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广胜寺壁画
¥
80
全新
仅1件
作者广胜寺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72598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精装
开本4开
纸张纯质纸
上书时间2024-09-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广胜寺壁画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
《炽盛光佛佛会图》和《药师佛佛会图》原为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前殿壁画,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两铺壁画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于1926年至1929年陆续购得。192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购得《炽盛光佛佛会图》的主体部分,1929年前后,又购得《炽盛光佛佛会图》的两块残块。
《药师佛佛会图》则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于1927年购得。弗纳德(Helen Fernald)曾于1926年和1929年分别发表两篇关于《炽盛光佛佛会图》文章,于1928年发表关于《药师佛佛会图》的文章,是关于两铺壁画最早的研究文章。根据当时古董商提供的信息,弗纳德一直认为两铺壁画来自河南省清化县月山寺中,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1934年史克门(Laurence Sickman)访问山西,认为两铺壁画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壁画相似,可能同出广胜寺。两铺壁画高约5.3米,宽约8.8米,因为壁画两侧都有部分遗失,因此推断原壁画宽度要达到9米以上,和广胜寺下寺前殿东、西山墙高度和宽度基本契合。《药师佛佛会图》位于前殿东壁,《炽盛光佛佛会图》位于西壁。广胜寺下寺大雄宝殿内存有元代《炽盛光佛佛会图》和《药师佛佛会图》,那么为何要在下寺两个殿宇绘制同样题材两铺壁画,前殿壁画又绘制于何时?根据下寺前殿前檐下明成化十二年(1476)《重修前佛殿落成记》记载,下寺前殿为明代重建,两铺壁画风格和大雄宝殿元代壁画风格也略有差别,体现明代风格,因此壁画应绘制于前殿完工的明成化八年(1472)之后的一段时间内。
《炽盛光佛佛会图》与现藏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元代《炽盛光佛佛会图》构图和神祇有相似之处,都为佛三尊样式,主尊炽盛光佛结跏趺坐于仰莲须弥座上,左手持金轮,金轮为炽盛光佛重要标志。两侧胁侍菩萨为半跏趺坐,其中右胁侍菩萨头顶宝冠中有化佛形象,手持经典上有“佛说消灾经”的字样,此经全称为《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是关于炽盛光信仰的重要经典,也成为断定主尊为炽盛光佛的重要依据。
左胁侍菩萨没有手持物,头顶宝冠装饰已残损。关于两胁侍菩萨身份引起学者争议,此铺壁画中两胁侍菩萨明显不像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炽盛光佛佛会图》中两胁侍菩萨有日轮和月轮的标志。关于这铺壁画胁侍菩萨身份主要有三种观点:一、弗纳德将其主尊定为释迦牟尼,右胁侍为观音菩萨,左胁侍为弥勒菩萨,形成释迦、观音、弥勒组合。弗纳德对主尊身份判断明显有误,因此对胁侍菩萨判断也并不准确。二、利珀认为右胁侍为普贤菩萨,右胁侍为文殊菩萨,这种观点并没有依据。三、孟嗣徽认为右胁侍为观音菩萨,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其判断依据为右胁侍宝冠上的化佛是观音造像特征之一,且她认为文殊菩萨和炽盛光佛关系密切,这种说法目前来看是较为可靠的一种说法。
除了炽盛光佛和胁侍菩萨外,此铺壁画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炽盛光佛佛会图》一样也出现了星曜神,此铺壁画现存星曜神有残缺,现存有日神、月神、水星、金星、木星、罗睺和计都七位星神,形象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炽盛光佛佛会图》十分接近,其中月神位置有误,从与日神相对称的原则来看,位置应再靠外侧和下方。日神为头戴冠冕的帝王形象,冠上有日轮。月神为头戴华冠的皇后形象,上有月轮,其身后侍女手捧玉兔,这也是月神的身份象征。水星头饰猴冠,手持纸笔。金星头饰鸡冠,怀抱布遮琵琶。木星为卿相,手捧一盘桃果,位于日神左侧。日神身后有两位毛发竖立、绿脸、手持刀剑的鬼怪形象,应为罗睺和计都。没出现的星曜神有土星和火星,此铺壁画中究竟绘制的为九曜还是十一曜,是否出现紫炁和月孛无法准确断定。但从明代普遍盛行十一曜像以及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炽盛光佛佛会图》绘制的为十一曜来看,此铺壁画绘制为十一曜的可能性较大。
