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素道德哲学/哲人咖啡厅 9787801951328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罗素道德哲学/哲人咖啡厅 9787801951328

正版保障 支持7天无理由

14.44 4.5折 32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罗素 著 李国山 等译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801951328

出版时间2004-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2元

货号3538979

上书时间2023-08-01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散文家。在哲学思想上,他代表的英国实证主义是对盛行美国三十多年实用主义哲学的“修正”。在他看来,哲学就是对人生疑惑的解答,使生活不踌躇、不麻痹。

  罗素一生多产而长寿,以巨大的热情关注人类命运和社会问题。他思想庞杂又著作等身,出版了七十一本书及小册子。他对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创立了逻辑原子主义,成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先声;以他命名的“罗素悖论,”对二十世纪数学基础发生过重大影响,导致了第三次数学革命。他还是早推行数理逻辑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反映在政治上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一二次世界大战中,他都因反战,为和平而呐喊被囚禁和关押。他青年时追求过自由主义,后倾向社会主义;他赞成社会进步,对社会弊病提出尖锐、独到的批评,同时又对该文明的发展感到隐忧。(《社会改造原理》)

  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很看重个人的利益、自由和幸福,强调身心的和谐与快乐,(《自由之路》)他认为“任何一种对他人不造成危害的快乐都应得到珍视”,因而没有必要过分压制性欲。(《幸福之路》)出于对个人幸福和身心健康的关怀,他甚至赞成试婚或简便的结合与离婚,对私通、同性恋,也持宽容的态度。(《婚姻与道德》)

  罗素告诫人们,“幸福这东西不像成熟的果子那样,仅仅靠机遇便会掉进你的嘴里,”他说:“幸福必需是一种追求……”,罗素也深刻的指出:“人生不幸福的两大原因:社会制度与个人的不健康心理,”一方面要人们通过社会改造增进人类的幸福,(《社会改造原理》)另一方面又要人们认清不健康心理的危害,以及它是如何产生、形成的,从而培养健康的心灵,安度幸福的一生。

目录
一、西方的智慧
  1.哲学家的工作
  2.哲学说了什么
  3.我们该如何思考
二、我的信仰
  1.自然与人
  2.美好的人生
  3.道德的准则
  4.个人的与社会的拯救
  5.科学与幸福
三、社会改造原理
  1.生长的原理
  ①冲动与愿望
  ②足够的自由
  2.财富的崇拜
  ①爱钱
  ②工业制度与社会进步
  ③社会如何改造
  3.教育的力量
  ①公平、自由、尊敬
  ②灌输的科目与思想
  ③服从与纪律
  ④独立思考
  4.我们所能够做的
  ①最近的将来
  ②一个人的生长
  ③生活的统一
四、自由之路
  1.工作与报酬
  2.理想的世界
  ①生活本不该这样
  ②什么样的制度最好
  3.政治欲望
  ①基本欲望
  ②无穷的欲望
  ③其他的动机
  4.思想自由
  ①什么是思想自由
  ②三大障碍
  5.社会中的自由
  ①自由的定义
  ②社会的定义
  ③社会对个人的干预
  6.个性与公民性
  7.政治的理想
五、论权力
  1.权力冲动
  2.领袖与追随者
  3.经济的权力.
六、幸福之路
  1.你为什么不幸福
  2.拜伦式的情绪
  ①悲观厌世
  ②看穿爱情的人
  3.生存竞争的压力
  4.厌烦与兴奋
  5.过度疲劳
  6.妒忌
  7.犯罪感
  ①良心的刺激
  ②不明智的教育
  8.恐惧舆论
  9.你可以获得幸福
  10.幸福的人
七、道德与婚姻
  1.性道德的必要
  2.人生中爱的位置

内容摘要
 我的一生始终为以下三种激情所支配:对真理的不可遏止的探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对爱情的不可遏止的追求。由罗素著的《罗素道德哲学/哲人咖啡厅》内容有:哲人咖啡厅。西方的智慧,自由之路,权力论,走向幸福。

主编推荐

我的一生始终为以下三种激情所支配:对真理的不可遏止的探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对爱情的不可遏止的追求。哲学是人生观的学问,哲学是心灵的完善,哲学是生命的诗。这是一次走近大师的心灵之旅,或许会改变你的一生。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
 我们所说的“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这是就科学这个名词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的。至于这两种因素在哲学家的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则各个哲学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哲学这个名词曾经被人以各种方式用过,有的比较广泛,有的则比较狭隘。我是在一种很广泛的意义上使用这个名词的,现在就把这一点解释一下。
哲学,就我对这个名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问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思辨的心灵所最
感到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它们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服了。世界是分为心和物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心是什么?物又是什么?心是从属于物的吗?还是它具有独立的能力呢?宇宙有没有任何的统一性或者目的呢?它是不是朝着某一个目标演进的呢?究竟有没有自然律呢?还是我们信仰自然律仅仅是出于我们爱好秩序的天性呢?人是不是天文学家所看到的那种样子,是由不纯粹的碳和水化合成的一块微小的东西,无能地在一个渺小而又不重要的行星上爬行着呢?还是哈姆雷特所看到的那种样子呢?也许他同时是两者吗?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是卑贱的呢?还是一切的生活方式全属虚幻无谓呢?假如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它所包含的内容又是什么?我们又如何能够实现它呢?善,为了能够值得受人尊重,就必需是永恒的吗?或者说,哪怕宇宙是坚定不移地趋向于死亡,它也还是值得加以追求的吗?究竟有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还是看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仅仅是极精炼的愚蠢呢?对于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学都曾宣称能够做出极其确切的答案,但正是他们的这种确切性,才使近代人满腹狐疑免去观察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不是对于它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使命了。
……然而,也还有一种比较个人的答案。科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事物,但我们所能够知道的是很少的:而我们如果竟忘记了我们所不能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么我们就会对许多极重要的事物变成麻木不仁了。另一方面,神学带来了一种武断的信念,说我们对于事实上我们是无知的事物具有知识,这样一来就对于宇宙产生了一种狂妄的傲慢。在鲜明的希望与恐惧之前而不能确定,是会使人痛苦的;可是如
果在没有令人慰藉的神话故事的支持下,我们仍希望活下去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需忍受这种不确定。无论是想把哲学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忘却,还是自称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确凿无疑的答案,都是无益的事。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
P4-6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