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知京剧/当代中国戏剧家丛书 978710404302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感知京剧/当代中国戏剧家丛书 9787104043027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

23.53 4.7折 49.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崔伟

出版社中国戏剧

ISBN9787104043027

出版时间2016-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3886742

上书时间2024-01-21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感知京剧》是作者崔伟近十年左右,特别是最近几年写作和发表有关京剧的部分文章汇编。
《感知京剧》堪称一部“京剧小百科”型的文集,对于京剧行内人及各界爱好者都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读物,借以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知和自觉,对彰显弘扬文化软实力、更深刻了解传统京剧文化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崔伟,1962年生,主要从事当代戏剧理论、评论,以及中国京剧史和表演艺术研究。
主要著作有:《京剧》(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长篇章回体小说《粉墨王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中华戏曲·京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京剧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创作作品有:广播剧《情满车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录制,获政府奖)等,京剧电视剧《金龟记》(中央电视台录制)、豫剧《洪武跪柳》(河南洛阳市豫剧团演出)等,发表京剧史研究,戏剧理论、评论文章近100万字,曾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田汉戏剧奖·理论评论奖、弘扬京昆艺术特别贡献奖。

目录
上编  梨园走马
  尊重京剧规律  科学继承创新
  创造必须从学习继承开始——“百日集训”带给我们的启示
  流派传承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继承发展的基础
  京剧——代表中华文明的戏剧形态
  人才培养:京剧发展的有力支撑
  提升表演创造力是戏曲传承发展的终极目标
  张扬中国戏曲独特性  讲述精彩中国故事
  青研班、流派班:戏曲高端人才培养的有效形式与历史性创新
  记录经典辉煌  弘扬国粹魅力
  公开才能树立评奖威信
  京剧男旦成选秀与演出噱头让人珍视令人忧
  论京剧“玩笑戏”
  京剧如此辉煌  谭门功德无量
