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传/名校名师导读书系 978751660216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名人传/名校名师导读书系 9787516602164

正版保障 支持7天无理由

12.57 5.3折 23.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罗曼·罗兰|总主编:徐井才

出版社新华

ISBN9787516602164

出版时间2013-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3.8元

货号2573492

上书时间2023-08-01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

目录
名师1+1导读方案
  一、通过名著作品了解丰富的社会生活
  二、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
  四、体会其他艺术特色
贝多芬传
  童年
  命运叩门
  痛苦和爱情
  天空中的王国
  不可抑制的孤独
  欢乐
  悲剧的收场
米开朗基罗传
  引言
  伟大的斗争和不幸
  上篇搏斗
  最强悍的力量
  力的冲突
  绝望
  下篇舍弃
  爱
  信仰
  寂寞的灵魂
  尾声最后的审判
列夫·托尔斯泰传
  对伟人的回忆
  在喀山
  一段奇妙的军旅生活
  爱情插曲
  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
  对艺术和科学的批判以及继承
  《复活》——另一个世界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
  伟人生命的最后
名著知识要点
阅读达标测试
参考答案

内容摘要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著作。在这部《名人传》作品中,作者描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三位伟大艺术家对艺术的崇高追求,对生命中苦难的承受,以及他们留下的宝贵艺术财富。
本书是根据语文新课标制定的阅读学习方案,将名著阅读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达到快速提高语文成绩的目的。

