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笼效应 978751709738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鸟笼效应 9787517097389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18.23 3.7折 49.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卜涵秋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17097389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31221018

上书时间2024-01-23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卜涵秋出生于风筝城潍坊,现就职于某金融系统。从小热爱读书,喜欢研究人,本科学习期间坚持自修心理学相关学科,并于英国留学期间旁听完成了心理学专业。醉心阅读与写作,笔耕不辍。在英国留学期间于个人公众号:外乡人日记(waixiangrenriji)发表了一系列原创作品。编写的《好看到放不下的中国史?两宋风云》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原创小说悬疑《见鬼》目前连载于白熊阅读。

目录
第一章 威廉·詹姆斯和鸟笼效应 01 自我盲从的心理陷阱
第一节? 惯性思维把人困在“鸟笼”里
一个赌注引发的心理学革命 
成功突破“牢笼”的典范 
心理学大师的开拓之路 

第二节? 冲出鸟笼,方能实现自我成长
冲破惯性思维的墙 
慢半拍带来的连锁反应 
一个探险家的执念 

第二章 卡瑞尔和卡瑞尔公式 02 自我纠结的心理陷阱
第一节? 要想走出困境,先得直面困境
消除烦恼的万灵方案 
不敢直面现实的存肢效应 

第二节? 接受最坏的,追求最好的
天才医生让生命绽放光芒 
贫民窟里走出的世纪球星 
杰克·韦尔奇帮助通用走出困境 

第三章 马斯洛和约拿情结 03 自我逃避的心理陷阱
第一节? 马斯洛与“上帝的鸽子”
约拿情结是逃避的代名词 
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马斯洛 
马斯洛的研究和发现 

第二节? 不要害怕失败,更别害怕成功
与恐惧同行的艾德·赫尔姆斯 
别对自己说“不可能”

第四章 洛克和洛克定律 04 自我定位的心理陷阱
第一节? 找到适合自己的“篮球架”
洛克和他的“篮球架” 
成就目标的影响 
爱制订目标的心理学家 

第二节? 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
高度自信的罗杰·史密斯 
“世界第一夫人”的内心力量 

第五章 瓦拉赫的诺奖之路 05 自我认知的心理陷阱
第一节? 瓦拉赫与他的探索之路
个性心理原理 
自我认知理论 
诺贝尔奖得主的曲折人生 

第二节? 向着正确的目标行动
马克·吐温的人生支点 
传奇作家的文学之路 
推销之神发掘内在力量 

第六章 吉尔茨与内卷化效应 06 自我重复的心理陷阱
第一节? 吉尔茨与内卷化效应
内卷化,人类群体的常态 
习得性无助促成内卷化 
“田园牧歌”生活的审视者 

第二节? 活出自己,方能战胜内卷化
松下幸之助:不困守于当下 
托马斯·J. 华特森:思考成就人生 

第七章 莫顿和马太效应 07 自我耗损的心理陷阱
第一节? 罗伯特·莫顿与马太效应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刻板印象的引导 
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 

第二节? 成功需要由内到外的变化
量变到质变,收获成功 
决不后退,曲折中成长 

第八章 罗森塔尔和皮格马利翁效应 08 自我期望的心理陷阱
第一节? 皮格马利翁效应与罗森塔尔
期望是成长中的雕刻刀 
人本主义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 
阳性强化法 
心理学巨擘罗伯特·罗森塔尔 

第二节? 期望值越高,成功率越高
在自我期待中前行 
把脚步留到白云上 
在确定的目标中前行 

第九章 米尔格拉姆与米尔格拉姆效应 09 自我服从的心理陷阱
第一节? 米尔格拉姆的残酷实验
“服从命令”是人性的本能 
发人深思的服从心理 
一代心理学大师的成长之路 
六度分离理论的创立 

第二节? 避免盲目服从的关键
不盲从改写人生 
大胆拒绝,开辟新天地 

第十章 弗洛伊德与自重感效应 10 自我重视的心理陷阱
第一节? 自重感效应与弗洛伊德
人们需要被认同 
自重感效应的实质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 

第二节? 双向认同:人人都想成为英雄
自重感效应助力成功 
双向自重成就自己 

第十一章 阿伦森与互惠关系定律 11 自我关怀的心理陷阱
第一节? 说服力是靠行动做出来的
情感互逆,创设良好关系 
互惠定律的本质是满足需求 
三栖全才艾略特·阿伦森 

第二节? 成功离不开互惠关系定律
乔·吉拉德:互惠关系带来效益 
巧妙互惠,打造人性化管理 

第十二章 狄德罗与狄德罗效应 12 自我满足的心理陷阱
第一节? 得到的越多,越难以满足
得到越多,欲望越多 
膨胀的欲望:本我、自我和超我 
现代《百科全书》之父 

第二节? 守心止欲,知足常乐
杰西·利弗莫尔:欲望的放纵者 
山姆·沃尔顿:大方的“小气鬼”

内容摘要
人天生容易被操控,做出身不由己的事情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朋友送你一束花,为了摆放那束花,你买了一只花瓶;为了匹配花瓶,你又买了一块桌布;为了匹配桌布,你又换掉了窗帘……然而最初你并不想买这么多东西,一切都是鸟笼效应导致的。
鸟笼效应是众多人类难以拜托的心理现象之一,它是一种惯性思维导致的现象,会使人们在偶然获得一件物品之后,继续添加很多与之相关的物品。
本书从以鸟笼效应作为入口,介绍了十二种心理学方法,带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走出自我盲从的心理陷阱,轻松实现个人的突破及成长。

主编推荐
●世上99%的人,都活在无意识操控的鸟笼里●抖音、小红书热门话题,人生、职场、感情通关推荐阅读●人类很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效应之一●一网打尽所有无意识操控你人生的心理陷阱●12个心理法则,轻松摆脱别人对你的心理控制。●带你走出自我纠结、自我逃避、自我盲从的怪圈●内卷、马斯洛需求、马太效应……到底是什么意思?●内附精美鸟笼效应原创插画。●内马尔、马克.吐温、松下幸之助等人如何突破心理陷阱获得成功?

