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的心机(过敏的历史)/新知文库 978710806088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食物的心机(过敏的历史)/新知文库 9787108060884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

20.81 5.5折 3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马修·史密斯|译者:伊玉岩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0884

出版时间2018-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30142244

上书时间2024-01-20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马修·史密斯著伊玉岩译的《食物的心机(过敏的历史)/新知文库》通过考察从远古到现在的食物过敏发展史,让读者了解相关最新医疗研究成果,以及过敏与环境变化、免疫系统、食物性质的关系,进而考察了它对公共卫生政策和食品生产、制造、消费的影响。本书以科学家的视角,用科普的写作方式,结合历史上的故事和现代医学案例,全方位讲解了食物过敏这一与大众既熟悉又陌生的现象。此外,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医学史的书,还是一本关于食物与健康之间困惑关系的书,书中对现代生活中暴饮暴食、过度节食、挑食、过分纠结食物上残留的化学和有机物质、食物掺假造价等现象,也进行了分析,教大家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些问题。

目录
序言 过敏——巫术、臆想还是骗术?
  导火线:演唱会上的“花生禁令”
  “我闻了你的花生,死掉怎么办?”
  了解食物过敏
  奇妙的食物过敏史
  综述
第一章 食物过敏前传
  食物过敏的“史前时期”
  对食物过敏的回顾式诊断
  古人对食物的奇怪反应
  特异性反应与饮食
  偏头痛
  哮喘
  皮肤病
第二章 食物扮演的角色
  食物过敏的定义
  致敏反应与“体液的人格性”
  过敏:任何形式的变化了的生物反应
  疾病中的食物因素
第三章 最奇怪的病症
  这可不能吃!
  皮肤测试是否有用?
  饮食排除法与其他诊断方案
  理解力强、配合度高的患者
  食物过敏的覆盖范围
第四章 危险品?食品?
  是环境疾病还是心理问题?
  匪夷所思的神经风暴
  人类生态学与化学环境
  我们摄取的污染物
  皆为心理作用
第五章 免疫学的重大事件?
  免疫球蛋白E的发现
  从实验到临床
  肿瘤和绦虫
  临床中的免疫球蛋白E
  除了免疫球蛋白E 之外,除了过敏之外
第六章 花生问题
  花生引发的血案
  走近花生
  攻击力强大的花生
  影响力强大的家长
  食物过敏网、过敏医生与食品行业
  向花生宣战
  为什么是花生?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大多数人都将食物过敏视为一种玩笑,或是逃避某事的托词。事实上,这种“疾病”会对人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危及生命。如果一个人被诊断为食物过敏,那么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对每一口食物都要特别小心。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食物过敏学要么被当成时尚,要么被看作垃圾学问。虽然很多临床医生
认为某些食物会引起身体的不良反应,但一些人仍坚持认为过敏症只是心理问题。
马修·史密斯著伊玉岩译的《食物的心机(过敏的历史)/新知文库》从一场“花生引发的纠纷”开始,追溯了过敏在社会大众、医学领域产生的争议,及其对公共卫生、制药化工、食品生产、市场消费的影响。作者以患者为中心视角,探索涉及政治、经济、
医疗、科技领域,阐明了其间的种种矛盾关系,引导
读者用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食物过敏问题。

精彩内容
 对精神疾病进行回顾式诊断也给精神科医生及其患者带来了新的问题。有些精神科医生声称精神疾病的存在跨越了时间与空间,认为这些生物学现象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人,因此在他们看来,目前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不存在任何问题,而且以后也仍然如此。这种僵化、短浅的思维方式会导致精神科医生
在精神疾病的诊疗实践中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且难以诊治的原因。
对食物过敏的回顾式诊断那么,对精神疾病的回顾式诊断对食物过敏的“史前时期”(即“过敏”一词出现以前)有什么影响呢?研究人员在钻研医学史文献、寻找隐藏的过敏案例的过程中,同样遇到了相似的问题。首要问题在于“过敏”一词的定义与应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自从冯·皮尔凯发明了这个术语以后,围绕它的争论从未停歇过。冯·皮尔凯将过敏定义为“任何形式的变化了的生物反应”,既包括异常的免疫反应,比如吃了草莓之后身上出疹子,也包括正常的免疫功能,比如
人体在病毒侵入后产生抗体。直到20世纪20年代之前,冯·皮尔凯发明的“过敏”一词都没有用于指代人们今天所称的过敏反应,这令事情变得非常复杂。在此之前,医学界喜欢使用法国生理学家查尔斯·里歇(CharlesRichet,1850—1935)于1902年所发明的“致敏性反应”(anaphylaxis)一词,用以描述由于反复接触异种蛋白而导致的敏感性不降反升的案例。
不过,从20世纪20年代起,“致敏性反应”一词开始仅用于描述特定类型的过敏反应,比如,对于蜜蜂叮咬、药物、乳胶以及花生等食物产生的突发性的、强烈的且通常危及生命的反应。
冯·皮尔凯发明的“过敏”一词还被灵活应用于日常对话中,用以表达对某些事物明显的厌恶情绪,而不是指真实的过敏反应,比如,“我对洋葱、塑胶枕头和山姆过敏”,或是“我对诗歌过敏”①。某些篮球运动员“对油漆区(三秒区)过敏”,意思是他们喜欢从外围投篮,而不是贴身肉搏带球上篮。“过敏”一词的这种用法与当代精神病学领域某些词汇的宽泛使用极为相似,比如,某人被形容为“自闭”或者“有多动症”。尽管有些专业人士对于这类词语的随意使用感到恼火,但是这种适用性恰恰说明了精神疾病所描述的行为范围广泛,从比较正常(或者略微有些奇怪)的行为延伸到病理行为(会严重影响个体应对社会或建立有效关系的能力)。这种宽泛使用也突显了围绕“过敏”一词所进行的种种争论。传统过敏医生把过敏的定义严格限制为对异种蛋白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即典型的“致敏性反应”案例;其他过敏医生
对这一术语的应用则相对宽泛,其中也涵盖了表面上与免疫系统无关的反应。在对食物过敏的回顾式诊断中,过敏的定义一直颇具争议,且在医学领域与社会大众中均不断发生变化,今后很可能仍会如此。②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