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达夫评传(精)/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丛书 978730508224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郁达夫评传(精)/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丛书 9787305082245

全新正版 可开票 支持7天无理由

27.44 6.0折 46 全新

仅1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曾华鹏//范伯群

出版社南京大学

ISBN9787305082245

出版时间2012-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6元

货号2223820

上书时间2024-01-20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丛书:郁达夫评传》是由曾华鹏、范伯群主编的,它的主旨就是要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认识现代社会以来中国文化在极其复杂的语境下是怎样孵化出一大批文人名流的窗口,从而回到历史的现场,更真切地从历史的脉络和缝隙中识别那个时代的文化真实,体悟那个时代里名人的心路历程。

目录
第一章 大风中的孤雁

第二章 岛国上的抒情时代

第三章 回到没有铁窗的囚牢

第四章 在革命的湍流中

第五章 西子湖畔的彷徨

第六章 迎着时代的暴风雨

结束语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新版后记

内容摘要
 为撰写《郁达夫评传》,曾华鹏、范伯群两人曾经到杭州场官衡凭吊当年郁达夫苦心经营的“风雨茅庐”,如今它的旁边已矗立起高大整齐的新建住宅群,真令人有沧海桑田的感慨。作者两人也曾一起访问郁达夫的家乡——富阳,我们登上鹳山,远眺江山胜景,也看到为纪念郁达夫及其大哥曼陀
而建的双烈亭;我们还漫步在新辟的宽阔而热闹的市街。作家故居的胡同已命名为达夫弄。家乡的人民对作家有着深切的怀念。在富阳我们还感到,富春江的确是像郁达夫所写的那样秀丽迷人;当然,郁达夫作品中留给我们的富阳城的古老衰败的印象,以及作家多次返里时的沉重疲惫的屐痕,是无法寻觅的了。现在,那里的一切是生机蓬勃,充满希望的。作者想,如果郁达夫能活到今天,亲自看到他所挚爱的祖国的沸腾的社会主义新生活,他的歌声就不会还是那样忧伤了,他一定会唱出一些欢乐的歌的。那么,我们的这本《郁达夫评传》,对于这位才气横溢的文学家的结局的叙写,也就会减少它的悲剧色彩,而赋予更多明丽的亮色。

