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菲定律(经典收藏版) 978755460949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墨菲定律(经典收藏版) 9787554609491

正版保障 支持7天无理由

11.58 3.5折 32.8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文成

出版社古吴轩

ISBN9787554609491

出版时间2017-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2.8元

货号3917959

上书时间2023-08-01

倒爷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文成,浙江人,现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硕士,汉语言文学学士。擅长心理、经济类图书的著述及翻译工作。

目录
  米尔格伦实验:所谓“良知”,底线有多坚固
  破解囚徒困境:引入反复博弈,化被动为主动
  智猪博弈:多劳多得,少劳也不少得
  斗鸡博弈:最坏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枪手博弈:决胜负不一定要靠实力
第九章  互惠法则:如何让他人对自己言听计从
  互惠法则:说服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承诺一致性原理: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
  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走进对方内心
  门面效应: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对手下套
  禁果效应:越“禁”越“诱惑”
  超限效应:越说服,越反感
第十章  凡勃伦效应:避开投资、消费中的种种陷阱
  凡勃伦效应:揭穿价格的定位陷阱
  吉芬之谜:透过价格迷雾看清供需本质
  消费者剩余:买得值不值,自己说了算
  稀缺效应:“稀缺”是刻意营造的心理压迫
  折扣效应:被理性驱使的感性消费
  博傻理论:蠢不可怕,别做最蠢的那个就行
第十一章  路径依赖法则:到底是做事重要,还是做人重要
  路径依赖法则:“第一份工作”是成功的一半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立刻开始做
  布利斯定理:计划越充分失败概率越小
  权威效应:权威引出的决策的惰性
  古德曼定律:没有恰当的沉默,就没有良好的沟通
  工作成瘾综合征:“工作狂”是一种心理疾病
第十二章  彼得原理:把恰当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彼得原理:给每个人找到合适的位置
  德西效应:挖掘真正的“内部动机”
  不值得定律:“必须做”不如“值得做”
  雷尼尔效应:用“心”留人,胜过用“薪”留人
  罗森塔尔效应:寄予什么样的期望,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
  破窗效应: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
第十三章  史华兹论断:合适的选择,就是好的选择
  史华兹论断:“幸福”与“不幸”
  贝勃定律:幸福本质上是种“敏感度”
  狄德罗效应:幸福来自给生活做减法
  鳄鱼法则:关键时刻的取舍之道

内容摘要
********

精彩内容
 镜中我效应:“镜中我”与“真的我”“镜中我效应”,是1902年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
度所决定的。”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库利做了一
个形象的比喻:“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所以,这个理论又被称作“镜中我效应”。
顾名思义,“镜中我效应”的内涵是,就像我们只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长相,“我”对自我的认知也都是来源于别人对我的看法。因此,与一般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提倡的“不要在意他人看法’’的观点相反,“镜中我效应”指出,每个人的“自我观”,都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首先,我们会想象他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其次,我们会想象他人在这个认识之上是如何“评价”自己的。最后,我们会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产生某种感情,这种感情将主导我们对自己的认知。
举个例子,“我”向慈善机构捐了五十元钱,然后,通过别人的种种评价和反应,去想象他们对“我”的认识——一个正在参与慈善活动的人。接着,通过他人的口头评论或者其他反馈渠道,“我”认为,他人对“我”的评价是“热心、善良的人”。
然后,“我”对这种认识和评价感到十分喜悦,并因此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相信自己确实是个热心、
善良的人。之后,“我”也会继续以这种标准来要求
自己——这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观的形成过程。
相反,在同样的例子中,“我”向慈善机构捐了五十元钱,然后,“我”发现别人对“我”的评价是“一个假装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伪善之人”。这个评价会让“我”审视内心,相信自己参与慈善并不是因为伪善。于是,“我”会产生愤怒和排斥的情绪,同时,在这种情绪中也进一步认清自己——“我”绝不是一个伪善的人。
小说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节:一个无恶不作的人,仿佛心里住着魔鬼,骨子里流着邪恶的血液。某一
天,他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在机缘巧合下做了某件好事,于是,所有人都赞扬他,认为他是圣人。
慢慢地,他也真的相信自己是个好人,然后,他开始用“好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也逐渐发掘出了自己人性中的善良。在小说最后,他往往会为了保护那些认为他是“圣人”的人,和过去邪恶的伙伴反目成仇,并用生命赎清了自己过往的罪孽,完完全全成了圣人。
这就是一个“镜中我”塑造“真的我”的过程,故事虽然俗套,可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学依据却非常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