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富论(精) 9787506393119
  • 国富论(精) 978750639311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富论(精) 9787506393119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

47.26 6.8折 69 全新

库存7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亚当·斯密|译者:孙善春//李春长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06393119

出版时间2017-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3907661

上书时间2024-01-21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亚当·斯密著的《国富论》,原名直译为《诸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自一七七六年出版以来,全世界的学术界,都曾赫然为所惊动。甚至于各国的支配者们,都相率奉之为圭臬。世界上每个大的或小的经济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对之推崇到无可进一步推崇,甚至于自命为斯密信徒的人们,亦会从中取出几个章句来批评;反之,对之批评到无可进一步批评,甚至于公然反对斯密主义的人们,亦莫不从中采纳几种意见,作为自己的根本思想。

作者简介
李春长,浙江大学哲学硕士,专职翻译。

目录
总序  张炯
译者前言
绪论  与本书计划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进步的原因,兼论劳动产品在不同阶级人民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
  第一章  论劳动分工
  第二章  论造成分工的缘由
  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和作用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即用劳动表示的商品价格与用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第十章  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第一节  起因于用途本身的性质的不平等
    第二节  起因于欧洲政策的不平等
  第十一章  论地租
    第一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二节  论有时提供有时不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三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与有时提供有时不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二者价值比例的变动
第二篇  论资财的性质、积累和用途
  引言
  第一章  论资财的划分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财一个特殊部门的货币,或论维持国民资本的支出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或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财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第三篇  论不同国家财富的不同发展
  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发展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所受的阻碍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城市的兴起及其进步
  第四章  论城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引言
  第一章  论商业主义或重商主义的原理
  第二章  论限制进口国内能生产的商品
  第三章  论对来自贸易差额被认为于我不利的国家的各种商品的进口实施特殊限制
    第一节  论即便根据重商主义原则,这种限制也不合理
    第二节  论即便根据其他原则,这种特殊限制也不合理
  第四章  论退税
  第五章  论奖金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
  第七章  论殖民地
    第一节  论建立新殖民地的动机
    第二节  论新殖民地繁荣的原因
    第三节  论发现美洲和发现经由好望角到东印度的航道给欧洲带来的利益
  第八章  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
  第九章  论重农主义,或论把土地产物看作是各国收入或财富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的各种政治经济学体系
第五篇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
    第一节  论国防开支
    第二节  论司法开支
    第三节  论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的开支
    第四节  论维护君主尊严的开支
  第二章  论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来源
    第一节  专属于君主或国家的资金或收入来源
    第二节  论赋税
  第三章  论公债

内容摘要
 亚当·斯密著的《国富论》是一部经济学经典著作,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就整个国民经济运作的过程做了比较系统、清晰的描述,对英国,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产生了直接的重大的促进作用。

