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复观杂文集(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精)/回顾丛书 9787205097059
  • 徐复观杂文集(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精)/回顾丛书 9787205097059
  • 徐复观杂文集(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精)/回顾丛书 9787205097059
  • 徐复观杂文集(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精)/回顾丛书 9787205097059
  • 徐复观杂文集(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精)/回顾丛书 9787205097059
  • 徐复观杂文集(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精)/回顾丛书 978720509705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徐复观杂文集(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精)/回顾丛书 9787205097059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9.12 4.3折 68 全新

库存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复观著,徐均琴矫庆红徐帅军 编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097059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30753900

上书时间2024-01-21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徐复观(1903-1982),湖北浠水人,熊十力弟子,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与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并称为“新儒学八大家”。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取义《老子》“并作,吾以观复”。著作有《中国艺术精神》等。



目录
\\\"目录
当时只道是寻常
“爱情”的内容却经常是混沌、矛盾的,
情境是如在醉中,如在梦里,暧昧难明。
使人有时觉得它是在自己生命之中,有时又觉得它是远离生命而他去。
味道是甜酸苦辣的杂拌,情意是悲欢离合的混合。

旧梦·明天 / 002
和妻在一起 / 006
春蚕篇 / 009
春节怀旧 / 013
话鬼 / 017
我的母亲 / 021
我的父亲 / 030

纸上得来终觉浅
一个人要做写作的准备,如果是文艺方面的,
应养成随时观察事物特性的习惯。
如果一般文史方面的,应养成随手抄录资料的习惯。

为学习而写作 / 042
应当如何读书? / 045
哀唐生 / 050
如何开始文艺写作 / 053
我看大学的中文系 / 059
我的读书生活 / 064
我的教书生活 / 072

艺术,时代的嗅觉
怪的东西最容易作伪,平淡天真的东西便无法作伪。
古人谓画鬼易而画人难,这是粗线条的比喻。
今人乃以画鬼为创造,以画人为模仿,何哉?

摸索中的现代艺术 / 084
与张大千先生的两席谈 / 087
中国艺术杂谈 / 091
看画杂缀 / 095
泛论形体美 / 098
论院派花鸟画——为唐鸿教授画展而作 / 101
我在画学会金爵奖中的答词 / 103
看《梁祝》之后 / 106

永恒的幻想
人类是生活于真实之中,同时也是生活于幻想之中。

弗洛伊德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 110
泛论报纸小说 / 114
偶读偶记 / 117
永恒的幻想 / 122
白话、白话文、白话文学 / 125
敬答中文大学《红楼梦》研究小组汪立颖女士 / 128
老觉淡妆差有味 / 143
契诃夫与鲁迅 / 145

难得糊涂
它所象征的春,正是春的巅峰,而它的凋谢,
也正是春的销歇。仿佛春是被它一手包办了。

樱花时节又逢君——东京旅行通讯之一 / 148
不思不想的时代——东京旅行通讯之二 / 153
思想与时代 / 161
什么是传统? / 164
传统与文化 / 168
一个新的探索 / 172
一个生物学家看人性问题 / 176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当时在落日苍黄中分手,先生所说的种种,
一直在脑筋中翻腾上下,引起很复杂的感想。
迄今二十多年,不仅我个人百无一成,
连先生当时叮嘱的郑重的语言,也记忆得模糊不清了。

五四运动的一个角落 / 180
悼念熊十力先生 / 184
有关熊十力先生的片鳞支爪 / 188
忆念刘凤章先生 / 196
王季芗先生事略 / 202
我对何雪公性格的点滴了解 / 206
烧在何公雪竹墓前的一篇寿文 / 209
明代内阁制度与张江陵(居正)的权、奸问题 / 212
军队与学校 / 229

忽然想到
杭州西湖,不仅是风景多,而且每一风景,
都积累了、染上了,前人所留下的古迹,
这便为湖光山色,增加了深度、厚度,
而这些深度、厚度的情味,又尝假文化人的妙联妙语,
把它指点出来,更使人流连不已。