精彩内容
 从遥远的年代开始,富春江就淙淙地歌唱着,日夜不息地流淌在浙江省
的中部。她的清澈潋滟的水流,滋润着两岸丰饶的土地,哺育过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人民。她具有异常优美的景色。早在一千五百年前,梁朝的吴均就对富春江的山光水色作了极为生动的描绘:“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在她秀丽的景色中,又点缀着许多名胜古迹,钓台和西台就是其中著名的两处。钓台相传为东汉时严子陵垂钓的地方,后世常以他辞帝归隐的故事作为歌咏那不贪富贵自甘淡泊的隐士的典故;西台则是南宋末年爱同志士谢翱因文天祥就义而击石歌哭悼惜忠良的所在。郁达夫在其《自述诗》里曾吟唱道:“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就是这富春江明媚秀丽的景色以及沿岸底蕴丰厚的人文环境,孕育着她的儿女中的英杰和俊才,同时也激发了历代无数诗人美好的情思。
1896年12月7日,即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十一月初三的夜半,郁达夫出生
在富春江畔的富阳城里。他原名文,小名荫生,达夫为其表字。父亲郁士贤,早年设塾授课兼行中医,后来也曾任富阳县衙门户房司事。母亲陆氏。达夫为郁家幼子,长兄郁华,字曼陀,比他大十二岁,二兄郁浩,字养吾,比他大五岁,姐姐郁凤,比他大两岁。他的家庭原为书香世家,太平天国以后才逐渐破落;达夫出生时仅剩有一间旧式_一开间的楼房和六亩薄田,家境贫困。因此郁达夫后来回忆儿时的生活时说:“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悲剧的出生》)郁达夫出生在“风雨如磐黯故同”的苦难的年代。他说:1896年,“是中国正和日本战败后的第三年;朝廷日日在那里下罪己诏,办官书局,修铁
路,讲时务,和各国缔订条约。东方的睡狮,受了这当头的一棒,似乎要醒转来了;可是在酣梦的中间,消化不良的内脏,早经发生了腐溃,任你是如
何的国手,也有点儿不容易下药的征兆,却久已流布在上下各地的施设之中。败战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同民,当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是神经质的”(《悲剧的出生》)。另一方面,他的童年又是十分孤独的。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正像房屋断了支柱一样,这个家庭的生活也
立刻倾斜了。于是,母亲艰难地挑起了沉重的生活担子,经常在外面忙碌奔波,老是不在家里,年幼的姐姐也给送到环山村叶家当童养媳,两个哥哥早就上离家很远的书塾去念书,不能和他一起玩。在这个“静得同在坟墓里一
样”的家里,陪伴着他的,时常只是老祖母那凄凉而单调的念经的声音。郁
达夫回忆说:“守了数十年寡的祖母,也已将人生看穿了,自我有记忆以来,总只看见她在动着那张没有牙齿的扁嘴念佛念经。”(《悲剧的出生》)畸形的时代,寂寞的生活,是形成童年时代的郁达夫比较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气质的重要原因。
由于生活的寂寞,郁达夫就怀着无限亲切的感情眷恋着大自然,而美丽的、神秘的大自然也给这个孤独的孩子带来温暖和安慰,并且使他对生活产生了深深的热爱和丰富的遐想。他后来回忆说:“在小学校念书的时候——也许是在进小学校之先——记得老爱走上离城市稍远的江边上去玩。因为在那里有的是清新的空气,浓绿的草场,和桑槐的并立排着既不知从何处始也
不知在何处终的树影,而从树丫枝里望出去的长空,似乎总是一碧无底的。
在这些青葱蓝碧的中间,记得还有许多喳喳唧唧和悠然长曳地沁的一声便踪影全无的飞鹰的绝叫声听得出来。置身入这些绿树浓阴的黄沙断岸中间,躺着,懒着,注目望望江上的帆船一一那时候这清净的钱塘江上是并没有轮船的——和隔江的烟树青山,我总有大半日白日之梦好做。对于大自然的迷恋,似乎是我从小的一种天性。”(《忏余独白》)当这个头上养了一圈罗汉发的清瘦的孩子沉浸在富春江上的山光水色中的时候,他幼小的心中就会升起一种新的惊异:“这世界真大呀!那宽广的水面!那澄碧的天空!那些上下的船只,究竟是从那里来,上那里去的呢?”“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大起来呢?我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到这象在天边似的远处去呢?到了天边,那么我的家呢?我的家里的人呢?同时感到了对远处的遥念与对乡井的离愁,眼角里便自然而然地涌出了热泪。”(《我的梦,我的青春!》)长日与秀丽的山水相对,培养了郁达夫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孕育了他的诗人的气质。
在郁达夫童年时代的生活中,有几个受苦人的孩子,他们的纯洁、善良、聪慧,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常照顾他的生活的使婢翠花,年纪很小就出来服侍人,她比郁达夫大约大十岁左右,勤劳能干,达夫的母亲整日在外奔劳,“家中的大小操作,全赖着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她一双手”;翠花是郁达夫寂寞生活中的伴侣,他说:“在我这孤独的童年里,日日和我在一处,有时候也讲些故事给我听,有时候也因我脾气的古怪而和我闹,可是结果终究是非常痛爱我的,却是那一位忠心的使婢翠花。”这个失去童年欢乐的女孩子对待达夫却是异常的关心和疼爱。达夫的守寡的母亲在外面受到亲戚或邻居的欺凌,没有办法,便只好在丈夫的像前痛哭一场。母亲哭了,达夫也陪着哭,这时,翠花也会泪流满面,把达夫抱人怀里,用柔和的话语来抚慰他。有一次达夫不慎跌进大水缸里,失去了知觉,翠花又焦急又怜惜。他回忆说:“……醒转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一睁开眼,我只看见两眼哭得红肿的翠花的脸伏在我的脸上。我叫了一声‘翠花!’她带着鼻音,轻轻的问我:“你看见我了么?你看得见我了么?要不要水喝?”《悲剧的出生
》对于翠花来说,她的童年没有幸福,没有欢乐,她自己并没有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但是她却处处关心、同情着郁达夫。这个受苦的女孩子身上所表现的纯洁和善良,不能不使郁达夫深深感动。除了翠花以外,郁达夫小时候还有一个朋友,那就是邻居名叫阿千的砍柴的少年。阿千的生活是十分穷困的,他“冬天穿的是同伞似的一堆破絮,夏天,大半身是光光地裸着的;因而皮肤黝黑,臂膀粗大,脸上也象是生落地之后,只洗了一次的样子”。这个穷苦的孩子却勤劳、懂事、乐观。平时,他背着钩刀和小扁担、绳索上山砍柴,碰到人家有丧事或娶亲,他也能去帮忙跑腿,他无忧无愁,整天边干活边唱戏,工作完了,也像大人那样上茶馆酒店。阿千虽然只比达夫大一岁,但他却是郁达夫小时候“所崇拜的英雄”。有时,郁达夫也跟随他到盘龙山上去砍柴,在阿千的指点下,他知道了多少新鲜的事物啊:晴天里一声飞呜过去的,是老鹰在觅食;树枝头吱吱碴喳,似在打架又像是在谈天的,大半是麻雀之类;远处的竹林丛里,既有抑扬,又带余韵,在那里歌唱的,是深山的画眉;而那长满绛黄色绒毛的薇蕨,炒起来吃味道还很好呢。郁达夫说:“这样问问,那样谈谈,阿千真象是一部小小的自然界的百科大辞典;而到盘龙山脚去的一段野路,便成了我最初学自然科学的模范小课本。”(《我的梦,我的青春!》)翠花和阿千,这两个年幼的受苦的劳动者,在郁达夫面前打开的,是多么美丽的心扉,他们的善良、智慧、勤劳、朴实的优美品质,像春天的细雨,滋润着郁达夫的心田,甚至直到三十年后,这两个童年时代的朋友,还引起郁达夫深深的怀念。P1-P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