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北华夏中原起/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9787521729948
  • 华北华夏中原起/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9787521729948
  • 华北华夏中原起/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9787521729948
  • 华北华夏中原起/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9787521729948
  • 华北华夏中原起/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9787521729948
  • 华北华夏中原起/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9787521729948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华北华夏中原起/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9787521729948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4.91 6.3折 39.8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庞岚|编者:李栓科|责编:林凌//李淑寒//范虹轶

出版社中信

ISBN9787521729948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31137878

上书时间2024-01-23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常务理事。1996年被聘为研究员,主要研究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等。;.;资深媒体人、时评人、专栏作家,曾长期担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人,热爱地理、文化,足记遍布全国。

目录
概说篇
一、黄土高原是本天书 华夏文明在此起步
01 黄土高原的土是黄河带来的吗?
02 水流切割黄土蛋糕
    【Basket·地貌】塬墚峁: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
03  华夏文明的“摇篮”
04  挖个窑洞住一住
05  黄土高原的富饶与贫瘠
     【Box·民居】地坑院:黄土层上开凿的“升级版”窑洞
二、黄河因黄土高原变黄  母亲河让人“爱恨交加”
01  黄河, 从不黄到黄
02  母亲河“发脾气”时很吓人
03  去壶口看看瀑布吧
04  黄河变清有隐患?
    【Box·河流】黄河:“爱玩漂移”的母亲河
三、黄淮海造就大平原  “华北湾”面朝渤海湾
01  被“欺负”的淮河与海河
02  最拥挤的平原
03  黄淮海平原的困境
    【Box·气候】二十四节气:黄河流域祖先的生活智慧
04 “尴尬”的两座城市
05  哥儿俩的烦恼
四、巍巍太行和冀北山地
01  绝壁上有公路,还有村庄
02  不到长城非好汉,要到长城先爬山
03  你不会伤害动植物吧?
     【Box·动物】华北豹:太行山林区的“丛林之王”
行走篇  线路1
华夏文明拓展之路——从黄土高原到渤海之滨
河与山之间的大路:崤函通道
第一站  西安——神秘的地下部队和辉煌的盛唐
           【Bag·建筑】唐代长安城到底有多厉害?
第二站  潼关——不想让你过,你真过不去
第三站  三门峡——难道总是被取代?
第四站  洛阳——牡丹仙子和女皇的不解之缘
第五站  东营——看黄河入海、飞鸟群逐
           【Basket·动物】年轻的土地,鸟类的天堂
行走篇  线路2
“干渴”北方的逆袭之路——从大运河到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的中线和东线
中线游
第一站  南阳——有智者频出,也有远古的恐龙
           【Basket·动物】真正的“中国龙”
第二站  郑州——你想学少林功夫吗?
           【Box·城市】开封古城:“城摞城”的奇迹
第三站  安阳——来玩猜字游戏吧
第四站  邯郸——去学跳舞还是学走路?
第五站  北京——听听雄鸡的心跳声,看看宫斗的“古战场”
           【Box·城市】伟大的中轴线,壮美的北京城
东线游
第一站  泰安——皇帝和好汉都喜欢
第二站  济南——泉城竟然严重缺水
第三站  潍坊—— 一起放风筝吧!
第四站  威海——北洋水师诞生之地
第五站  天津——来吃包子听相声啦

内容摘要
“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是一套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中国地理通识读本,它将为读者提供一套地理思维方法,帮助大家用地理思维来丈量和观察脚下的土地,认识、感受多彩中国,发现中国之美。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特征差异显著,这套书依据地势、气候、土壤及生物一致性等综合因素,将全国细分为华北、东北、华中、东南、西南、西北和青藏7个陆地单元以及中国的海疆,共8本区域分册,打破行政界线,科学分区,更有利于读者认识地理区域,拓展知识深度。
书中采用“面”“线”“点”的结构方式,特设主题线路,带领读者“行走”和“穿越”区域,在浸入式阅读中探索祖国大好河山,走遍中国。
《华北·华夏中原起》是这套书中的一个分册,主要介绍了中国华北地区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历史名城等,让我们一起了解华夏文明如何在这里孕育、繁盛!