精彩内容
要获得成功,较高的智商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较高的情商,因为情商反映了个体的社会适应性。而个体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情商,培养自己的成功特质。
一项针对52位成功人士的调查表明,他们大多具有以下特质:不断学习的心态,务实的乐观主义品格,坚定的信仰,保持好奇心,做事专注且善于任用人才,具备卓越的领导协调能力,能够给予他人充分的信任。
成功人士的这些特质,其实反映了获得成功所必备的情商要素,即积极的心态、乐观的精神、创新意识、敏锐的判断力和出色的人际沟通能力。这些情商要素的重要性,已经被相应的心理学理论证明。
1907年,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物理学家卡尔森之间的一场赌约,让人们知道了鸟笼效应的存在。这个建立于惯性思维和心理暗示原理的心理效应提示人们,要获得成功,就要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积极寻求变化,突破自我设限,勇于面对并接受他人的不认可,在理智思考的同时,发现“鸟笼”内外存在的机遇,进而让自己成功逆袭。
从罗宾·汉斯,到工程师威利·卡瑞尔,正是不断的努力,才有了卡瑞尔公式。这个源自面对最糟糕处境寻求解脱方法的心理效应,用他人的实践为寻求幸福与成功的我们,送上了一剂“灵丹妙药”。它提示我们,行走在人生路上,要获得成功,不能一味地感叹人性复杂、世事难料,更不能心生畏怯,而是要勇于面对有着诸多矛盾和险阻的现实生活,接受现实的残酷,在磨炼意志的同时提升能力。
面对束手无策的逃避、怯难和畏惧等诸多负面心理和行为,心理学家马斯洛、马蒂纳·霍纳在对“伪愚”和“成功恐惧”的心理进行分析后,指明正是约拿情结让个体在机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后畏缩。约拿情结这一极具宗教色彩的心理效应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不能在机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后畏缩,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力,逃避成长,这样会让我们丧失上进心,无法承担伟大的使命,失去成功的可能。
目标的存在让个体获得鼓励,不断奋进。不过,一旦目标成为前行路上沉重的负担,它就会失去激励作用,成为阻碍个体走向成功的“绊脚石”。为此,围绕着目标和成功,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继而提出了动机理论。在此基础上,1967年,心理学教授埃德温·洛克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了目标和动机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出了洛克定律。洛克定律告诉我们,在成功的路上,与其感叹人生的失败,不如反思目标的合理性,找到适合自己的“篮球架”,制订合理的目标,让自己在不断地跳跃中,自我鼓励,不断奋进。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不存在完全一样的两个人。造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一个是决定个体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性,另一个就是决定着个体自我调节能力的认知水平。为了探寻个性和认知水平对成功的影响,心理学家以化学家奥托·瓦拉赫的成功人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瓦拉赫效应。这一心理效应提醒每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获得成功,首先就要明确自我价值,认识到自己的所长所短,在扬长避短的过程中找到生存之道、发展之理。
当竞争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现象,当个体面对竞争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时,人类学家格尔茨在田园牧歌式生活中的发现,让“内卷”一词的使用范围扩大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他学术研究中。于是,基于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原理的内卷化效应就此成了网络热词,它提醒我们,安于现状只会让我们如同陷入泥潭中的汽车,无谓地耗费能量,重复简单的操作,失去前行的动力,浪费宝贵的人生。唯有让自己不断成长,才能提升应变能力,获得突变式的发展。
无论身在何处,当你发现自己开始埋怨命运的不公时,请试着了解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的马太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你会发现,我们之所以无法摆脱贫穷,屡遭失恋和失业的痛苦,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时刻处于被暗示之中。唯有认识到充斥于周遭的不良暗示,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自己,学会用积极取代消极,才能用成功打败失败。
在生活中,你是否一直力图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最终却发现,自己活成了他人期望或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当你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去读一读皮格马利翁效应吧。你会发现,我们都在无意识中影响着他人,也在被他人影响着,人与人之间就是彼此协商、共同成就的。因此,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借助外界的评价激励自己,而是要激发内在动机,让自我期待催发前进的力量,如此方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权力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支配与服从的关系中。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围绕权力与服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当个体处于某种特定的情境时,会出于对权力的服从做出违背本心和违反道德伦理的行为。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米尔格拉姆效应。这一心理效应告诉我们,之所以有的人臣服于对方,失去自我,有的人无视权力,成为桀骜不驯之人,就是因为存在着对权力的尊崇或反抗心理。要想科学地看待自己或他人手中的权力,就需要我们在正视服从命令这一人性本能的前提下,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以理性的态度分析客观事物,于纷繁的情况中保持清醒,培养自己科学的认知态度,让自己获得绵绵不绝的力量。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一生最大的需求只有两个:一个是性需求,另一个是被当成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自重感效应就是基于后者提出的一个心理效应。它表明,一个自重感被满足的个体,会反过来认同并重视他人,以满足他人的自重感。
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恰当地运用自重感效应,在识别自身和他人的心理需求的同时,提升自我认知,让自己和他人的自重感需求获得满足,从而提高人际沟通的质量,为自己的成长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一直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因此,人际关系一直影响着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为什么人际关系会对个体的成长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以艾略特·阿伦森为首的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喜欢、接纳对自己友好的人,排斥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