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物价指数最早可追溯至一八九五年,在英国皇家殖民委员会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年报告书(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Colonial Institute, 1894—1895)中,英国人威特莫(William Wetmore)从中国海关报告中提取数据,编制了一八七三年以来连续二十年的批发物价指数。同年,日本币制调查委员会也发表了其编制的一八七四—一八九三年中国五十二种商品的批发物价指数。这两种指数的实用价值虽然不高,但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人编制物价指数则始于一九一九年,是年财政部驻沪调查货价处编制的上海批发物价指数刊行,涵盖了上海一百五十一种商品的每月价格,这应该是中国指数编制工作的真正起点。国际联盟也在一九二四年出版的《货币备忘录》(Memorandum on Currency,1913—1923)中收录了这一指数。此后,陆续出现的经济指数主要有唐启宇一九二四年运用海关资料编制的一八六七—一九二二年二十八种商品批发物价指数,卜凯(John Buck)一九二五年编制的一八六四—一九二三年河北盐山八种商品和一八七五—一九二三年山西武乡九种商品批发物价指数,财政部驻沪货价调查处一九二五年开始编制的上海输出入批发物价指数,孟天培与甘博(Sidney Gamble)一九二六年编制的一九〇〇—一九二四年北平七种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广东省政府农工厅一九二六年起编制的广州一九一二年以来二百零五种商品批发物价指数,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时名“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一九二七年起发布的天津外汇指数和华北批发物价指数等。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