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间多好事 9787570229161
  • 世间多好事 9787570229161
  • 世间多好事 9787570229161
  • 世间多好事 9787570229161
  • 世间多好事 978757022916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世间多好事 9787570229161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5.26 4.2折 59.8 全新

库存4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心武 著 时代华语 出品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70229161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8元

货号31591398

上书时间2024-01-21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红学家 评论家 1942年生于四川成都,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家、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1958年开始发表文章。以短篇小说《班主任》闻名文坛,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系列节目,引发国内新的《红楼梦》热。2012年出版《刘心武文存》四十卷。有《白桦林的低语》《错过》《冬日看海人》等文章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

目录
自序
不必完美  
喜欢自己这独特的生命
走狮如禅
宇宙间最美妙的事情
构成春光春色的一部分
“人们到处生活”
幽默是一种天籁
“灵魂只想听灵魂所需要的东西”
当一片叶子落到你的肩上
穿透遮蔽的努力

内容摘要
本书是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的随笔集。刘心武先生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文学经验、智慧沉淀,以睿智、通达的笔触,对人们关注的生活与处世的普遍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每一篇文字,闪烁着智识之光,散发着温厚之暖,助我们走出人生遮蔽,走进澄明之境,去发现生活真趣,拥抱世间好事。

主编推荐
1.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随笔集 本书作者刘心武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红学家、评论家。八旬长者,笔耕不辍60余年,被誉为“文坛常青树”。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刘心武本人被授予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贡献奖。 2.名家智慧之书,诚意暖心之作 刘心武先生合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文学经验,以睿智的思想、丰富的知识、优美的文笔、谆谆的爱心,对人们特别是年轻读者关注的生活与处世的普遍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他在书中谈命运,谈生活,谈处事,谈爱情,谈逆境,谈努力 ……“句句出自真诚,段段心存善意”。 本书是刘心武先生人生经历、智慧、感悟的精华总结,内容精短,思想深刻,能够帮助年轻读者纾解思想焦虑,看清世事纷扰,启迪人生智慧。 本书兼具思想性与文学性,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大学生群体以及其他年轻人群体有丰富的人生指导意义,可谓名副其实的“名家智慧之书”。 3.来自刘心武先生的特别礼物 刘心武先生为本书亲自作序。 书中特别印制刘心武先生亲手绘制的漫画作品一幅。 随书赠送珍贵藏书票:刘心武先生亲手创作的两幅水彩画作。

