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孤独(第2版)(精)/世图心理大众新经典丛书 9787519250638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穿越孤独(第2版)(精)/世图心理大众新经典丛书 9787519250638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

37.58 6.3折 59.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美)阿琳·克莱默·理查兹//露西尔·斯派拉//亚瑟·林奇|译者:曹思聪//蓝薇//童俊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50638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8元

货号30326466

上书时间2024-01-20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阿琳·克莱默·理查兹、露西尔·斯派拉、亚瑟·林奇主编的《穿越孤独(第2版)(精)》的作者向读者展现了心理治疗、精神分析以及艺术作品如何通过加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来缓解个体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希望这些文章有助于阐明孤独感的诸多层面,从而,我们可以更好地协助自己及他人找到属于个人的处理孤独感的方式。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孤独、创造性与艺术家
  第一章  “一个声音直达黑暗中的某人:想象”——萨缪尔·贝克特对陪伴的追寻
  第二章  艺术家的独处和创造过程
  第三章  吾栖之肤
  第四章  孤独的形成与转化
第二部分  孤独感的临床面向
  第五章  孤独的影子: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
  第六章  “客体澄清”在治疗孤独的异性恋男性中的运用
  第七章  探索精神分析历程中孤独感在两个男性案例中的浮现
  第八章  孤独感的复杂性质
  第九章  “见证”在精冲分析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  精神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孤独与独处
  第十章  分析师候选人的孤独:独处与被劝诱的认同
  第十一章  精神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孤独与独处——督导分析师的视角
  第十二章  培训分析师的孤独
  第十三章  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第四部分  生命事件中的孤独与独处
  第十四章  孤独与生命周期
  第十五章  玛丽莲·梦露——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第十六章  爱侣的死亡、悲伤的内心:精神分析的发展视角
  第十七章  士兵的孤独
第五部分  总结
  第十八章  死亡是孤独之神

内容摘要
 孤独是一个人类的普遍经验。是什么引发了孤独感?孤独的人是在渴望谁或者渴望什么?哪些人更容易遭受痛苦的孤独?孤独的人的内心体验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孤独?
阿琳·克莱默·理查兹、露西尔·斯派拉、亚瑟·林奇主编的《穿越孤独(第2版)(精)》的目的是从一个宽阔的精神分析视角来探索孤独感的广泛领域。这些作者带来了十八篇文章,构成了四个部分:孤独、创造性与艺术家;孤独感的临床面向;精神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孤独感;生活事件中的孤独感。每个部分开头都有一段介绍性的文字,以及针对各章节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最后一部分是总结。

精彩内容
 像许多作者早期和中期的作品一样,《陪伴》讲的是创造出一个声音,专门用来减少孤独。这并不是说这部小说是关于主人公的孤独。它是孤立这种主观体验的投射,是独处的现象学,被用来减少孤独,是在想象中赋予独处以形式,从而清空独处的情感意义。对于贝克特作品的读者或者观众来说,问题就在于:作者的这种执迷从何而来?他的美学(在剧院和书页中对于独处的刻画)仅仅是在反映艺术创作中特有的独处吗?是在说明独处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吗?还是阐述了更多呢?将艺术创作聚焦于极端的孤独、在想象中不断地想要摆脱它,这只是现代艺术(早期或近期、新现代或后现代)的一种自发反应,还是同时具有某种疗愈作用呢?
我认为,如果从艺术家的人生来理解他的艺术作品,往往会有简化之弊。我也相信艺术作品在根本上具有自传的特征,如詹姆斯·安德森(JamesAnderson)所说,并非“以琐碎的外在方式,并非只是事件和行为的叙述”,而是(如安德森写的一
本小说中所言)“以更深刻的意义,即艺术是‘对个体而言何者最为重要’之表达的考量和思索”。
除了从艺术家生活中提取的事件,自传的成分存在于“内心世界中持续的挣扎”的内隐或外显表达。
安德森准确地观察到,“作家试图去捕捉、调和、
解决那些撕裂其灵魂的事物”。生活事件有可能出现在艺术作品中,以增加其效果,但是这些事件是在为和解所必需的更深的诉说提供支持,不能因此而被误解。所以,我认为艺术家通过某种方式使用其作品,其所要达到的目的本身可以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加以探讨。
比如,我曾在别处写过,艺术创作对视觉或文学艺术家而言具有增强控制感的作用。对贝克特而言,情况更加极端,其人格时常处于起伏变迁之中:实际上,写作不仅帮助贝克特增进自我控制感,而且具体化了其自我感本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由持续地消解叙事架构,贝克特通过写作而让自己存在。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将他执着于“虚构”所带来的孤立置于我们讨论的焦点。对遍布其故事叙述中的独处而言,寻找陪伴意味着要把自我视作他人,也就是说把自我当作陪伴,从而再将这种陪伴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由此来看,贝克特作品
中普遍存在的独处并非只是一种负担、并非只是悲惨和渴望(两种孤独者的宿命)的开始,而是从迷惘的自我的空虚之中解放出来。由此来看,独处(孤立)和孤独不应该被视作同一物;前者是受欢迎的暂时缓解,而后者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为了说明这一点,接下来我将讨论贝克特传记的某些方面,来帮助我们理解对他来说独处和孤独是在何处分野的。换言之,我将指出他的作品所展现出的他的重要人生特征,这样做的目的不在于将其艺术简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