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作人(精) 978730506659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周作人(精) 9787305066597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2.26 5.9折 38 全新

仅1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余斌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066597

出版时间2010-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1881507

上书时间2024-01-22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周所周知,周作人与鲁迅是亲兄弟,也同样是个文学界名人,但由于其在日伪时期有过一段极不光彩的经历,使其人生永远蒙上了难以抹去的污点。尽管如此,本书还是想让广大读者知道周作人这位现代文学史、现代文化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了解他的一生经历,他的荣辱浮沉,他的是非功过。

商品简介

周作人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新文学作家中,就意识的复杂,思想的深邃而言,鲁迅之外,就要数他了。这样一个人,要透彻地理解他,实在是难。
 周作人又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他在新文化运动、新文学史上的功绩是明摆着的,其渊博的学识、散文的功夫一直受到世人的推崇。然而他在日伪时期又有过一段极不光彩的经历,对此他至死也没有悔过,即使我们不是给他简单套上一顶“汉奸”的帽子就算数,他人格上的污点也是不能回避的。
 周作人一生过得基本上是一种平静的书斋生活,读书做文几乎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丝毫没有传奇性可言——找不出戏剧性的事件,甚至也没有多少趣闻轶事。这样一位传主的生平,要想写得生动有趣,有可读性,近乎不可能。
 尽管如此,作者仍希望这本书能够使读者知道周作人这位现代文学史、现代文化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了解他的一生经历,他的荣辱浮沉,他的是非功过。同时,他也希望通过对他思想演变大致轮廓的勾勒,帮助读者理解他何以走过了这样一条曲折的人生路。

作者简介
余斌,1960年生于南京,现任教于南京大学文学院,著有《张爱玲传》、《事迹与心迹》、《周作人》、《字里行间》、《提前怀旧》、《南京味道》等书。
曾在法国阿尔多瓦大学教中文一年。法国学校假期多而长,遂得暴走欧洲各地,观景而兼看人。独在异乡为异客,触景生情,往往“这里”与“欧洲”相重叠,归国后时有所忆所想,间亦弄笔,时断时续,得成此书。书中所收,多曾发表于《万象》、《南方都市报》等杂志报纸。

目录
新版题记/1
一 老人转世/1
二 家变/15
三 读书滋味/27
四 走异乡,逃异地/41
五 洋学堂/51
六 求学日本/69
七 归来/91
八 告别绍兴/103
九 教书北大/116
十 成名/129
十一 青春期/143
十二 迷惘/163
十三 “自己的园地”/181
十四 兄弟失和/189
十五 斗士/212
十六 “两个鬼”/232
十七 小品文家/258
十八 失节/285
十九 “寿则多辱”/309
后记/332

内容摘要
 周作人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新文学作家中,就意识的复杂,思想的深邃而言,鲁迅之外,就要数他了。这样一个人,要透彻地理解他,实在是难。
周作人又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他在新文化运动、新文学史上的功绩是明摆着的,其渊博的学识、散文的功夫一直受到世人的推崇。然而他在日伪时期又有过一段极不光彩的经历,对此他至死也没有悔过,即使我们不是给他简单套上一顶“汉奸”的帽子就算数,他人格上的污点也是不能回避的。
周作人一生过得基本上是一种平静的书斋生活,读书做文几乎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丝毫没有传奇性可言——找不出戏剧性的事件,甚至也没有多少趣闻轶事。这样一位传主的生平,要想写得生动有趣,有可读性,近乎不可能。
尽管如此,作者仍希望这本书能够使读者知道周作人这位现代文学史、
现代文化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了解他的一生经历,他的荣辱浮沉,他的是非功过。同时,他也希望通过对他思想演变大致轮廓的勾勒,帮助读者理解他何以走过了这样一条曲折的人生路。