精彩内容
忽然想到有一回去北京紫禁城内参观,在饱览了那黄瓦红墙、汉白玉雕栏御道的宏伟建筑群后,出得景运门,朝箭亭往南漫步,不曾想有大片盛开的野花,从墙根、阶沿缝隙和露地上蹿长出来,一片淡紫,随风摇曳,清香缕缕,招蜂引蝶。俯身细看,呀,是二月兰!又称紫罗兰!那显然不是特意栽种的,倘在当皇帝仍居住宫内时,想必是要指派粗使太监芟除掉的,就是今天开辟为“故宫博物院”后,它们也并非享有“生的权利”,我去问在那边打扫甬道的清洁工:“这些花,许我拔下来带走些吗?”她笑着说:“你都拔了去才好哩!我们是因为人手不够,光游客扔下的东西就打扫不尽,所以没能顾上拔掉它们!”我高兴极了,拔了好大一束,握在手中,凑拢鼻际,心里想:怎样的风,把最初的一批紫罗兰种子,吹落到这地方的啊!在这以雄伟瑰丽的砖木玉石建筑群取胜的皇宫中,只允许刻意栽种的花草树木存在,本是没有它们开放的资格的,然而,它们却在这个早春,烂漫地开出了那么大的一片!那紫罗兰在清洁工的眼中心中,只是应予拔除的野草,而在我的眼中心中,却是难得邂逅的一派春机!
这也是一种命运。
——《不必完美》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人在孤独感袭来时,所渴求的,往往并不是妻儿老小、情人骚客,排在第一位的,是朋友。
关于朋友,关于友谊或友情,世上有过那么多的描绘与论述,我也一度笃信过若干样板和定论。然而,细想起来,“陌路相逢,肥马轻裘,敝之而无憾”,绝非朋友和友情,应属义士和义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则只是侠客与豪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也很可能只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社会利益集团;解囊相助,相濡以沫,也只不过是困厄中的难友;不断提供新鲜信息和诚挚忠告,又很可能只仿佛师长;即使遭受威胁利诱,乃至严刑拷打,仍绝不出卖吐口,则当称革命同志……以上种种,似都全非或不全合于朋友和友情的界定。
依我的个人体验,朋友是那样一种人,当你感到孤独,而欲倾诉交流时,他或她能够乐于承受你的倾诉和交流,反之亦然;而友情的体现,也并非一定是提供忠告,给予慰藉,更并非一定是给予切实帮助(有的事是实在爱莫能助的),最真切的友情,是当你倾吐出最难为情的处境和最尴尬的心绪时,他或她绝不误解更绝不鄙夷,他或她对你已达成永远的理解与谅解,反之亦然。总起来说,可以不设防而对之一吐为快的人,即是你的朋友。
我想那位当年奔波于东北黑土地上的插队知青,他寻求谈伴的标准,可能比我上述界定的朋友要高,他的前提,是对方一定要有与他等同或超过的智力水平与知识积累,并在相互交谈中,要撞击出思想的火花,生发出创造性思维的快乐。有那样的朋友当然更好。我所说的那位冬夜中与我在厨房中倾谈的朋友,时常也能达到那样的水平。但以我一颗易于满足的心而言,纵使他只是承受我的倾吐,而并未主动迎击上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予我以哲理的启迪、以诗情般的慰藉、以彻底解脱的痛快,我也其乐融融了。
那是怎样一个冷寂的冬夜啊,北风在窗外磨盘转动般地呼啸着,居室中又不时传来他老母和妻子的鼾声,我们对坐着交谈,嗑出一地的瓜子皮……既然落生在世,茫茫人海中,应觅到知音。享受友谊吧,相互不设防地倾诉和倾听,该是多么金贵的人生乐趣!
——《喜欢自己这独特的生命》一见钟情——中外古今爱情的常见模式。
为什么会一见钟情?
传诵千古的元曲《西厢记》开锣后的第一折,张生正在普济寺游逛,忽见崔莺莺引红娘捻花枝上,不由得立即“呀”了一声,立即唱道:“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他一眼看中了莺莺的相貌:“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只教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当然还有她的风度:“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再加以她的呼应和暗示:“眼角儿留情……将心事传。慢俄延,投至到栊门儿前面,刚挪了一步远。刚刚的打个照面,风魔了张解元……”一个郎才,一个女貌,这还其次,更主要的是“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也就是说,一见钟情是一个缘分问题。
《红楼梦》也这样设计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一见钟情,第三回写到林黛玉进到荣国府,宝玉一进屋,“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到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而宝玉对黛玉的反应也是“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全书基本是按严格的现实主义笔调写宝、黛爱情的,但其所以一见钟情,则已在第一回中用一神话故事极其浪漫地明确交代,一个是神瑛侍者的化身,一个是绛珠仙子的转世,分明是“风流冤家下凡造历”。他们的缘分也是前世天定。
究竟有没有“缘分”这么个东西呢?
我以为确实是有的。只不过我并不笃信它是前世的“风流冤家下凡造历”,并且每五百年为一轮回周期。
或许人体都确有一至今未察明的“场”,异性间的“场”互感,达到完全呼应并强度极大时,便可能导致“一见钟情”。
凡经历过初恋的人都会记忆犹新,当接近到所爱恋的人儿时,本身会有一系列的物理性的、化学性的、心理性的强反应,例如心跳加速、脸庞潮热、喉部燥涩、手心沁汗、内分泌活跃、神经系统超敏、心中忐忑不安、理智阻塞而潜意识流奔涌……但这类的反应,在与异性朋友(纯然是朋友而不含恋情)共处时,是几乎一点儿也不存在的。
一见钟情的爱情是可贵的还是危险的?
我以为是可贵的。
除非在二者中,一方是一见钟情,另一方却并非钟情而是逢场作戏,乃至别有所图,那才是危险的。
一见钟情的爱情加稳定牢固的婚姻加白头偕老的结局,是人生所开放的最美丽芳馥的花朵。
——《宇宙间最美妙的事情》我不喜欢舞台上的三种舞姿:男人像女人般柔曼,女人像儿童般天真,儿童像木偶般滑稽。
我不喜欢人生中的三种表现:少年时如老年般沉稳,壮年时如少年般幼稚,老年时如壮年般鲁莽。
我不喜欢情感中的三种变化:悲伤时忽然发笑,忧郁时突然暴跳,愤怒时猛然恐惧。
——《当一片叶子落到你的肩上》长期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有时甚至在很高的楼层上,从阳台、窗口望出去,也仍然望不见地平线——天际是另外一些建筑物的轮廓线。
长期居住在内陆的人,有时甚至登上很高的山巅,极目望去,也仍然望不见海平线。
长期不见地平线、海平线的人,会失落某种难以解说难以命名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构成一个美好的生命所不应欠缺的。
请抓紧一切机会,冲出城市,奔向田野;冲出内陆,奔向大海。
在宽阔的地平线面前,在辽远的海平线面前,寻找那使我们灵魂充实的东西!
——《当一片叶子落到你的肩上》最不该量化的就是情感,情感要是都量化了那是最糟糕的。就像爱情这种情感,你不能光用“星座配对指数”来判断俩人在一起合适不合适吧,也不能用爱你的人给你买了多大的房子、送你多贵的车子、为你花了多少票子来衡量人家对你的爱有多深吧。
情感里面蕴含着很多微妙、难以量化的因素。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对年轻的父母站在婴儿床前,孩子睡着了,他们先看看孩子,然后两个人对望一眼,之后再看看孩子。这是人类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画面,你怎么量化?这不光是他们两个眼神交流中短暂的一瞬,它把恋爱、婚姻、生育中的美好的东西,全都集中体现出来了。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算计、在量化,忽略了这些非量化的东西,夫妻间就只剩下吵嘴或是讨论钱的问题,就会错过人生的很多美好。所以在情感领域,要尽量排斥量化,享受那些非量化的美好,这是非常重要的。说实话,在这个领域里面,我们失守的空间、阵地太多了。
——《穿透遮蔽的努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