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恋三部曲(第3卷丧失) 978751923383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依恋三部曲(第3卷丧失) 9787519233839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50.88 6.5折 7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约翰·鲍尔比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ISBN9787519233839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30039599

上书时间2024-01-23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如何以更安定的心理状态面对人生中的重大转折?《依恋三部曲(第3卷丧失)》是《依恋三部曲》的最后一卷。相比“依恋”和“分离”,这一卷的内容更会让读者感受到生命沉甸甸的分量。约翰·鲍尔比在书中描述了诸多个体的丧失经历以及治疗过程,使读者得以近距离地旁观丧失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以及早年的依恋关系对人的一生的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影响。它呈现了生命的无常,也呈现了安全的依恋能够给予我们的勇气和力量。

作者简介
约翰·鲍尔比(1907.2.26-1990.9.2),英国二等勋爵,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因对儿童发展的兴趣和就依恋理论作出的开创性工作而闻名于世,是依恋理论之父。在一项于2002年发表在《普通心理学评论》上的调查报告中,鲍尔比在“20世纪伟大的100位心理学家”中排第49位。此外,在一项由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组织的调查中,约翰·鲍尔比被公认为三大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2005年,为纪念约翰·鲍尔比,一名登山爱好者将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一座无名山峰命名为“约翰·鲍尔比山”。

目录
第一部分  观察,概念,争论
  第一章  丧失的创伤
  第二章  丧失与哀悼在病理心理学中的地位
  第三章  概念框架
  第四章  防御的信息加工方法
  第五章  工作计划
第二部分  成人的哀悼
  第六章  丧失配偶
  第七章  丧失孩子
  第八章  其他文化中的哀悼
  第九章  失调的变式
  第十章  影响哀悼进程的条件
  第十一章  倾向于哀悼失调的人的人格特点
  第十二章  倾向于哀悼失调的人的童年经历
  第十三章  引起丧失反应变化的认知过程
  第十四章  悲伤、抑郁状态和抑郁障碍
第三部分  儿童的哀悼
  第十五章  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经历父母的死亡
  第十六章  外部条件良好时儿童的反应
  第十七章  儿童期丧失与精神病性障碍
  第十八章  导致结果差异的条件
  第十九章  当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儿童的反应
  第二十章  失活和被区隔系统的概念
  第二十一章  失调的变式和对此有影响的一些情况
  第二十二章  父亲或母亲自杀的影响
  第二十三章  3—4岁儿童对于丧失的反应
  第二十四章  2岁儿童对丧失的反应
  第二十五章  根据早期认知发展所知的幼童反应
后记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依恋三部曲(第3卷丧失)》是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第三卷。在人类社会中,丧失重要亲人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经历,鲍尔比详细探讨了家人离世后个体的丧失感,包括丧失父母、配偶和子女,主要探索了年幼儿童对于母亲人物的暂时性或者久性丧失的反应方式在人格心理学和心理病理学方面的影响。为什么有些人可以顺利度过哀悼期并从中恢复过来,而有些人却没有?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丧失感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并为心理学从业人员提供了理论参
考。

精彩内容
 序曲二十世纪许多精神分析师和精神科医生都在探寻精神疾病、挚爱个体的丧失、病理性哀悼以及儿童期
经历之间的因果关系。
几十年中,这些研究的唯一的出发点就是患者。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临床医生开始关注儿童经历丧失之后立刻出现的强烈困扰以及情绪紊乱;在一些后续的研究中,个体丧失的是配偶;在另一些研究中,年幼的儿童失去母亲。尽管这三种出发点每一种都得出了让人非常感兴趣的研究发现,但也只是在我们写作这本书的几年前人们才开始理解每一组数据与其他数据资料相关联的方法。一成不变的困难是,建立在早期回溯性研究的归纳概括通常都是具有误导性的,而为早期研究提供的理论性解释不适用于前瞻性研究。
在本卷中,我试图把这些数据的多样化带到与彼
此的关系中来,从而概括出一个能适用于所有背景的理论。就像我在前两卷中所说,前瞻性研究中得出的数据相对于全部数据来讲是具有优势的。
因为把丧失作为探索的领域是非常令人痛苦的,学生要面对的是情绪问题以及理智上的问题。
挚爱个体的丧失是所有人类可能经历的痛苦中最
强烈的一种。而且不仅对经历者来说很痛苦,对目击者来说也是一样,因为我们能提供的帮助是如此无力。对于死者家属来说,只有死者的复活才能带来真正的安慰,我们所能提供的帮助可能让人感觉更像是一
种侮辱,因而作用有限。或许,这可以解释贯穿于许多古老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类如何应对丧失的偏差。不论作者是否在讨论对于成人或者儿童来说丧失的影响有多大,他们都倾向于低估丧失通常会引起痛苦的程度、功能丧失的程度以及痛苦的持续时间,而且功能丧失通常都是持续性的。相反,他们倾向于假设正常的健康人能够并且应该相当快速并彻底地从丧亲之痛中恢复过来。
在本卷中,我会反驳这种偏差。我会一遍又一遍地强调悲伤的长时性,从丧失的影响中恢复的困难性,以及丧失通常会导致的人格功能不良的结果。只有认真地考虑到事实,我们才有可能减轻个体的痛苦。
不幸的是,尽管近些年来学界对这个主题的关注度有了大幅的提升,但是针对不同年龄的个体面对不同情境下不同类型的丧失的相关实证研究数据仍然非常缺乏。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利用现有的系统性数据,然后谨慎地使用更大范围的非系统性数据。非系统
性数据中有一部分是自我报告式的,但大部分还是来源于对正在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观察。也因为这个原因,它们既可以成为金矿也可以变成陷阱——说它们是金矿是因为它们可以为我们理解应对丧失的多种过程提供一种有价值的视角,说它们是陷阱是因为它们会引起错误的归纳概括。这也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说。一
方面它假设某一种特征,尤其是令人不悦的反应过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