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的祖国(新版)(精) 978780768096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学的祖国(新版)(精) 9787807680963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

13.9 3.6折 39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薛忆沩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807680963

出版时间2015-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元

货号3380851

上书时间2024-01-21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薛忆沩编著的《文学的祖国(新版)(精)》内容涵盖西方著名文学作品、历史人物、现代知识分子、当代文化现象,如马尔克斯、布罗茨基、帕斯捷尔纳克、诺贝尔文学奖等。薛忆沩学识渊博,语言文字功底扎实洗练,该书题材丰富、形式自由,文笔优美、真挚,兼具知识性和可读性。这本书包含着细腻的文化记忆、犀利敏锐的感受力、以及作为知识分子的品格和境界,因为有作者和诸多“大家”以及“经典”的磨砺和碰撞,所以这本书也可看作是具有“文化导读”性质的作品。

作者简介
薛忆沩,生于郴州,长于长沙,现居蒙特利尔。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从蒙特利尔大学获英美文学硕士学位,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1996—2002~任教于深圳大学文学院。2006—2007年为《南方周末》及《随笔》杂志撰写读书专栏。2009一2010年受聘为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3年受聘为中山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驻院学人。1991年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2014年获第二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第三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2014年及2015年连续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提名。
主要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遗弃》(2012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白求恩的孩子们》(台湾版)、《一个影子的告别》(台湾版)、《空巢》(2014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及《南方都市报》2014年度“十大中文小说”);小说集《不肯离去的海豚》、《流动的房间》(2013年新版)、《首战告捷——“战争”系列小说》(《南方都市报》2013年度“十大中文小说”)、《出租车司机——“深圳人”系列小说》(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奖);随笔集《文学的祖国》、《一个年代的副本》、《与马可·波罗同行》、《献给孤独的挽歌——从不同的方向看“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新版(2015年版)序言
原版(2012年版)序言
第五幕第一场
写作者的“分身术”
声东击西的精灵
都德的“最后一课”
爱情与肥皂
文学的祖国
“大地”的回报
其父与其女
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
对生活的热爱与嘲讽
“一个时代的灵魂”
“普通的古巴人”
只有上帝能够写得出的戏剧
致命的殊荣
冷战中的热点
语言、蝴蝶和彩色的螺旋
最“短”的城市
马可.波罗的谎言
亲爱的“赫索格”先生
生活的元素周期表
幸免于仇恨的叙述
“自己”的神话
谁读过卡夫卡?
惊心动魄的入口
“圣经”的第一自然段
“圣经”的第二自然段
那一次没有终点的旅行
给自己出的难题
一个生命的结束
无穷大的《小于一》
昨日的岛屿
“开放的作品”与“模范的读者”
在黑暗中窥探
用记忆画下的“黑玫瑰”
“暴跌”的略萨
想长大成“书”的孩子
从语言的“裂口”看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距离
“村姑”的文学道路

内容摘要
 薛忆沩编著的《文学的祖国(新版)(精)》是一部面向经典文学和经典作家的致敬之书,书中涵盖三十
五位著名文学家,包括莎士比亚、海明威、马尔克斯、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卡尔维诺、希尼等世界级大师和巨匠。我们生活的世界远非我们想象的世界,而用语言构筑的文学国度,却是向人类永远敞开
的精神故乡。《文学的祖国》是有温度和有锋芒的写作,它会引领读者走向真正的文学经典之门。

