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友兰评传(精) 9787515341927
  • 冯友兰评传(精) 9787515341927
  • 冯友兰评传(精) 9787515341927
  • 冯友兰评传(精) 978751534192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冯友兰评传(精) 9787515341927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7.52 4.2折 65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宋志明//梅良勇

出版社中国青年

ISBN9787515341927

出版时间2016-06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3618188

上书时间2024-01-23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梅良勇,1963年生,江苏沛县人。曾任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哲学助教班学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内访问学者。1995年7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7月晋升为教授。现为中国现代哲学学会理事,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江苏省儒学会副会长,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哲学与宗教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
宋志明,男,1947年生于辽宁省吉林市。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为该校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主要著作有《现代新儒家研究》、《熊十力评传》、《贺麟新儒学思想研究》、《冯友兰学术思想研究》、《中国传统哲学通论》、《薪尽火传: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国学十八讲》、《中国古代哲学发微》等30余部,发表论文250余篇。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育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八届高校名师奖,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学位委员会哲学分会委员、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有社会兼职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目录
再版自序
导言
第一章  好学深思之士
  生于书香之家
  选定哲学专业
  加盟清华学派
  贞元之际著书
  顺世道变迁
第二章  叩开哲学之门
  《人生哲学》的缘起
  《人生哲学》述要
  《人生哲学》评析
第三章  梳理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写作及出版
  《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中国哲学史》的特色
  《中国哲学史》的影响与价值
第四章  新理学的形上学
  “理”“大全”是事物依照的本体
  “气”是事物依据的条件
  “道体”是事物得以派生的运动过程
第五章  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
  从工夫论到方法论
  正的方法:逻辑分析
  负的方法:直觉表显
第六章  了解与觉解
  “了解”及其限制
  觉解及其功用
  知行各有难易
第七章  人生境界
  自然境界:被动的人生
  功利境界:主动的人生
  道德境界:自觉的人格
  天地境界:理想的人格
第八章  《新事论》与《新原道》
  “文化类型”说
  “继往开来”说
  “道统新续”说
第九章  批判与回应
  陈家康对新理学的批判
  杜国庠对新理学的批判
  胡绳对新理学的批判
  贺麟对新理学的回应
第十章  重写中国哲学史
  恢复学术自信
  通论古今中国哲学
  几个“非常可怪之论”
第十一章  巨擘重镇哲人
  续编:再看冯友兰
  冯学研究转型
  讲儒学的新思路
  晚年哲学观念更新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石
  晚年定论谱新篇
  新理学的形上维度
附录
  冯友兰学术年表
  冯友兰学术思想研究主要论著目录

内容摘要
 冯友兰,20世纪著名思想家,哲学家;20世纪中国哲学界发生的大事件几乎都与他有关联;想了解20世纪的中国哲学史,不能不了解冯友兰;想研究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冯友兰。宋志明,新时期冯氏哲学思想研究专家,与冯先生相识40年,与冯学相伴36年,此相识相伴过程,既包含批判的对待、
同情的研究,又包含理解的感悟。宋志明、梅良勇著的《冯友兰评传》是穿越时空的思想交流、精神对话;《冯友兰评传》是《冯友兰学术思想评传》的华丽变身、完美再现。“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