《药师佛佛会图》主尊也为传统一佛二菩萨样式,中尊佛像身穿红色袈裟,结跏趺坐于须弥座,左手下垂抚左膝,右手上扬,手掌向外翻。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元代《药师佛佛会图》的佛像手势相似,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左手下垂抚左膝,右手施无畏印。这两铺壁画主尊手势都不具有典型性特征,单尊药师佛形象典型特征为手持药钵的形象,因此将此铺壁画命名为《药师佛佛会图》主要在于其胁侍菩萨和周围神祇。
佛像旁边的左、右二胁侍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其头顶宝冠中有日轮和月轮,为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为药师佛两大胁侍菩萨,《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载:“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二名月光,于彼无量无数诸菩萨众最为上首,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之藏。”可以看出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地位已经为药师琉璃净土中诸菩萨之首。药师佛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成为东方药师信仰的重要组合,亦被称为东方三圣。除此之外,佛右侧有六位手持各种武器的武士,应为药师佛十二神将中的六位,主尊左侧也有两位相似神将,画面已经残缺,原图中左侧应该也有六位,与右侧共同组成药师十二神将。现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原为古董商卢芹斋收藏的三块壁画残块上绘有四位手持兵器的武士形象,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药师佛佛会图》风格相近,图像上能够重合,很有可能为此铺壁画左侧中缺失的十二神将的一部分。十二神将与药师佛发誓成佛后的十二大愿有关,十二神将在昼夜十二时辰以及十二个月中轮流守护信奉药师佛的众生。此铺壁画并没有出现药师信仰中常见的八大菩萨,但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和十二神将可以断定主尊为药师佛无疑。药师信仰开始盛行于唐代,东方药师信仰也多和西方净土信仰联系在一起,早期壁画中多将药师经变和净土经变绘制在一起,如《历代名画记》卷三中载画家程逊在洛阳昭成寺内香炉两侧绘有药师经变和净土经变。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这两铺壁画中佛像和菩萨像与广胜寺后殿的元代壁画相比,一改曹衣描为主的用线特征,更多加入铁线描,线条表现更为拘谨、工整。人物造型与元代人物形象的圆润饱满相比,整体变得相对扁平和瘦削。人物服饰的衣纹较元代更为复杂,装饰性增强。从用色来看,虽然和元代两铺壁画一样以红、绿、黄色为主,蓝色使用较元代明显增加。两铺壁画总体风格呈现类型化和程式化的倾向。
药师佛和炽盛光佛本不是两组固定的组合模式,元明时期却多将其绘制在一起,如明代觉苑寺、资寿寺都将《药师佛佛会图》和《炽盛光佛佛会图》绘制在同一殿宇中,且药师佛与炽盛光佛部分胁侍产生了重合,而且他们神格上十分接近。晚期壁画多将其绘制在一起是因为两者都可以除灾去难,炽盛光信仰可以免于天灾,药师信仰可以免于世间疾苦,使信众一同免于天灾人祸,形成完整的信仰体系。
——刘骎2021年2月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广胜寺壁画》内含《炽盛光佛佛会图》、《药师佛佛会图》两幅,原为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前殿壁画,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本次出版获得博物馆官方授权。壁画采用牛皮卡纸盒装的装帧形式,内页采用170g进口特种纸印刷,附赠详细的学术解析文章图册,便于赏析与研究。两幅壁画原高约 5.3 米,宽约 8.8 米,本次缩印出版,《炽盛光佛佛会图》图像高0.88米,宽1.53米;《药师佛佛会图》图像高0.93米,宽1.55米。分别描绘炽盛光佛和药师佛,用笔多为铁线描技法,线条表现工整,人物造型较元代相对扁平和瘦削,人物服饰的衣纹复杂,装饰性较强。
广胜寺壁画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炽盛光佛佛会图》原属于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后殿壁画,20世纪20年代,寺僧们由于经济困难,将壁画出售给古董商,此后壁画历经辗转,漂洋过海,于1932年被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购得。1934年,时任博物馆东方部主任史克门(Laurence Sickman)对广胜寺进行访问,寺僧提及这段壁画出售的往事,之后,怀履光(Willam Charles White)主教于1938年派两位中国学生去广胜寺进行考察,他们向寺僧出示壁画照片,此铺壁画出自广胜寺才得到证实。壁画长度为14.83米,与广胜寺后殿东、西两壁长度基本吻合,此铺壁画原为后殿西壁壁画。东壁壁画为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药师佛佛会图》。