由秦俑的联想 / 236
风景·幽情 / 241
杰奎琳再婚的若干联想 / 245
不是结婚几次的问题 / 248
书与人生——向有钱者进一言 / 250
在中国最成功的一个美国人——萧查礼博士 / 254
刘备白帝城托孤 / 259
工业江湖 / 262
东与西的心的接触 / 266
沧海遗珠 / 270\\\"

内容摘要
\\\"《徐复观杂文集: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精选徐复观关于生活、艺术、教育、文化等方面诸多文章,包含徐复观先生对亲情、对爱情的诸多感悟,对读书与写作的深入思考,对艺术的独特理解等。
书中颇多真知灼见,义理明晰,风骨超然,阅读大师与我们分享的文字,让我们对生活、对人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从这些文字中汲取更强大的力量。\\\"

精彩内容
\\\"和妻在一起这是套用孙大妹淡宁的“和幺儿在一起”所定下的标题。但它有自己的两个特定背景。第一,我和妻结婚刚一周年,便爆发了卢沟桥事变;我是军人,由职责而东西奔走所花费的时间,远多过和妻在一起的时间,因此常引起妻的深深怨恨,有时简直难于解释。回想起过去悲欢离合的岁月,才体验到这几年和妻在一起的真正意味。第二,我在台湾的东海大学,教了十四年,在这段安定生活中,当然是和妻在一起,但四个儿女,个个娇惯,妻的精力,几乎完全用在儿女身上,我每当看书写书精疲力尽时,只找着儿女逗了玩,从儿女的戏耍、嬉笑中,得到艺术的最大享受休息。这实际是和儿女在一起,而不能算是和妻在一起,真正和妻在一起,是儿女都已高飞远走,于一九七二年搬来香港以后之事。
和妻在一起的总感觉,是我们都不曾长大,而且将永远也不会长大,反省起来除了妻在厨房,我伏书案的各安生业的时间之外,我们两人相接触的语言、行动,不知不觉的,都带有儿童的意味,有时我在她面前放点小赖,好像她是我的妈妈,有时她在饭桌上吱吱喳喳地这样菜是怎样买的,怎样弄的,又考问我“你知道这是怎样做出来的?”诸如此类,我眯眯笑地听着,又感到她是我的小女儿。有时两人在看电视时不断地抬杠,有如报道节目小姐的眼,是不是正在望着我?武林高手打得飞来飞去,功夫是怎样炼成?侦探连续剧在快结束前的十分钟,我逼她打赌,会不会马上要破案?或者说一两句极端无聊的话乃至我们乡下人所说的粗话,两个人常常莫名其妙的因此而哈哈哈大笑;这样的一对老宝,很难算是长大了,妻也几次向我说“我常常不知道自己有好大年纪”。我亲自看到有几位小姐因敬慕老师而恋爱而结婚像梦一般的故事,在未结婚以前,总是一声“老师”叫得敬爱交加;结婚以后,便把老师的名字叫得庄严冷澈。我有时感到,这位小姐追求老师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能这样称呼老师的名字。我的妻,是在带封建气氛的家庭中长大的,她从来不叫我的名字而称我为“先生”,小孩儿在一起,她便一切为小孩儿着想,小孩儿离开了,她便一切为我着想,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将就我,我几次向她恳求地说“你这样将就我,使我心里很难过”,但妻却坚持并没有什么事情将就我。
当然,我也有许多能得到妻的欢心的地方。她曾几次感叹地说:“我们的儿女,没有一个像你这样用功!”妻喜欢用功的丈夫,可能和妈妈喜欢用功的儿女,是同样的心理。
结婚后,我的薪水袋一直是交在妻手上,再由她发零用钱给我,我认为“钱既是由你管,你爱买什么便买什么好了”,所以我过去从外面回家,从来不带东西送给她,这十年以来,我体会到这不合作丈夫的规矩,于是留心她的嗜好,不断地送她小礼物,例如她喜欢吃板栗,我便买一元两元的板栗送给她,她每次都是欢天喜地的接受。