主编推荐

周所周知,周作人与鲁迅是亲兄弟,也同样是个文学界名人,但由于其在日伪时期有过一段极不光彩的经历,使其人生永远蒙上了难以抹去的污点。尽管如此,本书还是想让广大读者知道周作人这位现代文学史、现代文化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了解他的一生经历,他的荣辱浮沉,他的是非功过。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
 绍兴城东有一条东西向的街,叫东昌坊,东昌坊口有一周姓大户人家,当地人称作“新台门”。所谓“台门”,即是大的宅子,通常是为官者或巨商富贾建的府第,大宅里的人家便是“台门人家”。新台门是相对于老台门而言:周家聚族而居,原只有一个台门,即是说,只有一处宅院,后因后代繁衍,人丁兴旺,到清末,原先的房合已不敷用,于是择地又先后盖起两座新宅院。三个台门都在覆盆桥左近,统称为覆盆桥周家,相对于“老台门”,东昌坊口的这最新盖起的一处便唤作“新台门”。
新台门周家的确不同于寻常百姓家,单看那共有三进的大宅院,众多的房合,族中人晚上出门多有仆人打着灯笼前面走,也就可以知道。那黄壳灯笼上“汝南周”三个黑字更在提示周家不一般的来历:汝南伯乃是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的封号。 据说这位写过《通书》、《太极图说》,更以《爱莲说》为人所知的大儒便是周家的始祖。另一种说法是,“汝南”指的是周家的祖籍,即河南汝南县,照这一说法,周家的祖先乃是河南汝南人,其时南宋皇帝宋高宗被金人打得仓皇南逃,先逃到越州(绍兴),后至明州(宁波),最后在杭州建立了偏安小朝廷。周家便是那时为躲避金兵,来到绍兴落户的。
不过这些说法在周家的家谱上是看不到的。照家谱的记载,周家的始祖周逸斋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定居会稽竹园桥。此前种种,皆不可考。即使如此,到清朝末年,周家也已有数百年历史,称得上源远流长。这数百年间,周家曾有过极盛的时候,据说明朝万历年间,“家已小康”,累世耕读,到清乾隆时,“分老七房,子七房,合有田万余亩,当铺十余所,称大族焉”。谁想后来族中出了些不肖子孙,奢侈挥霍,将偌大家产尽皆散去,到清末,台门周家的日子已过得很拮据,勉强维持个小康局面。只是‘倒驴不倒架”,外人眼中,“台门”、“汝南周”之类,仍然提示着这是大户人家。
与大宅院、“汝南周”相比,更令乡人对周家肃然起敬,也与寻常小康之家更显区别的,是周氏家族三个台门的仪门上都高悬着的翰林匾。那匾额蓝底上大书“翰林”两个金字,旁边则是一行泥金小楷:“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
不用说,周家是出了举人的。一人中举,阖族光荣,至于那匾上留名,点了翰林的周福清,则是东昌坊口“新台门”的当家人。
周福清少时家贫,请不起塾师,只好到族中较富裕,请得起塾师的人家旁听经义时文。如此做“旁听生”,受到族中人的冷落讥嘲可以想见。周福清因此暗自与那些“正牌”学生较劲,发奋攻书,定要博取功名,让他这一
房扬眉吐气。也许他真是个“读书种子”,也许因为他肯用功,结果这个旁
听生念书比别人更像模样。也算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吧,他虽在乡试通过后经历了一次会试的失败,可三年过后他再次应试,终于在三十岁上中了进士并点了翰林。
像旧时中国的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周福清的最大心愿莫过于光宗耀祖。
也许正是因为点了翰林,周家人才感到有了向人提起那位想象中的荣耀祖先的资格,在明晃晃的灯笼上标上“汝南周”的醒目字样。可以肯定的是,周家人一定从这里看到了家道复兴的希望。
学而优则仕,读书的终点乃是为官的起点,不想周福清的仕途却很是不顺。清代的翰林院乃是人才仓库的性质,翰林官在这里实是处在等待朝廷任命的状态。翰林虽是名头好听,却并无实际的好处,“穷翰林”一直是个笑柄。要到从“仓库”里出来,授了实缺,那才真正算是修成了“正果”。周福清在京城里“待命”多时,最后总算外放江西省金溪县知县。可即便这七品芝麻官的位子,他也没能坐安稳,没过几年就因事犯在对他不满的顶头上司手上,被奏了一本,革职还乡。从此以后,他再没有做过官。更糟糕的是,像后面将提到的,他后来涉嫌科场案,遭了牢狱之灾,差一点性命不保。
在狱中,周福清于忿恨命运待他不公的同时当然清楚,他的仕途彻底完结了,他功成名就、光大门楣的梦想已成画饼。如同多数失意的中国人一样,他将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他有一子名周介孚,曾中过秀才,可体弱多病,且在他蹲大狱时即已过世,所以他如果还有家道复兴的梦想的话,这梦想可能更多地着落在了孙辈的身上。他在给两个孙子(其时一个十九岁,一个十五岁)的“恒训”里叙说了周家的兴衰史,这份家史应是结于周家的“衰”,瞻望的是日后的“兴”。
P1-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