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穆评传(精)/新儒家评传书系 9787515352152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钱穆评传(精)/新儒家评传书系 9787515352152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9.33 4.3折 69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学群

出版社中国青年

ISBN9787515352152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30627518

上书时间2024-01-22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汪学群,1956年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兼职教授,江南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尤其是清代思想史的研究。著有《钱穆学术思想评传》《王夫之易学——以清初学术为视角》《清初易学》《清代患想史论》等。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心路历程文化人生
  早年:桑梓时期
  中年:大陆时期
  晚年:港台时期
第二章  平民阶级之觉醒——诸子学
  泛论诸子
  儒家与墨家研究
  道家研究
  诸子的统一
第三章  史学为经学显真是——经学
  经学之今古文问题
  经学的渊源
  经学的发展与精神
  《易》与“四书”的研究
第四章  个人自我之觉醒——玄学、佛学
  玄学的产生、精神与流派
  佛教的传入及中国化
第五章  大我之寻证——理学
  理学的渊源与发展
  北宋五子研究
  朱熹研究
  王阳明研究
第六章  以宋学识近世学术——清学
  清代学术思想的渊源与分期
  明末诸遗老的学术思想
  顺康雍时期的学术思想
  乾嘉时期的学术思想
  道咸同光时期的学术思想
第七章  求以合之当世——历史学
  史学理论
  史学方法
  史学视野
第八章  文化只是人生——文化学
  文化理论
  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的精神
  中西文化比较
结束语
附录  钱穆年谱简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结合时代从钱穆原著出发,详细讨论了他的学术思想史,包括平民阶级觉醒之诸子学、史学为经学显真是之经学、个人自我发现之玄学佛学、大我寻证之理学、以宋学识近世学术之清学,以及求以合之当世之历史学、文化只是人生之文化学,揭示以上诸领域的特色及贡献并为其定位。钱穆,就学科分类讲是史学家,从信仰来说又是新儒家,他是立足于史学梳理传统思想文化的新儒家,也是从儒家视野审视传统思想文化的史学家。简言之,钱穆是史学出身的当代新儒家。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第一章心路历程文化人生
本章叙述钱穆的心路历程与文化人生,其大体可以分为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桑梓时期,主要指在家乡求学与教书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大陆北南时期,指北上南下任教与从事学术研究时期;第三个阶段是移居港台时期,这一
时期继续为学术奋斗。以下分三节叙述。
早年:桑梓时期
作为史学的一代宗师,钱穆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大师相比有所不同,他既没有念过大学,非学院派,也没有留过洋,非留洋派。他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乡村,正是中国社会乡村民间的朴实无华铸造了他既平实又坚韧的人生与学术。他是从乡土中国走出来的一代史学巨擘,一位营造“文化中国”的先驱,其人生历程极为坎坷不平。
人杰地灵发奋苦读钱穆是江苏无锡人。县西有锡山,秦朝时曾产锡,汉代锡尽,因以无锡为名。无锡,汉代开始设置县,属于会稽郡,三国吴国废县,两晋重新设置,元代升为州,明代又设为县,清代属于江苏常州府。无锡虽然后来没有锡,却经济发达,人才辈出,为“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加上钱穆自己的勤奋努力,造就了其日后的辉煌。
钱穆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南延祥乡啸傲泾七房桥村,一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曾经到访过七房桥的美国学者邓尔麟对钱氏的家世、先祖有过这样的描写:中国的祖宗像民间英雄一样,往往是功大于过的。钱家的祖先也不例外,总的说来,人死后,品德会被夸大。
对祖先了解越少,祖先的功德就越高。当初有一位外来户叫钱心梅,他来到七房桥并发了迹,死后葬于七房桥东北部,只有七房桥钱氏家族认他为老祖宗。在鸿声里祠堂编印的钱氏宗谱标明心梅公是第一任吴越王的第二十二代孙。可是与王族有血缘之亲却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在整个吴语区的钱姓人氏通通都是吴越王的后裔。重要的是在钱氏祖父祠堂牌位里,心梅公在九个族兄弟中被排到第七位。
心梅公的生卒年月无人知晓。但人们却都清楚他是在16世纪后期明代“一条鞭法”之后在该地定居的,并给他自己家族定为第七房。
七房桥这一支钱氏的远祖是心梅公,即钱穆的十八世祖。约在明代后期,即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钱塘江畔临安县住着很多钱姓,因躲避官府的迫害而逃散到各地。其中七八个人就迁居到无锡南门外。心梅公在七房桥,钱鸿声到鸿声里,其余在荡口、马桥等地扎下根。当时无锡南门外一带还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钱氏的祖先们就以田为业,逐步发展起来。钱氏发展到三十世时,七房桥已有棉花庄、茶馆等形成了世面。
钱穆的曾祖父钱绣屏,清嘉庆十五年(1810)生,国学生。祖父钱鞠如,道光十二年(1832)生,邑庠生。父亲钱承沛,字季臣,同治五年(1866)生。
钱穆的祖父擅长音韵,有手抄《五经》一本,无注而有音切,由其父亲用黄杨木版穿绵带裹扎,并镌亲书“手泽尚存”四字。全书用上等白宣纸,字体均正楷,一笔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