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生的凤凰(林清玄经典散文) 978752120198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永生的凤凰(林清玄经典散文) 9787521201987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

20 4.8折 42 全新

库存5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林清玄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21201987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30320828

上书时间2024-01-20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永生的凤凰(林清玄经典散文)(精)》秉承了林清玄一贯的从容单纯的文字风格,并加以人文的思考和关怀。作者以细致入微的观察,以清澈细腻的文字,以饱含深情的笔端,书写了对人情世事的悲悯胸怀。写景抒情,气势雄浑,动人心魄;怀人记事,深刻感人。读者在感慨之余,还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生命的奇绝和生活的智慧。

作者简介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散文大师,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二十岁出版散文集《莲花开落》,正式走上散文创作的道路;三十岁前揽尽台湾各项文学大奖;三十二岁时入山修行三载,出山后写成“身心安顿”系列,风靡整个台湾地区;四十岁出版“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
他在文学上悲智双运,情境兼容,不断创造推新,自成一家之言。三十多年来,他著书百余部,且本本畅销。他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教材,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

目录
目  录
自?序  / 1

卷一?仰望祖先的天空
不敢回头看牵牛  / 3
从最根深处站起来  / 34
微雨燕双飞  / 44
掀起四草的盖头来  / 51
仰望祖先的天空  / 61
独对青冢向黄昏  / 97
永生的凤凰  / 123

卷二?面对当代的风云
我所认识的李敖  / 133
自由自在的柯锡杰  / 149
斧里乾坤大·刀中日月长  / 160
杨妈妈和她的子女们  / 168

内容摘要
今年二月在西雅图,在从华盛顿湖驱车往华盛顿大学的路上,我迷路了,发现自己走到了一条人迹稀少的乡道,一时找不到出路,就下车到林间散步,等待着过往的行人问路。
这时我发现,我迷失的树林真是美得动人,走几步就有一个小湖,还有一些颜色斑斓的不知名的小岛。湖畔到处走着海鸟、野鸭,它们一点也不畏生,我走近了,反而好奇地走过来围着我,有的飞起来,轻轻地点一点清明的湖心,就飞到林间深处去了。
我双手一扬,把林鸟惊飞,而我不知道那些鸟将飞往何处。我的文章出版成书的时候,我的心情也是一样的。
《永生的凤凰》是林清玄亲自编定的散文集,收录林清玄散文创作集中喷发期的十余篇纪实散文。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以清澈细腻的文字,以饱含深情的笔端,书写了对人情世事的悲悯胸怀。使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生命的奇迹和生活的智慧。林清玄的文章耐人寻味,能够让人感觉到禅性的生活,是一种超脱于尘世而又极具指引意义的大智慧。

