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清代至民初京师民间戏曲的辉煌修订本) 978720015292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清代至民初京师民间戏曲的辉煌修订本) 9787200152920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36.33 4.1折 8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么书仪|责编:白雪

出版社北京

ISBN9787200152920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1545766

上书时间2024-01-23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戏曲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民间娱乐,生长力很强也很脆弱。没人管
它的时候它能够土生土长开花结果,受到支持就可以枝繁叶茂繁荣昌
盛,遇到政令的干预就会日渐凋敝枯萎灭亡。
元代戏曲很兴旺,单单是元杂剧剧本就有一百六十多个流传至
今,兴旺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元代政权的很少过问。
明代戏曲很发达,发达的原因和明代的文人雅士钟情戏曲、有
钱的达官贵人都蓄养家班栽培扶植有关系。家班的主人买童伶、雇乐
师、聘教习,甚至于自家写剧本、做导演……所以传奇剧本文辞典雅
带着书卷气,南曲歌唱流丽悠远,舞台表演婀娜多姿。明代政权也不
干预戏曲上的事情,对于高官富户的家班和民间的戏班子都不管。
清代戏曲更加繁盛,繁盛的重要原因是清代的帝王个个都爱好戏
曲、参与戏曲,他们的爱好和参与直接引领和支撑了戏曲的发展,鼓
励了戏曲走向繁荣和鼎盛。
从清初到晚清,京师的俗间戏曲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经历了昆
弋进宫、京腔走红、秦腔争胜、徽班进京、花雅易位、京剧成形等过
程,这些过程都与皇家剧团和宫廷戏曲演出有着互为表里的关联。
晚清时候,戏曲的进一步商业化更加激励了京剧的鼎盛(或
者叫作畸形发展),具体表现就是:南城大栅栏的戏园子天天对
棚演戏,唱戏从“家有三斗粮,不进梨园行”变为一个被看好的
职业,众多的从业名伶技艺超凡脱俗,一批名伶的社会地位从
“下九流”上升到成为追逐和模仿的对象,看戏成为时尚消费并
且席卷了整个社会,包括满族人在内的票友成批出现,他们引领
着由各个阶层的人员组成的一大批追星族……
晚清以降,民间戏班子各个行当都出现了一批技艺出众的名
伶,内廷供奉、前后“三鼎甲”、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
生都曾经是一个时期的流行语,而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
鑫培、孙菊仙、汪桂芬、乔蕙兰、穆长寿、时小福、杨月楼、王
桂花、陈德霖、余玉琴、王长林、田际云、王瑶卿、龚云甫、杨
小楼、王凤卿、梅兰芳等名伶和他们的逸闻故事,都曾经是京师
百姓耳熟能详的。
这里所说的“晚清以降”,包括了从道光到光绪再延续到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的全盛时期。
京剧,在文学史上是文学、在戏曲史上是艺术、在社会生活
中是娱乐是消费,它在不同的场合都曾经异彩纷呈,就像是一个
多棱镜,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折射出色彩缤纷的光谱,显
示出灿烂的光辉。
而今,当京剧以“文学”和“艺术”的“大雅”身份在文
学史上和戏曲史上沉积下来的时候,它的作为娱乐品和消费品的
“大俗”存在方式却已经香消玉殒,无处追寻……
以世眼观,无雅不俗,以法眼观,无俗不雅——京剧既是大
俗,也是大雅。
面对京剧鼎盛局面的逝去,雅人说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俗人说是:时尚土风朝暮改,年年沧海变桑田……
在与京剧共生的“老北京”逝去之后,无论“振兴”还是
“弘扬”都会变成痴人说梦。
 2008年1月末于蓝旗营


