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欲与文明(精)/译文经典 978753275762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爱欲与文明(精)/译文经典 9787532757626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

20 4.8折 42 全新

库存1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马尔库塞著

出版社上海译文

ISBN9787532757626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30433198

上书时间2024-01-20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誉为“新左派哲学家”。著有《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究》、《单向度的人》、《理性与革命》、《批判哲学研究》等。
《爱欲与文明》是其主要著作之一,声称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补充”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1898-1979),美籍德裔哲学家。在弗赖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自1932年开始先后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所、华盛顿战略研究局、哥伦比亚大学俄国研究所、哈佛大学俄国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1954-1976年先后在布兰代斯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任教。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激进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爱欲解放论”的奠基人。

目录
1966年政治序言
第一版序言
1961年标准版序言
导言
第一篇  在现实原则的支配下
  第一章  精神分析的暗流
  第二章  被压抑个体的起源(个体发生)
  第三章  压抑性文明的起源(属系发生)
  第四章  文明的辩证法
  第五章  哲学的插曲
第二篇  超越现实原则
  第六章  现存现实原则的历史局限
  第七章  幻想与乌托邦
  第八章  俄耳浦斯和那喀索斯形象
  第九章  审美方面
  第十章  性欲转变为爱欲
  第十一章  爱欲与死欲
附录  对新弗洛伊德修正主义的批判
译后记

内容摘要
《爱欲与文明》由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赫伯特·马尔库塞著。
《爱欲与文明》讲述了:西方今天文明已发展到极点,然而文明进步的加速也伴随着不自由的加剧。
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核武器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人对人最有效的统治和摧残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高度发达到仿佛能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可见,高度文明的昂贵代价是人的不自由和对生命本能、对自我升华了的性欲、爱欲的压抑。所以,反抗现代西方文明首先必须消除对人的本性的压抑,解放爱欲。

精彩内容
第一章精神分析的暗流
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人的概念是对西方文明的最无可辩驳的控告,同时又是对它的最坚定不移的捍卫。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历史就是人被压抑的历史。文化不仅压制了人的社会生存,还压制了人的生物生存;不仅压制了人的一
般方面,还压制了人的本能结构。但这样的压制恰恰是进步的前提。人的各种基本本能,如果有追求其自然目标的自由,就不可能发生任何持久的结合或保存,因为它们甚至刚刚结合,便开始分离了。未加控制的爱欲,同其对立面死亡本能一样,是命运攸关的。本能之所以有破坏力量,是因为它们无时不在追求一种为文化所不能给予的满足,这是一种纯粹的、作为自在目的的满足。因此,必须使本能偏离其目标,抑制其目的的实现。人的首要目标是各种需要的完全满足,而文明则是以彻底抛弃这个目标为出发点的。
本能的变迁也是文明的心理机制的变迁。在外部现实的影响下,动物的内驱力变成了人的本能。虽然它们在有机体中的原有“位置”及其基本方向保持不变,但其目标和表现却发生了变化。所有精神分析概念(升华、自居作用、投射、压抑、心力内投)都表达了本能的可变性。但规定着本能、本能需要及其满足的现实却是一个社会一历史的世界。动物性的人成为人类的惟一途径就是其本性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影响本能目的,而且也影响本能的“价值标准”,即那些决定能否达到本能目的的原则。我们可以试把这个具有决定作用的价值标准体系所发生的变化规定为:从:到:直接的满足延迟的满足快乐限制快乐欢乐(消遣)苦役(工作)接受生产没有压抑安全感
弗洛伊德称这种转变为从快乐原则到现实原则的转变。他的基本理论就是(而且,尽管他也提出了各种改头换面的二元论观念,还将继续是)用这两个原则对“心理机制”作解释。弗洛伊德的这种解释大体上(但不完全是)相应于意识和无意识过程的区别的。个体的生存似乎有两个以不同的心理过程和原则为特征的不同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区别既是生成—历史上的区别,也是结构上的区别:由快乐原则统治的无意识构成了“较古老的主要过程”,这是所
有心理过程都是无意识过程的那个发展阶段的残余。无意识过程所追求的只是获得快乐。凡能引起不快感(痛苦)的活动,心灵都“拒绝参与”。但快乐原则如果不加以限制,则将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发生冲突。个体逐渐痛苦地认识到,他的需要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无痛苦的满足。在有了这种失望的经历以后,心理作用的一个新的原则占了上风。这就是现实原则取代了快乐原则,因为人们学会了为得到延迟了的、受到限制的,但却是“保险的”快乐而放弃暂时的、不确定的、破坏性的快乐。弗洛伊德认为,由于这种克制和限制所取得的乃是持久的收获,现实原则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