妻有些小气,为了节省石油气,洗澡时舍不得多用点热水,我便抢着为她放洗澡水,我知道她怕我不把盆子弄干净,所以在放热水以前,先大声说一句“我在洗盆子呀”。
早上她只愿做橙汁给我,我便抢先做满满一大杯给她,并且总是用两只手把杯子捧得和自己的鼻子一样高,赢得妻说一句“你何必这样呢?”。
我以前放过牛,下过田,做过许多苦活,但确实没有洗过碗,可是到香港后,我常和妻争碗洗。妻总是说:“男人为什么要做女人的事情?”或者说:“你够辛苦了,为什么还要洗碗?”我心里却想,到美国去留学,不过比土包子多洗洗碗而已。我现在洗碗,也等于到美国去留了学。
日常生活中也不断出现些争执,遇着一分为二的食物时,尤其是争执的焦点;妻要我吃好一点的,还要我多吃一点,我对她,也是一样。三年前,我想出一个好办法,由她分,由我择;她便只好分得很平均。有一次,她分西瓜时,把一块的瓜肉挖了些到另一块上,外表上比另一块大,实际比另一块少。我一眼看透了,便择上虚有其表的一块,把她气得个半死。我说:“这是西瓜,不是傻瓜啦!”每天九份报纸,我看国际大事的标题,把重要的剪下来。妻忙于看小新闻,小方块;这两年,她也注意到国际大事,有时向我发表点意见,有时问我剪报有无遗漏;从去年起,她又常常读诗,读得津津有味,她从来不批评我的朋友,遇着我对朋友在语言上失检时,她便教训我一顿。有时我气起来,向她质问,“你并没有这样的教训过儿女”,她便饶过了。
但是,日子也并非都是这样轻松。我一向马马虎虎,在语言上得罪了她自己并不知道。她总是忍上两次三次;最后发作出来,就会狠狠地数骂一番。幺儿在身边时,他便乘机煽火地说:“妈!你这次不要轻易放过爸爸,不要听爸爸说一两句笑话你就心软了。”实际,幺儿这样说,倒是帮了我的忙。我想,一切女人都有个特长,就是男子不记得的事情,女人多半是会记得,所以妻一发了脾气,常把二三十年前的鸡零狗碎的事情都罗织成为当前的罪状,有时真是气死人。但第一,因为她身体不好,我不能反口去刺激她。第二,我知道她发过脾气后,很快就会后悔的,一后悔,就要想方法弄好东西给我吃。“百忍堂前有太和”,所以我和妻在一起,总算过的是“太和”的生活。
春蚕篇我的故乡,不是蚕桑区域。但一到每年的蚕月,村里的姐妹们,都聚精会神地用小筐小篮,各人养着百把几十个蚕。从孵卵起,她们整天做的,说的,想的,都是为了各人所养的这一撮小动物。有时拿出来互相比较:“你看,我这个长得多么旺啊!”她们似乎觉得每一个蚕都是随着自己的希望、喜笑而生长。一直到蚕上了小小的架子,开始摇着头来吐丝,大家心里才感到轻松,但每天还要去看几次。一下子发现已经是亮晶晶的或黄或白的茧了,那种欢天喜地的情形,只有我们陪着帮过闲的小孩子们,到现在还可以在追忆中仿佛一二。茧摘下来以后,到底做了什么用场,我倒说不清楚。因为父母伯叔们,总是把这一个蚕月分给姐妹们做私房(私房是私人的存积),姐妹们可以随意处理,很少打算在家计之内。
我们故乡的蚕,与其说是被姐妹们养大的,倒不如说是被她们欣赏大的,更为适当。所以在我心目中的蚕,这是几千年,甚至是几万年,由中国女儿们的心,由中国女儿们的魂,所共同塑造成的最高艺术。是中国女儿们纯洁高贵的心与魂的具象化。没有参加过这一伟大民族艺术塑造工作的摩登女人们,我除了到化妆店里去了解你们以外,你们还能给我了解一些什么呢?
壮年时代,我曾在浙江住过三年,这才是中国有名的蚕丝出产地。我曾看到绿荫似海的桑田,也曾看到高烟囱林立的缫丝工厂,又看到一些改良蚕桑的意见书,却没有看到蚕,更没有看到乡下养蚕的女儿们的实际活动。在我的脑子里,觉得江浙的蚕只是特产,只是经济,只是商场,只是工业,而不是艺术。女儿们纯洁高贵的心魂,早被商人的算盘、经济家的计划,污浊得一干二净;我不能回忆它,我不愿回忆它。在我脑子里的春蚕,永远只许它和“女桑”“香闺”绾带在一起的。