  从《斩经堂》体会周信芳的人物塑造观和流派继承的深层规律
  历久弥新的“奚派”与不能忘却的奚啸伯先生
  声艺果然可胜群——浅议关肃霜先生的艺术贡献和历史地位
  袁世海艺术散论——写在袁世海先生逝世10周年
  京剧艺术的华彩展示与京剧音乐的成功探索
    ——谈“2014年上海新春京剧晚会”
  魅力与活力的进显——北京小剧场京剧断想
  流派继承是京剧艺术发展的重要根基
  民族文化盛世中的京剧电影工程
  承前启后的老旦领军者——赵葆秀艺术浅论
  另辟“奚”径——写在张建国演出周举办之际
  时尚老旦袁慧琴
  辽宁京剧:不求相似但求独特——辽宁省京剧优秀剧目巡演有感
  话说艾兵
  别开生面一康熙——评京剧《康熙大帝》
  爱的礼赞与艺术家才情的展示——新编京剧《梁祝》观后
  不能忘记的《三打陶三春》
  京剧《金锁记》的审美价值与思考
  从神坛走向凡间——评张建国在《泸水彝山》的诸葛亮形象
  旧剧新生焕异彩——评王蓉蓉在京剧《姜秋莲》中的表演
  一曲凄美爱情的京剧长调
  实力  功力  魅力——张火丁新春京剧交响音乐会观后随笔
  让京剧插上翅膀——有感于京剧《草原母亲》的三番创造
  看《搜孤救孤》与《赵氏孤儿》同台演出的欣喜与感想
  讴歌民族团结的戏剧史诗——京剧藏剧《文成公主》观后
  墙头马上情无限——京剧《墙头马上》观后
  巧将梅韵赋秋声——喜观程派《穆桂英挂帅》
  京剧本体魅力的胜利
  “武戏文唱”气度为先——看奚中路武戏专场感到的
  《生活秀》:秀出刘子薇独有的一方艺术天地
  允文允武演绎生动形象——评田磊在《北风紧》中的表演
  整衣袂我这厢按节徐行
  清新靓丽  委婉细膩
  京剧小生的栋梁之材
  花旦最难是清纯
  翔实记录传统京剧文本
  粉墨描绘出的华彩人生——《京剧名家刘秀荣传·序》
  见事  见人  见情  见理——《金曲余韵》读后
  普及与记录京剧脸谱艺术的珍贵读物
    ——《<空中剧院>京剧脸谱选绘》读后
  用线条书写神韵旋律——读崔英画戏作品有感
  后辈笔下的马连良——《我的祖父马连良》读后
  知识与欣赏的完美结合——田有亮著《百戏千谱》读后感言
  一本介绍京剧服装的有益之作
下编  菊辦缤纷
  由自报家门说起
  “肘子”中的京剧表演学
  也说“因人设戏”
  演员算老几
  小议京剧穿戴的讲究与高明
  小习惯  大文章
  想象的魅力
  小龙套  大手笔
  假如没有锣鼓
  为谭富英先生摆好
  高明的同中求异
  死谱儿活脸儿之妙
  实授啊,实授!
  生书熟戏的联想
  我爱[散板]
  人性化的皇帝独特的戏
  请恕“马能行”等无罪
  请看余叔岩的宋江
  气质也是风格
  培养个赵桐珊如何?
  拿“凤冠”和“小过桥”说事儿
  妙极了的[三枪]
  美哉“水音儿”
  梅兰芳的“嗅花”与王景愚的“吃鸡”
  了不起的矮子功
  脸谱与脸谱化
  开逗·开涮·开心
  经典不等于终点
  京剧艺术中的缺陷美
  京剧的幽默
  激活程式
  机趣大于雄辩
  慧珠魅影
  花旦原本很精彩
  过场戏的风景线
  关于王老好之研究
  荀大师给咱把“有神说”的武器
  “盖派”无疆
  荡气回肠《斩经堂》
  “大”与“小”的辩证法
  大手笔的《赛太岁》
  大师就是大师
  不该遗忘的《朱砂痣》
  “变”与“辨”的启示
  SOS:武戏武生
  《望江亭》是这样炼成的
  《奇双会》引出的话语
  《白蟒台》的N种解读
  “余音”渺渺为何情?
  “新腔儿”的误区
  “三让座”的启示
  窍门与一招鲜
  “您是姓王啊?”
  后记

