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绝套娃: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 9787571412678
  • 拒绝套娃: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 9787571412678
  • 拒绝套娃: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 9787571412678
  • 拒绝套娃: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 9787571412678
  • 拒绝套娃: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 9787571412678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拒绝套娃: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 9787571412678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36.86 6.2折 59.9 全新

库存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塞西尔·大卫-威尔 著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71412678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9元

货号31304012

上书时间2024-01-22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在生孩子之前,很少有人思考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
有了孩子以后,当我们累了、筋疲力尽的时候,便又套用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尽管我们曾发誓永远不像母亲那样说话,但她的话依然从我们的舌尖奔涌而出;尽管我们曾发誓永远不打孩子,但我们还是像父亲当年那样挥起了拳头。
如果我们不去质疑直觉,也就无法分清是非,也就无法对“习惯成自然”说不,也就无法反驳“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被养大的,所以我的孩子也应该这样被养大”这样的观点。
我们养育孩子时是在重现自己的童年,我们在影响之下,在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影响之下。
如果,童年时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正,自己曾经受到过伤害,那么该如何避免以同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呢?如果,认识到自己在复制父母的教育方式,那么该如何甄别其中的优劣,改变行为方式,成为更好的父母呢?



作者简介
塞西尔?大卫-威尔,记者、作家,母亲和祖母,著有《Beguim》《Femmede》《Lespretendants》等知名小说,同时也是法国新闻周刊《Lepoint》的专栏作者。

目录
第一部分  父母与孩子之间隐藏的交流
  第一章  父母的言行塑造孩子
    孩子能够感知一切
    孩子能够模仿一切——见其子而知其父
    孩子服从一切
    父母可以做什么
  第二章  父母再现其童年
    童年的烙印
    童年的影响:影响之下的父母
    习惯的反弹
    我们需要了解童年
    认同父母的心理需求
    复制的恶性循环
    报复性的反弹
第二部分  打破复制的恶性循环
  第三章  消除痛苦
    与父母反着来
    透析童年
  第四章  纠正行为
    注意时刻保持警惕
    识别源于童年的反应
    改变行为
第三部分  成功教育孩子的方法
  第五章  投身于孩子的教育
    对夫妻间平衡的担忧
    不愿改变生活方式
    是否意味着放弃自己的生活
    无暇自顾
    在孩子小的时候照顾他,才能在孩子长大后少操点心
  第六章  向孩子证明我们很重视他
    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
    接力的重要性
    警惕教育借口
  第七章  给孩子立规矩
    专制行不通
    放任也行不通
    显示权威
    有选择地战斗
  第八章  与孩子建立联结
    交流
    传承
    给孩子建议并捍卫孩子
  第九章  放弃成为超人
    放弃取悦孩子
    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自主权的挑战
    孩子塑造父母,而不是父母塑造孩子
第四部分  实用指南
  测试:你是什么样的家长?
    你与童年的关系
    你与孩子的关系
  成见剖析
  父母要做什么
    关注自己的童年
    关心你的孩子
  父母不要做什么
    父母不应该做的事
    父母不要做得太多
后记

内容摘要
在生孩子之前,很少有人思考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
有了孩子以后,当我们累了、筋疲力尽的时候,便又套用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尽管我们曾发誓永远不像母亲那样说话,但她的话依然从我们的舌尖奔涌而出;尽管我们曾发誓永远不打孩子,但我们还是像父亲当年那样挥起了拳头。
如果我们不去质疑直觉,也就无法分清是非,也就无法对“习惯成自然”说不,也就无法反驳“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被养大的,所以我的孩子也应该这样被养大”这样的观点。
我们养育孩子时是在重现自己的童年,我们在影响之下,在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影响之下。
如果,童年时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正,自己曾经受到过伤害,那么该如何避免以同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呢?如果,认识到自己在复制父母的教育方式,那么该如何甄别其中的优劣,改变行为方式,成为更好的父母呢?