此铺壁画风格上明显与元代兴化寺以及永乐宫壁画有相似之处,因此被认为初绘于元代,是晋南地区壁画风格的体现。壁画没有留下题记,无法对其绘制时间进行准确断定,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壁画绘制于1309年以后。1303年,晋南地区发生了八级大地震,洪洞县位于震中心,晋南地区壁画大多受到影响,因此现在论及元代晋南地区壁画断代问题,多认为1303年之前的壁画几乎不可能保存下来。根据下寺大雄宝殿屋脊椽枋上墨书题记记载殿宇重建于1309年,因此壁画应绘制于1309年以后。
1939年,史克门曾将此壁画命名为“药师净土”,主尊为药师佛,其判断的依据为两大胁侍菩萨为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两菩萨为药师佛胁侍菩萨。1965年利珀先生(Aschwin Lippe)纠正这一看法,将其命名为《炽盛光佛佛会图》,他认为整铺壁画出现大量星神,诸星神与炽盛光佛有着密切关系,这种说法被大多数学者所采纳。画面布局为一佛二菩萨的配置,也被称为“佛三尊”样式,中央为炽盛光佛,结跏趺坐于仰莲须弥座上,左手持金轮是炽盛光佛重要的标识,右手作说法印。左侧为日光菩萨,菩萨头饰璎珞,中有红色圆环,环中有赤乌,是太阳的象征。右侧为月光菩萨,头饰璎珞,中有白色圆环,为月轮的象征。
两位菩萨均结半跏趺坐。在一佛和二菩萨之间,前后左右安排有八位胁侍菩萨,前排四位手持供品,后排四位手持幡。佛和菩萨面部丰满,额头宽大。佛像和菩萨像主要以曹衣描和柳叶描为主,线条均匀流畅,使其更具沉稳和庄严之感。两位胁侍菩萨外侧则为当时流行的十一曜星神,左侧为日神、罗睺、计都、紫炁、月孛五位神祇,也可以称为日神与四余,右侧为月神、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即月神与五星。十一曜由九曜发展而来,在九曜的基础上增加了紫炁和月孛。十一曜形象本身多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组合的形成则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存最早的十一曜图像是日本奈良县藏北宋开宝五年(972)《炽盛光佛顶大威德销灾吉祥陀罗尼经》,从画史记载来看,十一曜绘制始于五代,孙知微曾绘十一曜像,此后宋代崔白、武洞清等人也多绘制有十一曜像,说明十一曜图像组合很可能始于五代,从北宋开始流行开来。此铺壁画中的十一曜形象与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中的十一曜形象十分接近,日神为头戴通天冠,身穿长袍的帝王形象,冠饰有日轮;月神为凤冠霞帔的皇后形象,冠饰有月轮。两者位于最前方,身旁各有一侍女,地位要高于其他星曜神。五星神中金星怀抱一被布包裹的琵琶,为女神形象,头饰鸡冠。木星手捧盛有桃果的果盘,头饰猪冠,为卿相形象。水星为手持纸笔,头饰猴冠的女神形象。土星为手持印盒,头饰牛冠的老者形象。火星像有毁损,大体可以看出是一位手持绿色宝剑,毛发竖立,头戴马冠的武士。罗睺和计都为脖上有蛇缠绕,手持刀剑,毛发耸立,绿脸的鬼怪形象。紫炁则为手持笏板的文官形象。月孛为披发仗剑形象。
此后十一曜形象与标志物多与此铺壁画以及永乐宫的接近,不过在明代十一曜图像中五星的冠饰和手持物有被省略的情况,更为简化。整铺壁画人物形象圆润饱满,面阔方圆,线条简洁、明快、流畅,用色上以红、绿、黄色为主,兼以少量蓝色,尤其在主要人物上多使用亮色,使整个画面显得典雅庄重,总体来看继承了唐代人物造型特点,和金代朔州崇福寺壁画中人物造型也较为接近,大体可知其风格传承脉络。
炽盛光信仰的盛行源于唐代密教的兴起,人们通过密教法事削弱来自天界的灾难,起到禳灾祈福之功效。对于此铺壁画功能很多学者进行过讨论,格里德利(MarilynGridley)将此铺壁画与广胜寺所藏著名赵城金藏联系起来,认为壁画起到护卫《大藏经》的功能。景安宁和孟嗣徽等学者则将其与1303年洪洞八级大地震联系在一起,地震是为天灾,此后余震不断,死伤无数,绘制此铺壁画更多为了禳灾祈福,消除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影响,这种观念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刘骎2021年2月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广胜寺壁画》内有《炽盛光佛佛会图》一幅,原为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后殿壁画,现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本次出版获得博物馆官方授权。壁画采用牛皮卡纸盒装的装帧形式,内页采用170g进口特种纸印刷,附赠详细的学术解析文章图册,便于赏析与研究。
壁画描绘了炽盛光佛佛会形象,原高约7.14 米,宽约14.83 米,本次缩印出版,图像总高1.04米,宽2.23米。壁画与广胜寺后殿东、西两壁长度基本吻合,可证此铺壁画原为后殿西壁壁画。东壁壁画为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药师佛佛会图》。此铺壁画风格上明显与元代兴化寺以及永乐宫壁画有相似之处,因此被认为初绘于元代,是晋南地区壁画风格的体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