精彩内容
 命运叩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它席卷了整个欧洲,同样大革命也占据了贝多芬的心。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中心。贝多芬于1789年5月14日注册入学;他听未来的下莱茵州检察官、著名的厄洛热·施奈德教授在该校上的德国文学课。当攻克巴士底狱的消息传到波恩时,施奈德在课堂上朗诵了一首激情昂然的诗,激起了同学们的热情。第二年,施奈德发表了一本革命诗集。在预订者的名单中,可以看到贝多芬和布勒宁家人的名字。
1792年11月,当战争蔓延到波恩的时候,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在那儿定居下来。在这期间,贝多芬一直受着爱国情绪的影响。1796年和1797年,他把弗里贝格的战斗诗篇谱成了两首音乐作品:一首《出征歌》和一首合唱曲《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人民》。即使他想歌颂大革命的敌人也是枉然,大革命已征服了世界,征服了贝多芬。自1798年起,虽然奥地利和法国的关系非常紧张,但贝多芬仍同法国人、使馆和刚到维也纳的贝尔纳多特将军过从甚密。与这些人的交往,他的共和派情感更加坚定,而且人们可以看到在他以后的岁月中,这种情感得到了更有力的发展。
这一时期,施坦豪泽替贝多芬画的一张肖像相当精确地反映出他当时的形象。与贝多芬以后的画像相比较,恰如盖兰画的波拿巴之于后来的那些拿破仑肖像。拿破仑在那张画上,面部表情严峻,激情似火,野心勃勃。画中的贝多芬比实际年龄显得小,瘦瘦的,笔挺的上衣的高领使脖颈显得有些僵直,目光不屑和紧张。他深知自己的价值,非常相信自己的力量。
1796年,他在笔记里这样写道:“拿出勇气来,尽管身体虚弱,但我的才华必将获胜!……二十五岁,现在已经到了!我二十五岁了……人必须在这一年显示出他的完整的人来。”伯恩哈德夫人和格林克说他很目空一切,举止粗俗,态度阴郁,说话时带有很重的外地口音。只有他的几个密友了解他藏匿在这种傲然的笨拙下的善良心地。他将自己获得的成功写信告诉韦格勒时,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念头便是:“比如,我看见一个朋友手头拮据:如果我的经济能力使我无法立即接济他的话,我就只要坐到书桌前,不大一会儿,我就使他摆脱了困境……你看这有多美。”随后,他又写道:“我的艺术应该为穷人们的利益作出贡献。”此时,病痛已在叩门,且一旦上身便不再离去。
在1796年到1800年间,耳聋症开始肆虐,耳朵昼夜不停地嗡嗡直响,他的内脏也使他痛苦不堪。他的听力越来越衰退。有好几年工夫,他都没把这事告诉任何人,连他最亲爱的朋友都没告诉。他总躲着别人,免得自己的残疾被人发现,他独自深藏着这个可怕的秘密。但是,1801年时,他无法再隐瞒了。在绝望之中,他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朋友中的两位——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我亲爱的、我善良的挚友阿曼达……我多么希望你能常常待在我的身旁啊!你的贝多芬真的太不幸了。你知道,我自身的最高贵的部分,我的听力,大大地衰退了。我们常在一起的时候,我就已经感觉到有点儿病兆了,但我一直瞒着;但这之后,就越来越糟糕……我能治好吗?我当然是抱着这一幻想的,但希望渺茫,这样的一些疾病是最无法医治的。我不得不悲惨地生活着,躲开我所热爱和珍惜的一切,在这如此悲惨而又自私的世界里!……我得隐藏在凄惨的听天由命之中!当然,我确实是想过要战胜所有这些灾祸,但这又如何可能呢?……”在写给韦格勒的信中,他这样写道:“……我过着凄惨的生活。两年来,我避开所有的交往,因为我无法与人交谈:我是个聋子。如果我从事的是另一种职业,那还有几分可能,但以我目前的职业来说,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况。我的仇敌不少,他们对此会说些什么!……在剧院里,我必须坐得特别靠近乐队才行,否则我就听不见演员们说话。如果我坐得稍微远一
点儿的话,我连乐器和歌声的高音都无法听见……当别人轻声说话时,我几乎昕不见,但要是别人大声喊叫时,我又难以忍受……我常常诅咒自己的一生……普吕塔克教导我忍受一切。如果可能,我却想同命运挑战,但是,在我一生中的有一些时刻,我是上帝最
可怜的造物……听天由命!多么悲惨的隐忍啊!然而,这却是我所剩下的唯一的路!”这种悲苦的情绪流露在当时的几部作品里,如作品第十三号的《悲怆奏鸣曲》(1799年),尤其作品
第十号的钢琴曲《第三奏鸣曲》中的广板(1798年)。奇怪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带有这种愁苦,还有许多作品,诸如欢快的《七重奏》(1800年)、清澈的《第一交响乐》(1800年)等,都反映着一种年轻人的无忧无虑。毫无疑问,心灵需要时间来适应痛苦,它多么需要欢乐,所以没有快乐的时候,只能自己来制造。当“现在”太残酷的时候,它就在“过去”生活。过去的幸福时光不会一下子消失,它们的光芒在不复存在之后仍将长久地照耀着。在维也纳羁旅的贝多芬,常隐忍于对故乡的回忆之中,他当时的思想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七重奏》中带变奏曲中的“行板”,其主题就是一支莱茵地区的歌曲。《第一
交响曲》也是一个赞美莱茵河的作品,是青少年笑迎梦幻的诗歌。它是快乐的、慵懒的,人们在其中可以体味出取悦于人的那种欲念和希望。但是,在某些段落中,在引子里,在某几种低音乐器的明暗对比里,在荒诞的谐谑曲里,人们多么激动地发现那青春的面庞上显露的未来天才的目光。那是米开朗基罗在《圣家庭》中所画的圣婴的眼睛,从中已经认为可以看出未来的悲剧。除了肉体的痛苦,又增添了另一种苦痛。韦格勒说他从未见过不带强烈感情的贝多芬。这些激情似乎一直是纯洁无邪的。激情和欢娱之间毫无相干。现在人们将两者混为一谈,那证明大多数人愚昧无知,不懂得激情以及激情之难求。贝多芬内心多少有些清教徒的色彩,粗俗的谈论和思想令他厌恶。在爱情的神圣方面,他有着一丝不苟的看法。据说,他不能原谅莫扎特,因为后者糟蹋自己的才华去写《堂
·璜》。他的挚友辛德勒肯定地说:“他带着一种童贞走过了一生,从未有过任何脆弱需要责备自己的。
”这样的一个人生来就要受到爱情的欺骗,是爱情的受害者。他就是这样,他不断地痴情地去恋爱,他不断地梦想着幸福,但幸福一旦破灭,随即便是痛苦的煎熬。必须在那种爱情和高傲的反抗的交替之中去寻找贝多芬最丰富的灵感的源泉。
1801年,他钟情的对象好像是朱丽埃塔·居奇亚迪,他那支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的佳作(第二十七号之二,1802年)题献给了她。他在给韦格勒的信中写道:“现在我生活有意思多了,和别人来往也多了……这种变化是一位亲爱的姑娘的魅力促成的,她爱我,我也爱她,这是我两年来所拥有的初次幸福时光。”他为此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首先,这段爱情使他更深地感觉到自己残疾的可悲,以及使他不可能娶这个他所爱的女子的境况之艰难。其次,朱丽埃塔风骚、稚气、自私,她使贝多芬很痛苦;而且,1803年11月,她嫁给了加伦贝格伯爵。这类激情摧残着心灵,而像贝多芬那样,心灵已经被病魔弄得脆弱了的时候,这类激情有可能把心灵给毁灭了。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似乎要一蹶不振的时刻。他经历了一场绝望的危机,我们从他的一封信中了解了这一点,那是他当时写给他的两个弟弟卡尔和约翰的遗嘱,上面注明“待我死后方可拆阅并执行”。这是反抗的呼声也是撕心裂肺的痛苦的呐喊。听见这种呐喊不能不让人悲从中来。他几乎要去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是他那不屈不挠的道德情操阻止了他。他痊愈的最后希望破灭了。
“甚至曾一直支撑着我的那崇高的勇气也消失了。啊,主啊,给我一天真正的欢乐吧!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欢乐那深邃的声音了!什么时候,啊!我的上帝,什么时候我再能见到它啊?……永远也见不到?——不,这太残忍了!”这是垂死的哀鸣,但贝多芬又活了二十五年,他那坚强的性格不可能屈服于挫折。“我的体力比以往
更加随着智力的发展而增强……我的青春——是的,我感觉到它了一一才刚刚开始。我每天都在接近我能够隐约看到但又无法确定的目标……啊!如果我能摆脱这病魔,我将拥抱世界!……没有任何休息!除了睡眠,我不知道什么叫休息,可我很不幸,不得不比以前更多地花时间睡觉。只要我能从我的病魔中解脱一半,那就睡吧!……不,我将忍受不了病痛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啊!
千百次地享受人生是多么的美好啊!”这爱情、这痛楚、这意志、这颓丧和高傲的情绪、这内心的悲剧,都反映在1802年他所写的伟大作品
之中:附有《葬礼进行曲》的《奏鸣曲》(作品第二十六号);称做《月光曲》的《幻想奏鸣曲》(作品
第二十七号);《第二奏鸣曲》(作品第三十一号),包括仿佛一场雄伟和哀婉的独自的戏剧化的吟诵;题献给亚历山大大帝的提琴奏鸣曲(作品第三十号);《克莱采奏鸣曲》(作品第四十七号);根据格莱尔的词谱的六支英勇悲壮的宗教曲(作品第四十八号)。1803年的《第二交响曲》则更多地反映了他年少时的爱情,可以感觉得到,他的意志占了上风,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把他那阴郁的思想一扫而空,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无法医治的。他渴望治愈,渴求爱情,心中充满着希望。P11-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