精彩内容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进步,以及劳动在任何地方的运用中体现的大部分的技能、熟练度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通过研究劳动分工在某些具体制造业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它在社会一般产业中所产生的影响。人们一般认为,在某些微不足道的制造业中劳动分工实施得最细;可是这也许并不是因为小制造业真的比其他更大的制造业分工更细。在那些为少量需求做出供应的小制造业里的工人总数必定很少,不同工作部门的工人通常可以集中到同一个厂房中,同时受到观察者的注意。相反,大型制造业为大多数人供应巨大的需求,每一个工作部门都雇用大量的工人,无法被集中在同一个工厂之内,我们在同一时间地点几乎只能看到在一个小部门中所雇用的工人。因此,比起那些小制造业,这种制造业实际上分成了更多的部门,而分工却不是十分明显,因此较少被人注意。
所以我们且举一个微不足道的制造业为例,其劳动分工常常被人注意:制针业。即便再努力,一个没有业务经验且不会熟练使用机器(该机器之发明可能也是劳动分工的结果)的工人,一天可能连1枚针也
造不出来,更不要说20枚了。按照这种制造业的运行方式,不仅全部工作是一个专门的行业,而且其中大部分部门也都分成专门的行业。一人抽丝,另一人拉直,第三人切断,第四人削尖,第五个人磨光顶端以便安装针头;做针头就要求有两三道不同的操作;装针头是一项专门的业务,把针刷白、甚至将针装进纸盒中也是一项专门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约分为18道工序。在一些工厂,这18道工序分由18个专门工人担任。当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二三道。我见过一个这样的小厂,那里只雇用了10个人,有些人必须担任两三道不同的工序。他们虽然很穷,必要的机器不足,却能每天造针12磅,每磅有中等大小的针将近4000枚。因此,10个人每天能制针4。8万枚,就是说每人每天制针4800枚。如果他们全都独自分别工作,没有一
个人受过专门训练,那他们每人每天肯定不能制造20枚针,或许连1枚也造不出来;这就是说,肯定不能完成他们现在由于适当分工和各种操作的结合所能完成的工作量的1/240,甚至连1/4800也不能完成。
在其他各种工艺和制造业中,劳动分工的效果也
总是与这种小制造业一样,尽管它们之中的许多行业中的劳动不能如此细分,每项工序也不能简化到如此简单的程度。但是在每一种工艺中,只要劳动采用了分工,生产力就能取得相应的增长。各种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各自分立也是这一好处的结果。产业与生产力的增加程度很高的国家,其各种行业的分立一般也极
其细化。在野蛮社会中一人从事的工作,在进步社会中一般都由数人从事。在所有进步的社会,农民一般只是农民,制造业者也只是制造业者。而为生产任何一种完全的制造品所需要的劳动,却往往分由许多劳动者合作完成。以麻织业和毛织业为例,从生产亚麻和羊毛,到漂白和烫平麻布,最后到呢绒的染色和整理都由不同的人担任。当然,农业的性质与制造业不同,不容许做那么细致的劳动分工,也不容许将一种工作同另一种截然分开。不可能把畜牧人的工作同谷农的工作彻底划分,像把木匠同铁匠普遍分开那样。
纺纱工同织布工几乎总是由不同的人分担,而犁地、
耙地、播种和收获则常常由同一个人进行;每年随季节重复着这些劳动,一个人不可能只专门从事一种劳动。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这就是它的生产力的提高总比不上制造业的主要原因。最富强的国家在农业和制造业当然都优于邻国,但制造业的优越程度必定更远超过农业。富国的土地一般都管理得较好,在土地上投入的费用也比较多,农业产品也与土地面积、肥沃程度成正比。尽管生产量较大,但就比例而言,所得也不会大大超过所花的较大劳动量和费用。在农业方面,富国生产力虽然都比贫国生产力高一
些,但不像制造业那样悬殊。因此,如果品质相同,富国谷物在市场上的售价一般不比贫国低廉多少。论富裕和进步的程度,波兰远不及法国,但波兰谷物的价格与品质同样优良的法国谷物同样低廉。法国也许比不上英格兰,但法国出产的谷物其品质和价格却大致和英格兰相同。然而,英格兰的谷田比法国耕种得好,法国的谷田比波兰耕种得好。贫国的农业管理尽管不及富国,但在品质及售价方面,贫国生产的谷物却能在相当程度上与富国竞争。但是在制造业上这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富国的土壤、气候、位置都适宜制造业的情况下,贫国就无法与之竞争。法国绸比英格兰绸又好又便宜,就是因为至少在现在原丝进口税很高的条件下,织绸业不十分适合于英格兰,而更适
合于法国气候。但英格兰的五金和粗毛织物却远胜于法国。就相同品质的物品来说,英格兰货在价格上比法国低廉许多。而波兰除了少数国家生存不可缺少的粗糙家庭制造业外,据说几乎没有什么制造业。
劳动分工使得同样数量的人们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这要归因于三种情况:第一,每一个工人的熟练程度提高;第二,节约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
种工作通常损耗的时间;第三,发明了很多的机器,便利和简化了劳动,使一个人能干许多人的活儿。
P7-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