精彩内容
祖先逐鹿之地,华夏文明摇篮地理学家谭其骧说过:“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中原大地就是一座大舞台,唱响了华夏文明的恢宏诗篇——被称为华夏先祖的黄帝与炎帝的故事从这里展开,华夏文明在这里孕育、繁盛。周、秦、汉、唐等强盛时代的核心区域
都在这里。
这里奔流着黄河、海河、淮河,耸立着中国传统文化五大名山中的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和西岳华山。从自然地貌的角度,这片区域包括四个自然地理单元:西部的黄土高原、北部的冀北山地、中部的黄淮海平原和东部的辽东、山东丘陵。
这是古代中国的核心地带,城镇林立,历史悠久,是我们祖先较早定居和繁衍的地方,也是帝王成就霸业的必争之地。这一切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这片土地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引得人们竞相争夺?地理环境对于历史走向有着怎样的影响?让我们跟着自然的地势和先祖的脚步,从黄土高原到渤海之滨,去破解文明兴衰的密码。
黄土高原的土是黄河带来的吗?
要给黄河和黄土高原“排排辈儿”,关键一点就是要弄清楚:是黄河带来的黄土冲刷出了黄土高原,还是黄土高原的土把黄河给弄黄了?如果是黄河造就了黄土高原,那么黄河大一辈儿;反之,就是黄土高原大一辈儿。
这个问题曾经也难住了两个外国人。有一个叫李希霍芬的德国学者看到沙尘暴遮天蔽日地在黄土高原上刮过,就提出了“风成说”,说黄土高原是大风刮来的;但是俄国地理学家帕夫林诺夫看到黄河裹挟着大量的黄土和泥沙流经黄土高原,就提出了“水成说”,认为黄土高原是黄河冲刷出来的。
到底谁说得对呢?最终,还是咱们中国科学院的刘东生院士(1917—2008年)和他的同事们通过深入细致的考察,用诸多证据给出了正确答案,揭开了黄土高原的“身世之谜”。
中国的地理学家们通过采样发现,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的黄土高原的黄土并不是“均匀”的:西北部的黄土颗粒更粗大,黄土层更厚实;而东南部的黄土颗粒更细小,黄土层也是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的。
显然,如果黄土高原是黄河冲刷出来的,那么大颗粒和小颗粒的黄土会混在一起,不该出现这样明显的区别;而且,水流遇到地势高一点的地方速度就会变慢,黄土就会沉淀得更厚。然而考察中却发现,在黄土高原上,黄土覆盖的厚度和地势高低没有明显关系。
反之,如果说黄土高原是风刮来的,这一切就顺理成章了:黄土高原的西北侧是沙漠和戈壁广布的中国西北地区和蒙古高原(亚洲东北部的高原地区)。冬、春两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强劲冷空气将戈壁、沙漠地区的沙尘吹扬起来,形成沙尘暴,由西北向东南吹到很远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风越大,携带沙尘的能力越强。风刮着刮着,越往东南劲儿就越小,随着风力减弱,风中所挟带的沙尘就会陆续散落下来,先落下的当然是沉一点儿、大一点儿的,后落下的是小一点儿、轻一点儿的。所以,黄土高原西北部的黄土层更厚实,黄土颗粒也更粗大,东南部的黄土层薄一些,黄土颗粒也更细小。
从地图上看,黄土高原被吕梁山、秦岭、贺兰山、阴山、太行山等诸多山脉所围绕,这些大山仿佛高大的围墙一样,让大风吹来的黄土无法继续南下。于是,黄土就在这里沉积下来。天长日久,黄土高原这片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沉积区终于形成。
那么,风要吹多少年,才能吹出这么大、这么厚实的黄土高原呢?通过同位素等科学方法的测定,人们发现黄土高原下层黄土的沉积历史竟然超过了258万年!人们管刘东生院士的理论叫“新风成说”。从“新风成说”来看,黄土高原的土并不是黄河带来的。
河与山之间的大路:崤函通道你小时候有没有过从婴儿车、婴儿床翻出来,帅帅地落地或者摔个嘴啃泥的经历?有了初步探索能力的文明也喜欢“翻越围栏”向外探索。
最先翻越哪一个方向的围栏呢?当然是最低矮、最好翻越的。
对于在黄土高原上享受着“低价房”、玩着“开心农场”的先民来说,往外走既是因为好奇和天性中“扩张地盘”的欲望,也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气候逐渐发生变化,变得更干燥、更寒冷。
扩张地盘的最佳路线为什么是沿着黄河的流向往东走?这用“排除法”就可以解释了:往北走是内蒙古高原,越走越干冷,还有可能遇到善于骑马射箭的“牧羊人”;往南走是秦岭,山高险峻,还有豺狼虎豹;至于往西走,也是越走越干燥。而顺着黄河的流向往东走不但不缺水,而且都是下坡路,走起来很省劲儿。
相传,最先从黄土高原前往黄淮海平原的,就是我们最著名的老祖宗——“人文初祖”轩辕氏,也就是黄帝。黄帝部落的崛起大概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黄帝不但带领族人学会了玩“开心农场”,还学会了“驾车”——造一辆木头车让牲畜拉着走,甚至还学会了造船让水载着走。
根据传说,黄帝部族往东拓展的这条路位于黄河与秦岭之间,沟通着黄土高原与黄淮海平原乃至中国东部的其他地区。走下黄土高原,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了。
这条河与山之间的大路,就像是一条专供宝宝学步的道路,是祖先们开疆拓土走出的“第一步”。其后的几千年里,这条横贯东西的古道不但没有荒废,反倒是发扬光大,成了一条高标准的“国道”,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交通主干线。
后来,人们给这条路起了一个名字叫“崤(xiáo)函(hán)通道”。崤函通道因崤山和函谷关而得名,崤山为秦岭东段脉,在河南省西部,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这个名字是不是很陌生,还有点绕嘴?别急,提起沿路的那些地名——长安、华山、潼关、函谷关、洛阳……你就不陌生了吧?
让我们一起去游历崤函通道吧。途中,有诸多的古都和要塞等你发现,有讲也讲不完的故事等你聆听。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