精彩内容
今年八月十日下午三点,李敖带着简单的行李到“台北地检处”报到,接受为期六个月的徒刑,他仍然维持了自己的风骨,不要朋友去送他,孤单而又强悍地走进监牢里去。不了解李敖的人会认为李敖失败了,但是了解李敖的人知道,这些俗世的监牢对李敖无损,因为思想的光芒,是任何铁窗所不能隔断的。
我也没有去送李敖,虽然李敖是我最尊敬的朋友,也是我最尊敬的长辈。
第二天,与刘会云一起进晚餐的时候,我们谈起了李敖第二次坐监狱的一些事情。我们本来想安慰她,她却十分开朗,反而安慰我们:“李敖去坐牢的时候还是笑着去的。”虽然李敖去坐牢的时候显得那么镇定坚强,丝毫不露出一点伤心的样子,却总让我心里觉得有一股凉意。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了解李敖。我们这些自命为他朋友的人,也只能看到他的一部分,然而有三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李敖是个少见的才子,他的力学深思,博览今古,光耀的灵感不时闪现,真如万斛喷泉,不择地皆可自出,读书之广,思考之深,是在这个社会中难得一见的。二、他是个少见的真人。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宁可做真小人,也不要做伪君子。”他爱憎分明,不肯纵容乡愿和无知,文章如利剑,下笔不留情,但对于朋友和弱者却格外的宽厚。三、他是个少见的细致的人,他的细致不仅仅是表现于他所做学问时的博大精微,巨细靡遗,也表现在他的生活之中,举凡他身边的每一个物件,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他对人的体贴几乎到无微不至的地步。
我常想,李敖真像一篇好文章,里面有智慧、精心,有近景、有远景,还能没有废词废句。
李敖复出以后,在他《独自下的传统》的扉页上写下了几行字: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骂我吹牛的人,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
这段话引来了很多批评,尤其是卖文章的人更大为不满,但这在李敖只是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他的文章常喜欢夸张,喜欢嬉笑怒骂(生活上也是如此),可是就在这些夸张的笑骂里,他传达了他的观念,也布达了他深思后的讯息。读他的文章,就像服食一颗裹了糖衣的苦药,因为他的夸张和玩笑,使那治病的良方显得不苦;又像在沙中有金,必须慢慢拨开沙子才能找到黄金,过程之中就是一种乐趣。
读李敖的人也是一样。一般人眼中的李敖是个顽皮的思想家,也是个玩世不恭的才子。他的四十六年几乎都表现了非常人的行径,做出了许多轰轰烈烈的事迹,其中有许多是别人不能谅解的。他的生活简直变动太大了,但是如果知道李敖,就会了解到他变中有常;有一个不变的理想。这个理想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此之谓大丈夫”。但是我们只看到了独行其道的李敖,而没有看到“与民由之”的李敖。
李敖的独行其道,用王安石的一首诗可以形容:飞来山上寻千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李敖的“与民由之”,我们可以在他十六年前“上下古今谈”的开场白里看到,他自称是“自由中国最大的浪子”,然后说:所谓“浪子”(Bohemia),我的意思是指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的巴黎文人。他们从穷困中开创新境界,对恶劣的环境不满意、不屈服,任凭社会对他排挤,让他“浪”迹天涯,他仍是要把他的热情和抱负投向社会。他们不在乎人们要跟他“相忘于江湖”,人们可以忘掉他,可以让他流浪,但他却不忘掉人们。他要振聋发聩,要追击不舍,最后他要成功,要把社会改造,把人们叫醒——这是他的真精神。
事实上,“浪子”李敖有精神上冲突,他好几次说要到山上去隐居,好好写几部大作,可是当他看到人间不平的世相,又忍不住要横刀亮出他的肝胆,进行“理在情不存”的批评。他一方面心中想着出世,做小乘;一方面又忍不住要入世,做大乘。其实他的理想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他所有的事端、所有的横逆都是因此而闯。他当然也有怨愤的时候,但是他很少后悔。在长夜的孤灯下念起李敖,我总觉得或许他说得有道理,他本应是五十年后才降世的人,却不幸早到了人间。
认识李敖是两年前的事,知道李敖却很早。十五年前我在一个民智未开的乡下读初中二年级,每天都被呆板的功课烦得不知如何是好。那时我有一个堂哥在中兴大学读企业管理,他是李敖最早期的崇拜者。每次放寒暑假回乡,行囊里总会带了几本《文星》杂志,闲暇的时候,我就拿出来翻翻,竟深深地被李敖的文章吸引。那时的小脑袋瓜就认为李敖是个言人所不敢言、怒人所不敢怒的人。
那是一九六五年左右,也是李敖的黄金时代。他几乎每写一篇文章就惹火一些人,也换起了更多的掌声,已经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后来他进了监狱,广义地说,差不多坐了七年牢,这时我到台北读书,有机会读到昔时的著作,更加深我能从他文章的表面,看到内部对整个民族文化的危言和忧心,当时只恨吾生也晚,不能认识李敖,甚至连他们有力的文化风潮都沾不上一点边。
直到李敖和胡茵梦恋爱,因为我的采访工作才认识了李敖,他的人和他的谈话都使我吃惊,因为第一次见面就长谈了四小时的李敖,竟不是过去我所知道的李敖。正如他写的《自画像的一章——文章·讲话·人》中说的:不认识我的人,喜欢看我的文章。
认识我的人,喜欢听我的讲话。
了解我的人,喜欢我这个人。
我做人比讲话好,我讲话比我的文章好。
光看我的文章,你一定以为我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家伙;可是听到我的讲话,你便会觉得我比文章可爱;等你对我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你更会惊讶:在李敖那张能说善道的刻薄的嘴下卅二公分处,还有着一颗多情而善良的心。
他说,在李敖家的家门口应该钉一块牌子,上面写——内有恶犬,但不咬人。
他从恋爱、结婚、打官司,一直到第二次入狱,我们几乎每星期都见面聊天,有时谈到天亮,一起窝着吃生力面。李敖本来没有理由浪费时间结交我这个后生小辈,但是他那样有耐心,总是告诉我一些为人处世和做学问的方法,而我从他那里学到最可贵的一点是勇气。这两年来,他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遭遇的波折与打击也太多了,但他总是保持着冷静,以极冷静、极精密的态度来处理许多琐琐碎碎的事情。他面对极大的压力,但从来没有退缩的神情,总是坦荡荡地迎上前去。
经过这么多事情的李敖,声名当然更响,虽然不一定是好的声名,本来敬佩他的人也纷纷动摇或误解。我就遇过许多这样的情形,在文艺界的聚会里,茶余饭后有许多人破口大骂李敖,这些人本来一提到李敖都会竖起大拇指的,后来竟也变成李敖的压力的一部分,我若极力为他辩解,最后总会闹到不欢而散的下场——这些从未见过李敖的人,编出许多神话来侮辱他。对于许多更年轻的人,李敖更不知道变成一个什么样的面目了?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翻开李敖的底牌,让我们看看李敖的样子,让我们通过时光的隧道,我们回到十六年前,看李敖为他自己写的简介:李敖:吉林省扶余县人,祖籍山东省潍县,远籍云南省。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生于哈尔滨。
在北平读小学和初一(没念完),又在台中读初二至高三(没念完),又在台北读台大法学院(没念完),又读文学研究所(没念完)。
喜欢买书、抽烟、看电影、看女人(有时候不止于“看”)。
著书七种:《传统下的独白》《历史与人像》《胡适研究》《胡适评传(第一册)》《为中国思想趋向求答案》《文化论战丹火录》《教育与脸谱》,皆台北文星书店出版。
现在身上一身是债、两眼近视、三餐很饱、四个官司。
本人面目:平凡;特征:没有;脾气:欠佳。
喜说笑话。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