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明社会(精) 978752171057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透明社会(精) 9787521710571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17.87 5.1折 35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韩炳哲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21710571

出版时间2018-0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5元

货号30741942

上书时间2024-01-21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肯定社会 1
展示社会 15
证据社会 25
色情社会 35
加速社会 49
亲密社会 57
信息社会 63
揭秘社会 71
监控社会 77
注 释 87

内容摘要
当今社会,到处洋溢着“透明”的热情,而人们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一下对距离的热情。
距离和羞耻心无法被纳入资本、信息及交际的高速循环。因此,人们便以“透明”的名义消除了所有谨慎的回旋余地。它们被照得通亮,被剥夺殆尽。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无耻、更加赤裸。
恰恰于信任不在时,人们对“透明”的呼求声才愈发响亮。在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中,人们是不会执意要求透明的。透明社会是一个不信任的、怀疑的社会,由于信任日渐消失,社会便开始依赖监控。对透明的大声呼求恰恰表明,社会的道德基础已然脆弱不堪,真诚、正直等道德价值越来越失去意义。
作为一项新的社会命令,透明正在取代日渐式微的道德审查机构。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已出齐)《精神政治学》(2019年3月)Psychopolitik《爱欲之死》(2019年3月)AgoniedesEros《在群中》(2019年3月)ImSchwarm《他者的消失》(2019年6月)DieAustreibungdesAnderen《倦怠社会》(2019年6月)Müdigkeitsgesellschaft《娱乐何为》(2019年6月)GuteUnterhaltung《暴力拓扑学》(2019年10月)TopologiederGewalt《透明社会》(2019年10月)Transparenzgesellschaft《美的救赎》(2019年10月)DieErrettungdesSch?nen