精彩内容
 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1927年的春天,瑞典学者斯文?赫定率领他的远征队再次来到北京,准备深入蒙古、新疆一带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考察。北京学术界对北洋政府无条件地应允这次考察表示强烈不满,专门组成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各方交涉,最后达成了共同创建“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协议。据黄烈先生在《黄文弼蒙新考察日记(1927—1930)》一书前言中的介绍,这项协议的内容包括中外团长共同负责考察团的工作;中国团员负有维护中国主权利益不受损害的责任;中外团员的采集品均归中国所有;全部经费由斯文?赫定负责筹集等。负责这次交涉的北大教授刘半农戏称这是“翻过来的不平等条约”。
西北科学考察团于当年5月8日中午离开北京。四个月后,刘半农托台静农给鲁迅写信,说赫定在北京时曾与他商议,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他们希望了解鲁迅本人对这件事的意向(从时间上看,赫定和刘半农想提名的当然不是192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台静农的信是9月17日写的。这时候,西北科学考察团正行进在北纬40至42度与东经100至104度范围内的巴丹扎兰格沙漠里。而已经认定“南方没有希望”的鲁迅则正在广州西堤的寓所里焦急地等待着去上海的船票。在9月25日致李霁野的信中,他只是淡淡地提到“关于诺贝尔的事,详致静农函中,兹不赘”。
给台静农的回信是同一天写下的。在信中,鲁迅首先请台静农转告刘半农,说“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这里因为有“为中国”之意,“他”指的应该就是斯文?赫定。接着,鲁迅亮出了自己对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态度。他明确地写道:“我不愿意如此。”然后,鲁迅继续展开他对中国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他写道:“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注:这是鲁迅翻译的一位荷兰作家的作品),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这激进的言辞表达了对“自己人”(包括他自己)的苛刻和对“外人”的宽容,同时显出在强烈的自信和强烈的不自信。鲁迅认定,别人之所以想提他的名,就因为他是中国人。他觉得自己是占了“中国”这两个字的“便宜”。他接下来的言辞更为激进: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
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离开人世。这离世的时间距离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时间还差24天(瑞典皇家学院于11月12日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众所周知,诺贝尔文学奖是不授予“已故”作家的。也就是说,“要拿这钱”,不仅要在写作上“努力”,还要健身,或者至少是养生。在整个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上,瑞典学院只为“自己人”开过一次绿灯,将1931年的桂冠抛给了已经故世半年的瑞典大诗人卡尔费尔德。诗人自己是瑞典学院的终身院士,也长年担任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生前一直致力于“不”让自己获奖。也就是说,他本人一直是让他获奖的最大障碍(在这一点上,鲁迅只能说与他有表面上的相似。因为这位瑞典诗人在否定自己的同时,并没有将自己的“同胞”全盘否定)。只有等到诗人故世,瑞典学院才得以跨越这个障碍。而且瑞典学院的做法也并没有违反规定。不授予已故作家的惯例一直到1974年才成为瑞典学院的明文规定。
从斯文?赫定与刘半年的商议到鲁迅的离世,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家至少有八次可以角逐桂冠的机会(从1928年到1935年)。现在让我们依次看看这八年的授奖情况:1928年,挪威畅销历史小说家温塞特(她出生于1882年);1929年,德国小说家托马斯?曼(出生于1875年);1930年,美国小说家刘易斯(出生于1885年);1931年,瑞典诗人卡尔费尔德(出生于1864年);1932年,英国小说家高尔斯华绥(出生于1867年);1933年,流亡法国的俄国小说家和诗人布宁(出生于1870年);1934年,意大利戏剧家皮兰德娄(出生于1870年);而1935年,也
就是鲁迅离世的前一年,因为没有合格的候选人,诺贝尔文学奖自开奖以来第三次空缺(前两次空缺分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的那年和停战的那年)。我有意将获奖作家的出生年份标出,是想让有心的读者能够找到他们与鲁迅(出生于1881年)之间更多的可比关系。
看完这份名单,不知道中国的读者是会认同鲁迅当年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还是会为他,也“为中国”深感遗憾。
我们还可以像理论物理学家一样去做一个“理想实验”:假如鲁迅在这份名单之中(为了不伤及任何人,就假如他填补了1935年的空白吧),那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我的意思是,假如这个“假如”成立的话,中国新文学的道路会不会改变?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会不会改变?新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会不会改变?再往后若干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历史会不会改变?……这都是太大的问题,没有任何人能够回答的问题。还是让我们回到具体一点的问题上来吧。我相信,假如这个“假如”成立的话,诺贝尔文学奖随后的历史肯定会发生重大的改变:首先,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不大可能再颁给一个因中国而写、为中国而写以及差不多只写中国的作家了,更不要
说那还是一个在鲁迅看来只能写出中国一点“浮面的情形”的作家。另外,“第二位汉语获奖者”也肯定不会要推迟到大半个世纪之后才出现。中国的作家和读者也可能早就不会对诺贝尔文学奖再抱有那么多庸俗的幻想了。
我们当然不能责怪鲁迅当年对自己和自己所有的同胞同行的低估,但是我们也许会发出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为他,也“为中国”。唉……P48-5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