【书摘与插画】

晚清戏园子今天尚存的其实还有不少:中和园、广和楼、正
乙祠、湖广会馆、平阳会馆……可惜的是,修过的没有做到“修
旧如旧”,没修过的也没有好好地保持“原汁原味”。
中和园还在粮食店北口,门脸上“中和饭庄”和“中和戏
院”两块牌子共同支撑着旧日的中和园,门脸虽然是油漆彩绘、
瓦脊俨然,可是中和戏院门前预告的节目和上面的数层玻璃楼
顶,都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戏曲、茶社、游艺、录像外加台球是
它的经营项目,屋顶上“中和戏院”的霓虹灯广告旁边,一行小
字把“戏曲、录像、台球、火锅、游艺”串成一串,显示着中和
园在大栅栏生存的不易,也把昔日堂堂中和园的档次,降低到了
天桥杂耍的水准。
广和楼也还在肉市,戏楼高耸,楼顶上面的四个大字“广
和剧场”显然是当初的定位,可是,下面的“卡拉OK歌舞
厅”“广和歌舞厅”“广和游艺厅(严禁中小学生入内)”三块
牌子,让人觉得昔日的广和楼在如今好像总是找不到自己的位
置……水泥预制板的楼壁在光天化日之下,显得简陋而寂寞,就
像是戏曲在今天一样……
正乙祠门前红灯高挂,门洞上面的藻井和两边的脸谱彩绘
花里胡哨——不知道是国人之中已经没有彩绘的基本知识,还是
故意出新以讨好国外的傻帽……门口的广告是:“北京京剧院、
北方昆曲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联袂首创隆重推出中国古
典戏曲荟萃”,1999年4月21日的剧目是《挡马》《下山》《闹
龙宫》,这些戏当然不是演给内行的北京人看的,谁都知道这样
的“戏码”面对的观众显然是老外和外地游客,应付他们“看热
闹”——骗钱的把戏……正乙祠一副再醮的样子,仍然是在为主
人招财进宝。
湖广会馆可以算是新贵,四合院外面青砖白墙,里面游廊瓦
舍,楼上楼下油漆彩绘自不必说,八仙桌、木靠背椅也是光可鉴
人,舞台上的上场门、下场门依然分别写着“出将”“入相”,
宫灯高挂、绣花守旧、伸出式舞台、三面雕花矮栏杆……一切都
是按照旧时代的模样特别修建的,连台柱对联“魏阙共朝宗气象
万千宛在洞庭云梦;康衢偕舞蹈宫商一片依然白雪阳春”也令人
想起旧日光景,可是没有了官座、散座和池座的分别,仍然只是
赝品而已。
湖广会馆的介绍之中,不仅张挂着“孙中山先生曾五次莅临
会馆,并在此主持国民党成立大会”的文字说明,而且还打出了
“北京戏曲博物馆”的招牌,称这里是“集演出、博览、研讨、
购物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这说法
带着一脸官气、振振有词、不容置疑,至于“京剧大师谭鑫培、
余叔岩、梅兰芳等都曾在此舞台演出”,说的就是废话了——这
些演员在哪儿没演过啊?不过,废话对于年轻人和不知道的人来
说,就是“新知识”。
实际上这些戏园子都有着值得一听的辉煌历史:
中和园的名字在二百二十多年前的乾隆五十年(一七八五)
就出现在崇文门外精忠庙的“重修喜神祖师庙碑”中了,它的
年代居然早在徽班进京之前!
广和楼的前身是“查楼”,查楼是明代巨室查氏所建戏楼,
乾隆庚子曾经毁于火灾,重建之后名为“广和查楼”,乾隆五十
年就名为“广和楼”了!是清代的大戏园子。
银号会馆正乙祠,是北京现存的、稀有的行业会馆,康熙六
年浙江人所建,既是祀神之所,也是集会宴饮之地。“正乙”即
“正一”,民间以财神爷赵公明为“正一元帅”,所以银号会馆
以“正乙祠”为名,也是名实相符!正乙祠戏台前的柱联“八千
场秋月春风尽消磨蝴蝶梦中琵琶弦上;百五副金筝檀板都付与桃
花扇底燕子灯前”出语对语均以传奇题目作结,似乎可以证明正
乙祠是皮黄尚未盛时所建。
湖广会馆原来是明代万历年间张居正的相府,清代嘉庆十二
年由长沙籍的在京官员创议公建成为湖广会馆以联络乡谊。后
来,湖广会馆曾经作过两广总督叶名琛的私宅、八国联军美军提
督的司令部……煞是风光啊!
不过,要是说起台柱对联的话,黄裳在《旧戏新谈》里面说
过,还是要数当年广德楼相传是吴梅村写的那一副*好“大千秋
色在眉头看遍玉影珠光重游瞻部;十万春花如梦里记得丁歌甲舞
曾醉昆仑”——无论内行还是外行都觉得好,那也就是真好了。
晚清时候大名鼎鼎的广德楼,嘉庆二十一年出现在“重修喜
神殿碑序”里,也就是说,在这一年,广德楼参加了修缮喜神殿
的捐资活动,那也是很有历史的著名茶园啊!而今,广德楼却是
早已经踪影皆无。
崇文门外小江胡同三十六号,平阳会馆(或称“阳平会
馆”)的戏楼还在,如今是药材公司的库房,门上挂着铁锁,院
子里住着兼管保安的外地人,说是“想要进去看看,得有同仁堂
的条子才能开门”。不知道戏楼之内晋南豫西孟津人王铎所写的
“醒世铎”横匾是否还在?从门缝看看,里面蛛网尘封,从旁边
拍照,悬山式屋顶已是断壁颓垣……
平阳会馆的始建时间虽然说不清,可是在乾隆年间人吴长元
的《宸垣识略》里面,就已经有了它的记载。此楼是北京今存始
建时间*早、规模*、有两层戏台的会馆戏楼,楼内还有嘉庆
七年的重修碑志,属于“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应该就是它
至今还能够幸免拆除而存在的原因!
…… 
1999年,我和同事王学泰专门约好去看大栅栏的戏园子,王
学泰说:大栅栏西口路北那悬挂着“北京曲艺厅”霓虹灯招牌,
而实际上已经成了“北京市曲艺厅百货商场”的地方,就是广德
楼旧址;门框胡同南口路西,而今是什么“全景动感电影院”,
那里就是原来的同乐轩;大栅栏中间路北现在经营“KTV包间舞
厅棋牌室台球”,上面还有“杂技团圣达利俱乐部”招牌的那块
儿,是原来的庆乐园;路南的步瀛斋鞋店是三庆园故地;瑞蚨祥
西边的空地,是原来的庆和园,地皮后来卖给了瑞蚨祥……
博闻强记的王学泰生在南城长在南城,上面所写的情况都是
当时所见,我们还一边唏嘘着一边拍了照片……
如今,又是八年过去了,整个前门外都在大拆大建,谁都
知道“大拆大建者”脑子里想的只是一个“钱”字,可是大标语
上却写着“传承历史文脉,永续古都风韵”“保护文化遗产,守
护精神家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历史名城魅力”……多
么像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梁思成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伟大
祖国建筑传统与遗产》的拙劣抄袭?现在发现“老北京”可以卖
钱,才想起来“传承”和“保护”了,可惜的是老北京早就都被
毁光了,重新“打造”的*多也就是赝品次品罢了。
大栅栏是拆建的中心和重点——这块被“看好”的生财宝
地,在不久的将来不知道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商品简介

