1940年的除夕。那天晚上,剧社副社长汪洋和政治指导员刘肖芜去参加司令部会餐时,聂荣臻司令员给他们布置了任务,说来军区开会的同志们想要看《日出》。时间只剩下三天。他们俩饭也不吃了,赶紧回到小北头剧社驻地,紧急开会。这时,大家正在包饺子,一说紧急集合,全都来了。汪洋讲清了任务,传达了聂司令员的指示。刘肖芜进行治动员。
聂司令员指示的大概意思是,来自翼中、平西、平北、冀东等军区的同志们,经常战斗在敌人心脏里。这次来平山县开会,三天以后,仍然要回到他们的战斗岗位上,下次再开会就不知谁能来、谁不能来了。他们要求看一出好戏,他不能不答应他们。聂司令员下达任务后就立即叫来供给部长,,给剧社批了30匹冀中大布。那时,我们的戏都是反映边这现实生活的,演员需用的服装都是找老乡,但要《日出》可就不行了,满员要穿西装?、长袍马褂,女演员要穿旗袍。在这农村环境里,哪有这样的装,只拿布自己想办法做。
注洋说:“三天对间,咱们可能连台词也背不下来,但我没敢跟司令员说。因为演《日出》是战斗命,我们必完成。”可是我们当时连剧本都没有。洋忽然想起来,找沙可夫,他一定有。当时,沙可夫是联大文艺学院的院长,住在滹沱河畔的一个村里,离我们地几十里路。那时,我们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马。汪洋大声地问:“会骑马?”白万才同志应声站起来,说:“我会,让我去吧,保证完成任务。”汪洋叮嘱了一句:“要连夜赶回来。”白万才二话没说,转身就走。夜深人静,山路悄悄,他策马奔,马不停蹄。午夜,赶到沙可夫同志住处,说明来意。沙可夫同志翻箱倒,找出这个剧本。白万才赶回来时,太阳刚刚出山。
白万才去找沙可夫的时候,我们的会并没有停。我们要根据印象连夜分配角色,正洋是导演,负责分配演员。第一个点的就是胡朋,扮演陈白露。胡朋很擅长演村老太太,虽然那时她还年轻,但是演老太太在边区可以说是“坐了第一把交椅”。演高尔基的《母亲》时,导演崔嵬在冀察翼边区挑选“母亲”的演员,选出来的正是胡。可这次让她演的,却是和以前完全相反的人物,是一个十里洋场中的年轻交际花。但是胡朋丝毫没有示弱,当众表态,三天之后台上见,保证不拿剧本,背会台词。也许今天听一个艺木家表决心,只是背会台词,未免要求太低了,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起了很大的表率作用。于是,每一个演员都承诺了这一条。这就使三天以后出现在台上的是戏,而不是在台上“开读书小组会”了。
剧本拿来了,大家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但接着又是一场“战斗”;连夜刻蜡版、油印剧本。大家等不及,就先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把台词抢着抄下来,一段一段地自行对话排练。实际上,等剧本全部印出来,戏已经上演了。
布景、服装最难,我们当时在山沟儿里头,哪里有豪华的城市旅馆的背景呢?我们就把牲口东西用的鞍架翻过来,绑上背包、蒙上布,就是沙发。女同志参军时带来的一点花衣服捐献出来,自己做旗袍。三天三夜愣是把舞台布景、服装都收拾出来了。
数九寒天,在剧社的帐篷舞台里演出,就后台有几盘炭火。那是正月初三,天气冷得滴水成冰,可演员只能穿一身单衣裳。像胡朋演的陈白露,胳膊腿儿还得露出半截。台下的观众都穿着棉衣,台上的人穿着春夏衣服。我们就在那样的条件下演出了《日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