春蚕在我生命中另一个永远不能抹掉的痕迹,是由李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一句诗刻上的。这是十几岁似懂不懂的时候所喜爱的一句诗,现当迟暮之年,依然常在无端的怅惘中,无端地想起;而一想起之后,总是不知从什么地方吹来一息凄恻的微风,使我的心情得到一两小时的寂静。这句无题诗,为什么对我有这样一股永恒的魅力呢?我有时也私自嘲笑我是如此的不长进。
春蚕的丝,是从它自己的生命力中化出来的。它的生命力何以不消停在自己的生命之中,而一定要化成一缕一缕的丝,把它吐出在自己躯壳的外面?而且一直要到把自己的生命力化完吐完为止?这真是一个生命的谜,也是一个生命的悲剧性的谜。李商隐便抓住这样的生命悲剧性的谜,来象征他无可奈何的爱情;而爱情的本身,对于任何人,对于任何时代,都是无可奈何的,都是谜的,都是悲剧性的,都是从自己的生命力中化出来随风飘荡,不可捉摸而却又是剪不断,理还乱,并且一直要把它化完为止的。
每个人接触到这句诗,每个人便接触到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一部分的生命力,所以这句诗的魅力,只是每个人生命的魅力。生命力的魅力无穷,这句诗的魅力,作为这句诗的春蚕的魅力,也是不尽。一般人,容易把“爱”和“感情”混淆在一起。其实,不仅“感情”不是“爱情”——所以再好的朋友,也只能说彼此有深厚的感情,却不能说彼此有深厚的爱情,即使是“父子之爱”,“母子之爱”,或“伟大的母爱”,若把“爱”字下面加上一个“情”字,便自然感到不很妥当。在这些地方,“爱”和“爱情”的分别是很显然的。爱与情的混淆,常是来自夫妻的关系。某某夫妻的感情很好,容易误称为某某夫妻的“爱情”很好。其实,再美满的夫妻,也只能有“爱”,而绝不能有“爱情”。爱情与夫妻,是势不两立的两种情景。夫妻一开始,爱情便死亡;继着而来的,只是在“爱情”的尸体上所蜕变而成的一般人所说的“爱”。
爱和爱情的分别在什么地方呢?“爱”的内容是单纯的,情境是明朗的,味道是甜甜的,情意是欢笑的;并且爱是可以清楚地意识得到,而又可以把握得住的。美满的爱,好似一篇美满的散文,它的条理、情调,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说了出来的。“爱情”的内容却经常是混沌、矛盾的,情境是如在醉中,如在梦里,暧昧难明。使人有时觉得它是在自己生命之中,有时又觉得它是远离生命而他去。味道是甜酸苦辣的杂拌,情意是悲欢离合的混合。人永远不会意识到它;当你意识得到它时,它已经随风飘去;人永远想把它抓住,却又永远抓不住它,所以只有化出全部的生命力去作无穷的追逐,一直追逐到生命的天涯。因此,没含有矛盾混乱的不是爱情,没有甜中带苦,笑中带泪的不是爱情;不是如醉如梦,于不知不觉之中,抛掷出自己全部生命力的不是爱情。我们原始的生命力,常常被普通的理智之光而弱化,而浅薄化了,只靠了爱情才能把这种浮光掠影的理智,唾弃在一旁,让原始的生命力和盘托出,以完成它自己。蚕的尸体是用它自己生命力所化出的丝来包裹,这比用其他任何东西来包裹更为庄严。人的尸体也应当用它自己生命力所化出的爱情来包裹,这才证明人性的崇高伟大。
歌德为了要表现这一点,所以着手写下一部《少年维特的烦恼》,并且因此而造成少年维特的风潮。其实,十多万字的小说所要表达的、所能表达的,并没有比这“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七个字的诗多出一点什么。现代人的生命,被机器、被权利欲,熏染得已经僵化了。这些人,只有“撒野”,绝没有爱情,更不能从原始生命力中流出一滴眼泪。于是春蚕的位置,只好让人造丝、尼龙等等来代替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