精彩内容
 选定哲学专业1910年,冯友兰考入唐河县高等小学预科。第二年,他以初试第二、复试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开封公学中学班。他入学不久,中州公学的监督杨源懋病故,学校境况不如从前。他征得母亲的同意,遂转入武昌中华学校就读。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一度停办的上海中国公学恢复招生,著名革命家黄兴出任校长。河南省很重视这件事,决定选拔20名学生到中国公学上学,每人每年发给官费二百两银子。冯友兰得到消息立即动身赴开封应试,被录取了。在这一年的冬季,他同其他19名学生一起到上海,进中国公学读大学预科(相当于高中)。
上海中国公学是一些留日学生创办的学校。他们在日本留学时,有一次因不满意日本政府给中国学生
的待遇,集体回国表示抗议,在上海创办了这所学校。初创的中国公学曾出了一个有名的学生,就是胡适
。中国公学很重视外语,无论什么科场都采用英文教科书。当时学生的英文程度很差,教师不得不先教英文。结果,每门课程都变成了英文课,课程本身的内容反倒显得不重要了。在冯友兰的课程中,有一门是逻辑学,所用的教材是耶芳斯的《逻辑要义》。讲授这门课的教师只教英文,并不懂逻辑学。具有抽象思维天赋的冯友兰居然对逻辑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自己学习,练习教科书后面的习题。倘若遇到不会做的题,也只好放弃,因为在当时很难找到懂一点逻辑的人。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写道:我学逻辑,虽然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但是这个开
始引起了我学哲学的兴趣。我决心以后要学哲学。对于逻辑的兴趣,很自然地使我特别想学西方哲学。
冯友兰做出这一选择后,矢志不渝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这个目标都没有动摇过。
1915年,20岁的冯友兰在中国公学毕业,获得大学预科毕业文凭。在学习哲学这一强烈愿望的支配下,他打算报考当时全国唯一设有哲学系(当时称为哲学门)的北京大学。那时北京大学设有文、理、法、
工四科,哲学属文科。四科之中,文科报名的人最少,因为文科大学毕业后,除了当教师,似乎没有其他出路。为了吸引考生,北京大学规定:报考文科只要
具有同等学力就可以,不需要预科文凭。持有预科文凭的冯友兰到上海北京大学招生办事处报名,接待他的人大为惊异,对他说:“你既然有文凭,为什么不报考法科呢?法科毕业后出路好。”冯友兰还是坚持
要报文科,于是接待者又对他说:“好吧,我给你出个主意,你还是先报考法科,等到入学的时候,如果你还是要上文科,可以申请改科,由法科改到文科,那是没有不准的,如果你现在就报考文科,将来你要
想改到法科,那就非常困难了。你会后悔莫及的。”冯友兰听了这位先生的劝告,报考了法科并被录取。
但他入学报到时,还是改为文科,到哲学系就读。他是北大哲学系第二届毕业生,全班共有13人,终生研究哲学而没有改行的,只有他一个人。
冯友兰入学时北大哲学系初建,计划设立西洋哲学门、印度哲学门、中国哲学门,实际开设的只有中国哲学门。冯友兰本来是抱着学习西方哲学的目的来到北大的,但未能如愿。不过,他还是大有收获的。
他回忆说:我虽然没有达到学习西方哲学的目的,但是在中国哲学这一方面,我确实大开眼界。我开始知道,那些八股、策论、试帖诗之类的东西,不过是应付科举、骗取功名的一种工具,并不是学问;我虽然读了一
些古书,但是对于真正的学问还没有入门,也不知道门在哪里,现在总算是摸着一点门路了。
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了一系列改革,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到北大任教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由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冯友兰的眼界一
天一天地开阔,心胸一天一天地开朗,他发现了中国哲学之外的新天地。他热情地投身到新文化运动之中,参加了北大著名的学生组织——新潮社。
当时的北大有两个在新文化运动中影响很大的刊物,一个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年等教授办的《新青年》,另一个就是新潮社办的《新潮》。新潮社是北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学生团体,其组织者为傅斯年、罗家伦、徐彦之等人。这个学术团体,聚集着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成员有四十多人。顾颉刚、俞平伯、周作人、吴康、孙伏园、毛子水、陈达材、叶绍钧、朱自清、杨振声、高尚德、冯友兰等人都是新潮社的成员。他们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是弄潮儿,后来则成为现代中国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的知名人物。新潮社决定创办自己的刊物《新潮》,得到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的支持。蔡元培批准学校为《新潮》编辑部提供经费和印刷条件,李大钊为编辑部安排了房子,胡适担任《新潮》杂
志的顾问,李大钊和鲁迅都曾在《新潮》上发表过文章。《新潮》以“文艺复兴”为宗旨,倡导“文学革命”和“伦理革命”,反对纲常名教,主张个性解放、独立自主、男女平等,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批评抱残守缺的保守主义思潮,提出“吸收欧洲现代确有价值的学术”来医治“我们学术思想上的痼疾”的主张,刊载新文学作品和易卜生、托尔斯泰的译著,在五四时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P4-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