精彩内容
展示社会按照沃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的说法,对于“为巫术服务”之物来说,“更重要的并不是它被观照着,而是它存在着”。其“膜拜价值”(Kultwert)取决于存在,而非展览。把神圣的物品锁在不能进入的房间里,从而把它们从“可见”中抽离出来,这种做法提高了它们的膜拜价值。例如,某些圣母像几乎全年藏身于帘幕之后。只有神职人员可以接近某些神像。隔离(secret,secretus)、划界及封锁的否定性是膜拜价值的根本。在肯定社会里,万物都变成了商品,它们必须被展示才能存在,为获得展示价值(Ausstellungswert)而丧失其膜拜价值。就展示价值而言,单纯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一切寂静无声、寂然不动之物都不再有价值了。物只有被观照时,才会增值。把一切交给“可见”的强制展示使得光芒(Aura)—“遥远的现象”(ErscheinungeinerFerne)—完全消失了。展示价值是资本主义得以实现的标志,不能从马克思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中得到体现。它不是使用价值,因为它脱离了效用范围。它也不是交换价值,因为它不反映任何劳动力。它的存在仅仅是因为它产生的关注。
一方面,本雅明指出,摄影的展示价值全线压制着膜拜价值。另一方面,他注意到,膜拜价值并非毫不抵抗地遁逃,相反,它拉起最后一道防线,这道防线就是“人像”(Menschenantlitz)。因此,在早期摄影中,肖像作品并非偶然占据了中心地位。在“对遥远的或已消逝的爱进行缅怀的膜拜”中,画像的膜拜价值找到了其“最后的避难所”。早期摄影作品里,“人像脸上短暂的表情”中,光芒最后一次显现,这便是那“忧郁的、无与伦比的美”。可是,当人像在摄影中消失之时,展示价值便首次超越了膜拜价值。
如今,具有膜拜价值的“人像”早已从摄影中消失。facebook和photoshop的时代把“人像”变成一张完全服务于展示价值的脸(face)。脸是一张展示性面孔,失去了所有“目光的光芒”(AuradesBlicks)。它是“人像”的商品形式。作为一层表面(surface),脸比任何一张面孔都更为透明,对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Lévinas)来说,脸是一处绝佳场所,他者的超越性在这里功亏一篑。透明与超越是对立的。这张脸也栖身于同者之内。
数码摄影消除了所有否定性。它既不需要暗室也不需要显影。它的前面没有“负”(Negativ)这个字。它是纯粹的“正”(Positiv)。生成、衰老和死亡都被抹去了:“它(照片)不仅和纸(要消亡的)共命运,而且,即使已经固定在了一个结实得多的载体上,也还是要消失的:就像一个活的机体,照片直接从会生长的银颗粒中出生,充分成长一阵以后,接着就老了。受光线和潮湿的侵蚀,照片泛黄,变得疲乏不堪,影像消失……”罗兰·巴特将摄影与一种生活方式联系起来,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时间的否定性至关重要。尽管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它仍然与它的技术前提和它的模拟性质联系在一起。数字摄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这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地摆脱了否定性。它是透明的摄影:没有生与死,没有命运与事件。命运不是透明的。透明摄影缺乏语义和时间密度。这就是为什么它一言未发。
对于巴特来说,“事情就是这样”这一时代内涵代表了摄影的本质。这张照片证明了这一切。因此,哀悼(Trauer)构成了它的基本情绪。巴特认为日期是照片的组成部分,“因为日期会使人抬起头来思索,会让人去推算照片上人的生与死,一代一代人不可避免地灭亡”。这个日期刻着死亡和转瞬即逝。针对一张安德烈·科特兹(AndréKertész)的照片巴特写道:“科特兹于1931年拍摄的埃内斯特,当时还是个中学生,可能他今天还活着(但是,他现在在什么地方?生活得怎么样?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小说啊!)。”而如今充满展示价值的摄影则表现出另外一种时间性。它是由缺乏否定性的当下所决定的,因此它不允许有叙事张力和“小说”的戏剧性。它的表达毫无浪漫可言。
在展示社会中,每一个主体都是自己的广告对象。一切都是以它的展示价值来衡量的。展示社会是一个色情社会。所有的东西都被向外翻开、被揭去遮蔽、被夺走掩护、被剥掉衣服、被曝光。过度的展示将一切变成商品,“没有丝毫秘密,转瞬即被吞噬”的商品。资本主义经济使一切服从于强制性展示。仅仅是展示的阶段就产生了价值,事物的所有自我成长力(Eigenwüchsigkeit)都被抛弃了。它们并不是消失于黑暗,而是消失于过度照明:“更为普遍的是,可见之物并未在模糊和沉默中终结—相反,它们消失于比可见更可见:淫荡。”色情作品不仅破坏爱欲(Eros),还破坏性(Sex)。色情展示引发性爱乐趣(Lust)的异化。它使人无法去体验“性趣”。“性”瓦解为女性的欲望展现和男性的功能表演。被展示出来的、如表演一般的乐趣已非乐趣。强制展示导致身体本身的异化。身体被物化为有待优化的展示客体。栖居在这样的身体里是不可能的。人们急着去展示它,并由此对它进行剥削。展示即为剥削。展示命令破坏栖居(Wohnen)本身。如果世界变成一个陈列室,便不可能供人栖居了。栖居让位于有助于提高注意力资本的广告。栖居最初的意思是“满足、和平、居留”。长期的强制展示和强制做功威胁着这种和平。海德格尔意义上的“物”也彻底消失了。它是不能被展示的,因为它完全由膜拜价值组成。
超可见性(Hypervisibilit?t)是淫秽的,它缺乏隐匿之物、不可触及之物以及秘密的否定性。流畅的超交际流也是淫秽的,超交际不受困于他性的否定因素。同样淫秽的还有强制将一切交付给交际和可见性,以及将身体和灵魂展示、表演给人看的色情作品。
展示价值首先取决于漂亮的外观。通过这种方式,强迫性展示产生了追求美和健康的冲动。整容手术的目标是追求展示价值的最大化。今天的偶像明星们传播的不是内在价值,而是外在的标准—人们不惜采用极端手段也要拼命去贴合的标准。展示命令导致了可见之物和外观的绝对化。不可见之物不复存在,只因它没有展示价值,无法吸引眼球。
强制展示对可见之物极尽剥削。闪闪发光的表面以其自身的方式透明着。人们对它不再有探寻之心。它没有解释学上的深度结构。这张脸也已变成一张透明的面孔,努力追求着展示价值的最大化。强制展示剥夺了我们最后一点真实面容。它不可能再维持自己的样子。展示价值的绝对化表现为视觉的暴政。图片数量的增加并不是问题,对成为图片的强制才是。一切都必须可见。对“透明”的强制追求将一切不服从可见性之事物视为可疑。这就是它的暴力。如今的可视化交际通过传染、发泄或反射的方式发生着。它缺乏所有的审美反映。它的美感最终是麻醉剂。例如,用“我喜欢”(Ilike)来表达的鉴赏结果不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充满展示价值的图片没有复杂之处。它们是明确的,即色情的。他们缺乏能够引发反射、检阅和思考的不完整性。复杂性会减缓交际速度。麻痹状态的过度交际减少了复杂性,以加快速度。它比感官交流要快得多。感官是迟缓的。它阻碍了信息和交际的高速循环。因此,透明是没有感官的。大量的信息和交际来源于“空白恐惧”(Horrorvacui)。
透明社会将所有距离视为亟待消除的否定性。距离是加速交际和资本循环的障碍。由于其自身的内在逻辑,透明社会排除各种形式的距离。最终,“透明”成为“一团混乱之物,目光和它所见之物混杂在一起”,即“卖淫”。事物和图片无时无刻不在眼前。距离的缺失使感知变为触觉的、探察式的。触觉是指没有物理性的接触,“眼睛和图片的直接碰撞”。没有了距离,也就不可能有审美意义上的注视,不可能有栖息。触觉感知是目光之审美距离的终结,实际上,也就是目光的终结。无距离并不意味着切近,相反,它摧毁了切近。切近是富于空间性的,而无距离恰恰摧毁了空间。切近被刻写在遥远之中。因此,它是远的。海德格尔也谈及一种“纯粹的、承受着遥远的切近”。然而,这“遥远的切近之痛”却是一种亟待消除的否定性。“透明”消弭了“远”,将一切变为千篇一律的、既不近也不远的无差别物。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