主编推荐
1. 《Beguim》《Les pretendants》作者*力作。《费加罗报》《法国新闻周刊》《法国观点报》《法国女性周刊》《法国回声报》等多家知名媒体重磅推荐。
2.作者发问:用兴趣班排满孩子的日程表,是为孩子好还是解决了家长的焦虑?专制行不通,那放任孩子天性,和孩子成为朋友可以吗?负责且可靠的父母是否应该在所有事情上都显示权威?作者告诉读者,如果不站在孩子的立场质疑自己,我们都将是处于上一代影响之下的父母,都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养育选择。
3. “这是为你好”“没有为什么”和“我是因为爱你”,这些话并不代表爱,而代表父母无意识的控制欲。为人父母需要自我觉察和不断反省,时刻对养育行为保持警惕。
4. 这是一本综合性的、经验型的养育手册,一本能让人由衷发出“如果在我*开始养育孩子的时候就读到了这本书该多好”的书,献给所有正处于上一代影响之下的父母。

精彩内容
 我们扮演的家长这一角色能引发各种各样的讨论。
但是,这些讨论更多的是针对养育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却很少提及家长如何与孩子以亲密的方式体验生活,或家长如何与孩子进行交流,因为人们缺乏分析这些问题所需的参考系。
当然,我们都知道,孩子需要与他的母亲、亲人或充当家长的监护人建立起情感联结’。这种对爱的需求
是一种真实而彻底的需求,在临床表现上也同样如此。
尽管如此,却很少有家长明白这意味着什么。要知道,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所得到的关注造就的。只有当孩子与他人产生联结并进行情感交流时,他才能产生自我意识,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才能在与周围人的同化或对立中塑造自我。如
果联结与情感交流的数量或质量有所欠缺,孩子就会自我封闭。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成年后会变得害羞、自我封闭、敏感,甚至出现精神问题。而且这还不是全部,现在我们还知道,亲子联结的优劣会促进或降低孩子的学习能力,影响孩子今后的身体健康。
孩子能够感知一切婴儿经常被比作海绵,因为他能感知周遭的情感氛围,特别是从感知母亲的情绪状态开始,进而感知一切。
这种能力类似于心灵感
应,它对孩子的生存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种能力可以让孩子更好地适应他所
依赖的人(同时从真正意义上来说,也是手握他生死权力的人)。有关这种天赋的例子不计其数。
例如这个18个月大的孩子,当他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他每天要睡18个小时,比同龄孩子的平均睡眠时间要长。但当他和父亲在一起时,睡眠时间就缩短了,与同龄孩子的平均睡眠时间一
致。后来,父亲对孩子的古怪行为做出了解释:他的妻子患有精神分裂症,而孩子很早就感应到了,也就是说孩子知道妈妈病了,不能跟
他进行互动,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他绝不会去刺激妈妈。
还有克莱尔的例子。这是一位身体残疾的年轻母亲,她的宝宝2个月大。当父亲给宝宝换尿布时,他像别的孩子一样在尿布台上乱动。而当克莱尔给宝宝换尿布时,宝宝的表现令人震惊:他一动不动,因为他知道不能给妈妈添乱。
最后还有拉尼亚的例子,她家的狗狗去世了。拉尼
亚觉得最好向她7岁和5岁大的两个孩子隐瞒狗狗去世的消息。几天后,在她送孩子们上学的途中,她惊讶地发现孩子们竞然在悄悄讨论这件事。她不得不竖起耳朵听他们窃窃私语:孩子们一直以为妈妈还不知道狗狗去世的事,因此他们十分小声地说话,以免妈妈听到了会难过。当他们开车经过屠宰场时,孩子们猜测狗狗的尸体也许就在这个离他们家不远的屠宰场里。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不要妄想对孩子隐瞒一切。我们总以为我们可以对孩子隐瞒事实,这样能够保护孩子。但事实上,我们最好尽可能简
单地告诉孩子我们那些显而易见的情感和问题,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白“妈妈有时候会难过”或“爸爸和妈妈在互相生对方的气”并不是因为他在其中犯了什么过错。当孩子亲耳听到父母确认自己的所知所感时,就能够安心,能够专注于其他事情——那些与他直接相关的事情。
而如果父母试图隐瞒,孩子会对他所觉察到的不对劲产生内疚感。因为在孩子的眼中,父母依赖他的程度完全等同于他依赖父母的程度。既然父母要对孩子所有的不适负责,孩子觉得他也
应该对父母的所有不适负责。所以他总是会问:“是因为我做错了吗?”这种“是我的错”的感受本能地扎根在孩子的心里,以至于成年以后也难以甩掉这种负罪感。
我们不也一直认为自己要对父母的幸福负责吗?
P4-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