本书以晚清以来北京地区的戏曲表演的变革、角色为研究对象,内容涉及此一时期的宫廷供奉戏曲、男旦的兴衰、老北京的情色场所、演员社会地位的变化、票友的社会作用等多个方面,突破常见的演员加曲目的戏曲史格局,细腻而丰富地展示了以京剧为中心的近世娱乐史、风尚史,乃至大众精神史,以丰富的史料和详尽的分析复原了晚清民初“娱乐圈”的现场及其语境。



作者简介

么书仪,女,1946年1月生于北京。1968年于北京中文系。1981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文学系元明清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1981年以后,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古代室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文体丛书——戏曲》、《元代文人心态》、《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晚清戏曲的变革》、《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清代至民初京师戏曲的辉煌》、《家住未名湖》(与人合作)、“大家小书”《中国戏曲》等。



目录
清代京师的戏曲与宫廷

徽班进京·程长庚·前、后“三鼎甲”

京师南城的戏园子

清代的科班、戏班子和精忠庙

清代的封箱戏、义务戏和堂会戏

戏迷、票戏和下海

谭鑫培一生荣辱

杨小楼少见

陈德霖·余玉琴·王瑶卿

幸运的梅兰芳

“胡琴圣手”孙佐臣、梅雨田、徐兰沅

京派和海派

早年名伶们的修养和派头

补记一:一帧照片的五种说明

补记二:梅巧玲“焚券”“赎当”故事的变异

后记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京剧,在文学目前是文学,在戏曲目前是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是娱乐、是消费,它在不同的场合都曾经异彩纷呈……当京剧以“文学”和“艺术”的“大雅”身份在文学史和戏曲目前沉积下来的时候,它的作为娱乐品和消费品的“大俗”存在方式却已经香消玉残,无处追寻。

主编推荐

么书仪先生的笔触真实细腻,本书内容丰富,观点明确,语言朴素,是戏剧爱好者了解京剧文化和感悟国学国粹的有益补充。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