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纬乾坤(叶叔华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9787504675262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经纬乾坤(叶叔华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9787504675262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

38.35 5.9折 65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宁晓玉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

ISBN9787504675262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30252063

上书时间2024-01-20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宁晓玉著的《经纬乾坤:叶叔华传》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撰写过程中多次对叶叔华院士本人及其家人、同事等进行采访,确保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书中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本书兼具专业性和科普性,不仅适合相关天文学专业的研究者阅读,也适合想要了解相关领域的大众读者。
本书为采集工程系列丛书之一。采集工程是根据国务院指示,联合多部委共同实施的一项抢救性工程,旨在通过实物采集、口述访谈、录音录像等方法,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各方面的资料保存下来,为社会公众了解老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探索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提供客观翔实的史料支撑。
不同于其他人物传记,本丛书侧重于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过程,坚持规范、严谨、客观的原则。丛书作者大多来自科技史及相关专业的研究工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尽量避免个人主观情感对人物事件和学术历程的影响,力求将真实、客观的历史和评价呈现给读者。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导言
第一章 从上帝到科学
  温暖开明的大家庭
  少女叶叔华
  理想与现实之争
  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
  初识程极泰
  追求科学之路
第二章 时间,时间
  “钦若昊天,敬授民时”
  徐家汇观象台首位女天文学家
  为提高授时精度而奋战
  “国际地球物理年”
  主持建立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
  “文革”岁月
第三章 心系中国的VLBI网
  寻找天体测量的世界前沿
  甚长基线干涉技术的发展历史
  为了中国的VLBI技术
  建设中国的VLBI网
  VLBI网应用于“探月工程”
第四章 天文地球动力学思想
  天文地球动力学思想的形成
  从“攀登计划”到
第五章 从台长到IAU副主席
  主持上海天文台
  走向
  叶叔华谈国际合作
第六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的建设
  SKA世界数据处理中心
  青少年科普与上海天文馆的建设
  培养中国第一位天文博士
第七章 一枝一叶总关情
  从政
  持家
结语
附录一 叶叔华年表
附录二 叶叔华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叶叔华,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叶叔华主持建立和发展了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并长期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她负责建立了我国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网,这个观测网无论是在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方面,还是在90年代末开始的“探月工程”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叶叔华是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是国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在她不懈的努力和推动下,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国际合作计划得以施行。
1997年,我国发现了第3241号小行星,国际天文组织将其命名为“叶叔华星”。
宁晓玉著的《经纬乾坤:叶叔华传》以时间为主线,讲述叶叔华院士从出生、求学、工作,到取得重要学术成就,获得一系列荣誉。文后附有叶叔华年表和主要著作目录。本书讲述了叶叔华对我国天文学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并提炼出她学术成长和学术成就的发展特点与特色。

精彩内容
 温暖开明的大家庭1927年6月21日,叶叔华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市一
个基督教牧师家庭之中,在叶家六个儿女中排名第三,按“伯仲叔季”排名,因此父亲给她取名叶叔华。
广东自明朝中期以来就作为中国与世界保持接触的窗口之一,因为与西方文化较早接触,民众的生活与思想比较开化,放足、剪辫、穿西服、戴洋帽的风潮最
先从广东兴起,文明结婚的新婚俗也是从广州等几个沿海开放城市最先开始。再次是女性地位提高,广州女性是最早争取政治权利的亚洲女性,而且普遍接受学校教育。最后,广州人所具有的冒险和创造精神,在近代形成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革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近代广州的很多新时尚都成了后代所共同遵守的惯例。从共时的角度来看,近代广州的时尚对全省甚至全国都起了一个示范作用。叶叔华就是在这样一个西方与东方交汇、近代与传统共存的城市环境中出生和成长,她的性格之中也有着地域
特征的烙印,这在她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叶家祖籍广东顺德,祖父曾在安南(现在越南和柬埔寨一带)一边经营木材生意,一边行医。父亲叶润生出生在柬埔寨,生性开朗。生母去世后,叶润生
回到家乡顺德,在大祖母的安排下当了木匠学徒。他不愿一生做木匠,于是离开了顺德的家庭,存身于广州的一家基督教孤儿院,他在那里生活、读书。叶润生从广州协和神学院毕业后,就在当地光孝礼拜堂担任牧师。叶叔华的母亲蔡瑞贤是丝厂工人,粗通文墨,性格温良贤惠,持家有方,与叶润生共同维持着子女众多、家境清贫的生活。叶叔华出生在父亲工作的教堂,一家人住在教堂顶部的一间阁楼里。在年幼的叶叔华眼里,教堂的阁楼高大宽敞,是她玩耍的好地方。小时候家里穷,叶叔华穿的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旧衣服。在叶叔华六七岁的时候,叶润生前往广州郊外的人和墟继续教会的工作,除了大哥和二姐留在广州读中学以外,全家随父亲搬到那里,孩子们在人和农村服务社里开始上小学。他们住在一个教会所属的带花园的小洋房里,周围种满了龙眼树和木瓜树。在人和墟,叶润生是少有的识文断字且具有新思想的读书人,他时不时搞搞小话剧宣传新思想,叶叔华还记得父亲扮成赤脚农民,在台上挑担的样子。
尽管子女众多,家境困难,叶润生尽可能维持着
安宁和睦、民主宽松的家庭气氛,也给自己的孩子,无论男女以平等的教育机会,由此家庭气氛熏陶出来的叶家儿女能吃苦、有韧性、落落大方,同时又知书达理。大儿子叶伯陶因为聪明勤奋而深受父亲的器重,一直在广州培英中学寄宿念书。二姐正在广州协和女中寄宿上学。1937年年底,受抗战影响,他们随学校逃到香港。回到父母身边,1939年,大哥高中毕业旋即考取浙江大学。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被迫西迁贵州,叶伯陶也追随着学校从云南到贵州,于1943年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