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大历史 978755021055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明朝大历史 9787550210554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

21.82 3.7折 59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孟森

出版社北京联合

ISBN9787550210554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30435342

上书时间2024-01-21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史学界泰斗之作:孟森——公认的中国明清史学科的杰出奠基人,他的著作代表着明清史学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
孟森著的《明朝大历史》讲述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一个错综复杂的朝代,将为您全程演绎明朝三百年的兴衰风云。
要了解明朝就看这一本。

作者简介
孟森(1868—1937),江苏武进人。政法学者、历史学家。1901—1904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法律。1905年出任广西边防督办郑孝胥幕僚。与郑孝胥在上海参与筹组预备立宪公会,从事立宪和地方自治运动。1908年初,任《预备立宪公会报》主编。同年,入商务印书馆工作,接替徐珂为第二任《东方杂志》主编。
在政法方面贡献卓著。翻译域外法学著作,著书立说,主编杂志,阐述和宣传地方法治理论。还积极参政议政,投身立宪和地方运动,向清政府请愿速开国会,积极竞选并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和江苏省咨议局议员。发表了数百万字的政法论文、专著及法学译著。代表性的著作有《地方自治浅说》《新编法学通论》等,译著有《日本民法要义》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洪武之初:天下从此改姓朱
  第一节  太祖起事之前提
  第二节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第三节  明开国以后之制度
  第四节  洪武年中诸大事
第二章  靖难之役:姜还是老的辣
  第一节  建文朝事之得失
  第二节  靖难兵起之事实
  第三节  靖难后杀戮之惨
  第四节  靖难以后明运之隆替
  第五节  靖难两疑案之论定
  第六节  仁宣两朝大事略述
  第七节  明代讲学之始
第三章  夺门之变:一山不容二虎
  第一节  正统初政
  第二节  土木之变
  第三节  景泰即位后之守御
  第四节  景泰在位日之功过
  第五节  夺门
  第六节  成化朝政局
  第七节  弘治朝政局
  第八节  英宪孝三朝之学术
第四章  议礼之争:血溅左顺门
  第一节  武宗之失道
  第二节  议礼
  第三节  议礼前后之影响
  第四节  隆庆朝政治
  第五节  正嘉隆三朝之学术
第五章  万历之怠:不郊不庙也不朝
  第一节  冲幼之期
  第二节  醉梦之期
  第三节  决裂之期
  第四节  光宗一月之附赘
第六章  明亡之兆:内忧外患,何去何从
  第一节  天启初门户之害
  第二节  天启朝之阉祸
  第三节  崇祯致亡之症结
  第四节  专辨正袁崇焕之诬枉
  第五节  崇祯朝之用人
  第六节  李自成张献忠及建州兵事
第七章  南明之殇:风起风又落
  第一节  弘光朝事
  第二节  隆武朝事(附绍武建号)
  第三节  永历朝事
  第四节  鲁监国事

内容摘要
  群雄PK,谁堪问鼎天下?“靖难之役”、“夺门之变”、“议礼之争”,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或辉煌、或平庸的帝王生涯,组成了明朝复杂的历史。权倾一时的大臣、不可一世的佞幸,有正人君子、亦有宵小之徒……忠臣的死谏、阉人的疯狂、
小人的诬枉,残酷并精彩。
孟森著的《明朝大历史》将淋漓尽致地告诉您一个王朝背后的政治与权力之道,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的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

精彩内容
 第二节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三代以下,名为禅让,实乃篡夺,得国惟以革命为正大。革命之起,急于称帝称王者,篡夺之心理也,惟以吊民伐罪为号召,则必不以己身之名号驾乎为国为民之上。亦有虽不知革命意义,而自量其不足争名号,惟挟其狡健乘乱以侥一时之利者,若群雄中之方国珍,不称名号,而反侧甚久,虽无大志,究不失自知之明,其卒以善终,即其智足自卫。至元之遗忠,由《明史》强列于群雄者,自当别论,其余则无不急于窃号以自娱。太祖依郭子兴以起,子兴起于濠州,与孙德崖辈四人局处一城,未久即为芝麻李余党彭大、赵君用所凌占。彭、赵据濠以称王,子兴反恃太祖得滁而走依之,然即欲称王于滁,为太祖劝阻而勉辍,遂无聊而死。至太祖既下集庆,元集庆路,太祖改应天,即今南京。
又得沿江诸郡,始设元帅府及行中书省,自总省与府之事以统军民之政,不过仍元代官署之名为治理之作用而已。元惟仇视汉人,于南人尤甚。太祖起自南方,所至礼其贤隽,得徽州后,邓愈荐徽儒李升,召问治道,对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语,太祖善之。就此三语,即可见非当时群雄所能了解。高筑墙,则非流转飘忽之劫盗;广积粮,即非妨农旷土随地因粮之饥军,必如此而后可以救离乱;再以缓称王为不窃名号之表示。太祖善之,此实可信其非浮慕,有事实可证也。至正十六年三月,始下集庆,前一年,先由和州取太平,其间分徇近邑,兵事正剧,乃十七年五月,纪书:“上元、宁国、旬容献瑞麦。”其急倡农务可知。十八年二月,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乙亥,以康茂才为营田使。此皆并世所无之事,不惟倡乱之群雄所未暇,即元之行省又何尝念及此也。至称号一
事,终以仍用元代官名无从表异于为元之义军,故于十六年七月称吴国公,而先于十五年奉韩林儿之通檄用宋年号,此非心服刘福通及林儿,为种族之见,人心思宋,奉宋则名义较安耳。嗣后,至林儿为张士诚军所覆灭,福通见杀,太祖以林儿归,时已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败死、张士诚穷蹙之后,乃用林儿名义,进号吴王,犹用林儿龙凤年号。至二十七年,乃以吴纪年,仍无年号,则在林儿已死之后也。林儿本由太祖救安丰时拔回,置之滁州。
二十六年,遣廖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林儿死。《永忠本传》言:“帝以咎永忠。及大封
功臣,谕诸将曰:‘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
侯而不公。’”此可知永忠自希太祖旨,而太祖竟
无意于此,特林儿本毫无可拥之呆竖,生死不足计,不以此正永忠之罪耳。太祖自始非受林儿丝毫庇荫,非藉林儿丝毫权势,天下大定,若林儿不死,太祖必有以处之。如汉如夏,力屈来降,犹封以侯爵;郭子兴则追封王爵;若封林儿亦必比于滁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