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情教育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同情教育论

7.8 1.6折 48 九品

仅1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左群英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0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003357409202143235

上书时间2024-09-25

转转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左群英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10
  • 版次 1
  • ISBN 9787010112732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31页
  • 字数 464千字
【内容简介】
《同情教育论》主体内容包括“绪论”、“直观现象”、“追问本质”、“教育何为”和 “结语”五部分。 左群英的《同情教育论》绪论部分主要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基本问题展开,即首先对本书的核心概念“同情”进行解析,然后对这一研究主题的重要意义进行论证,最后对本书采用的教育现象学研究范式和具体方法进行说明。“直观现象”、“追问本质”和“教育何为”分编逐一呈现,第一编从儿童真实经历的同情故事出发,以现象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儿童生活中的同情现象和儿童对同情的复杂体验进行描述和分析,第二编通过以文化传统为参照审视生活现象,对儿童同情发展的个体差异及儿童失落同情的深层原因进行追问,对“什么样的同情才是真正具有道德意义的”这一重要问题进行探讨,第三编以前两编为基础,立足现象学分析和理论审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一框架提出“教育何为”。结语部分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力图再次强调全书的宗旨:让儿童学会同情,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目录】
绪  论第一章 同情的概念解析第二章 同情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同情研究的理论意义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小结  第二节 浮华背后的困惑:同情的当代症候    一、冷漠——必需正视的社会问题    二、同情——想说爱你不容易第三章 同情的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方法论  第二节 基本操作    一、“面向事实”,搜集资料    二、解释现象,提炼主题    三、反思教育,写作文本  第一编  直观现象第四章 儿童同情的失落:未来社会的现实危机  第一节 同情:儿童生活中一个普遍而又被忽视的现象   第二节 儿童同情面面观     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二、“残缺”的同情  第三节 儿童同情的失落:一种“正在进行时”第五章 普遍旁观:儿童同情失落的社会陷阱  第一节 普遍旁观:一种令人忧虑的社会现象  第二节 普遍旁观的原因透视    一、消费主义时代中的道德冷漠    二、“苦难饱和”后的“同情疲劳”    三、“道德恐慌”与信任危机  第三节 普遍旁观的道德审视第六章 竞争主义的幽灵:学校教育的“落井下石”  第一节 “应试教育”中的考试竞争  第二节 竞争主义下的“弱势群体”  第三节 竞争主义:儿童同情发展的“隐形杀手”  第二编  追问本质第七章 同情的群体起源和进化   第一节 同情的生物性起源    一、社会本能:同情的起源    二、社会本能的自然选择进化历程  第二节 同情的道德进化    一、同情范围的扩大     二、道德价值的提升      第三节 歧路丛生的同情进化之路    一、复杂的人性    二、“沉沦”的“常人”第八章 儿童同情的个体发展  第一节 同情的结构性要素    一、同情情感    二、同情认识    三、同情意志    四、同情行为  第二节 儿童同情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生理因素    二、文化因素    三、个体实践因素第九章 同情的“感情色彩”和基本德性  第一节 同情的“感情色彩”  第二节 同情的基本德性    一、仁爱    二、节 制    三、勇敢    四、公正  第三编  教育何为第十章 家庭教育:儿童同情成长的摇篮  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三大特性    一、在教育阶段上,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     二、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上,家庭教育具有天然的情感性    三、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家庭教育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教育”  第二节 家庭教育的现实拷问    一、家庭教育实践的“去道德化”     二、家庭德育研究的边缘化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儿童同情发展的关键  第一节 教育即耕种:教育在儿童同情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一、儿童的同情发展离不开教育    二、教育只是儿童同情发展的支持性条件  第二节 教育即关心:同情教育的内涵规定    一、同情是以关心为核心的一种关系    二、“仁者爱人”和“以德报德”  第三节 教育即生活:同情培养的实施途径     一、“让教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活的就是实践的     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生活的就是自然的 第十二章 社会教育:儿童同情发展的条件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教育     一、“社会教育”用语溯源     二、“社会教育”概念界定  第二节 社会教育何以必要    一、社会具有教育性    二、教育具有社会性  第三节 社会教育如何实现    一、“新民德”:培养具有同情道德的“新民”    二、重塑文化:建设具有“人情味”的社会    三、改革教育: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生态体系  结语主要参考文献附录儿童同情体验故事文本写作指导语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