内容摘要
崔伟著的《感知京剧》按照文章的类型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梨园走马”,是宏观的思考和对近年新创京剧剧目,以及优秀演员、著名流派、热点现象的评论和为友人书籍写作的序文、书评;下编“菊瓣缤纷”收录了作者从2003年至2009年,在《中国京剧》杂志上,开设同名专栏发表的京剧欣赏随笔。
所收文章聚焦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实际。

精彩内容
尊重京剧规律科学继承创新悠久的历史,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规律,以及丰富辉煌的名家流派,都为京剧奠定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也形成了它与现代时尚艺术形式不同的品貌与魅力。同时,现代生活与过去生活的不同,当代观众与昔日观众在审美情趣上的变化,特别是纷繁多样的当代艺术欣赏方式的竞争,又使京剧必然面临着一个既保持自身艺术品格,又必须与时俱进发展,靠拢和吸引当代观众的严峻课题。
京剧艺术要继承与变革,首先需要明确自身在当代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是什么?无疑,京剧是一种体现为在题材、表现形式上高度写意性、丰富观赏性、独特程式性,与时尚文化有着很大不同的戏曲表演形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京剧的魅力、价值和特点,就在于与当代戏剧形式的鲜明区别。
继承是京剧艺术面临的首要课题。丢掉了传统,失去了特色,减弱了自身的艺术个性,京剧就必然会丧失存在的意义和拥有的独特审美价值。继承又是一
项非常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对传统有明晰的辨别,分清何为“精粗美丑”?(梅兰芳语)需要对京剧的艺术价值有深刻的认识,明了何为京剧特有美学规律和艺术的魅力?同时,它更需要寻找到领会、学习传统的科学有效途径。这样才能使继承体现科学的精神,产生最好的效果。
考察当前京剧艺术继承工作,三种现象亟待改善:第一是强调继承多,实实在在的继承不够;第二是生吞活剥的继承多,推陈出新的继承不够;第三是就戏论戏继承多,通过学习吸收而能提高创造本领的继承不够。这说明,我们对继承的必要性和如何继承?
都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方法欠科学的问题。对京剧的继承要么采取一种虚无态度,将继承传统只挂在口头上,而缺乏下实实在在的工夫;要么就是只重视形式上的学习、继承,而不能通过学习传统而举一反三,在夯实艺术基础前提下,加深对传统美学规律的认识,经过学习而强身健体,最终能增强自身艺术创造本领,凸显风格,提升创新能力。
京剧作为表演艺术,又不同于凝固在纸上的古代绘画或静态存在的古代器物,它是由当代人表演的古代生活,是由今天的演员塑造的古代人物形象,特别是要面对当代观众的审美授受过程。这样,就必然在恪守与弘扬传统魅力的同时,不能不具有今天艺术家的诠释,承载当代的艺术创造,符合时下的审美特征
,必然要有新的变化和发展。
因此,京剧艺术的继承与价值,必然是在对传统
坚守前提下发展变化的活态艺术生命。继承与发展始终是相辅相成,彼此依托的客观存在;继承中必然有创新和发展,只有在创造、创新中才能得以真正传承。事实上,京剧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变化、发展、创新的艺术创造史。后人继承前人,又不同于前人。在一代代杰出艺术家成功的创造超越了先辈的成就,推动了艺术的进步,丰富了京剧的宝库,葆有了艺术的活力。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京剧艺术的巨大成就,就体现在发展和创新的丰硕成果,不仅在思想内涵,而且在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赋予了京剧以时代性、创造性的新面貌。
京剧创新是一项非常严肃、科学、具有独特规律的艺术创造过程,它从某种程度上讲,比许多当代艺术形式和地方戏艺术要繁难、复杂许多。因为创造难度大,评价标准多样,因此考察和检验京剧要不要创新和创新的成果如何?也就相对见仁见智。如果我们对京剧必须要在继承中创新没有疑问的话,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京剧的新作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尤其是具有时代性和艺术高度的成功之作,更是与时代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近年,随着青年京剧优秀演员研究生班的创办,以及央视《空中剧院》等媒体优势的组织、传播,京剧艺术在优秀人才选拔,尖子人才培养,领军人才锻造,特别是在社会普及、扩大观众上有了非常理想的人才队伍和社会环境,京剧艺术进入了一个历史上最
好的发展时期。人才、社会环境、创造条件的良好基础,为京剧艺术大发展大繁荣,多出具有时代性的创新成果提供一个历史机遇。现实是,京剧创新工作与当前京剧艺术的大好形势比尚不能尽如人意。
京剧创新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节奖办了很多,真正留下的堪称时代创造成果的优秀作品不多;新剧创作很多,但真正为广大观众由衷喜爱,广泛流传的不多;唱念越来越繁复,但能够脍炙人口,广泛流传,成为保留剧目的很少。可见,如何让新创造留得下、传得开、唱得响,已越来越成为京剧创新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我感到,解决这一痼疾,就必须要廓清创作理念,切实发挥京剧艺术主体优势,尊重京剧本体规律,注重发挥京剧人才的个体价值,少走艺术弯路,尽快改变当前创新工作中存在的:盲目创新,忽视京剧规律;为新而新,创新理念模糊;舍本求末,京剧看点偏移;追求浮华,评价标准缺失的现状。
理想的京剧创新,应是在尊重京剧古典艺术特点的前提下,赋予它时代性的审美发展。
京剧的创新,不能墨守成规而不逾半步,也不能悖离京剧本体而使人观来难寻其固有的形迹;京剧的突破应敢于尝试以前没有的新题材、新生活、新形式,但又不益太悖离京剧擅长的故事形态、表演特点而另起炉灶。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题材和采用艺术表现方法上,应首先充分尊重京剧艺术作为一种古典文化的形态本质,符合其表现特点,切合其创造方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创新的成功,也才能切实做到新的尝试和追求达到创新、创造的理想境地。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