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唱和诗词集丛刊提要
¥
135
8.0折
¥
168
全新
仅1件
作者程鲁洁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
ISBN9787501378418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精装
纸张其他
定价168元
上书时间2024-04-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内容简介:诗词唱和是以诗词为形式进行的酬答应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现象,也是一种文学生产方式,还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交往方式。诗词唱和滥觞于先秦,成熟于魏晋,兴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明清时期的唱和集约有六百余种,《丛刊》精选318种进行影印整理。明清唱和集反映了明清人交往、交流、创作的各种特征,向我们鲜活地展现了明清人的心理面貌和精神状态,可以说是一幅动态的明清人生活、交游史。同时,唱和集所反映的文学、文化信息可以深化明清诗词的研究和明清文学生态学的研究,拓宽明清文学的研究领域。为揭示所收文献的客观面貌,叙述基本知识,并为读者阅读、使用或研究《丛刊》提供必要的导引,或起到辅助性作用,因此,提要汇为一编,另行出版。
目录:后补
前言:前 言
唱和(亦作“倡和”“酬唱”“唱酬”“酬和”“賡和”等)是指文人間通過創作文學作品(以詩詞居多)進行呼應贈答的行爲。它既是中國文學中重要的文學創作現象,也是中國文人間常見的文學交往方式。它濫觴於先秦,成熟於魏晋,興盛於唐宋,繁榮於明清,持續至當代。
自兩晋起,歷朝歷代皆有唱和專集産生。據目前學界研究成果可知,明清以前各朝有作品存世的唱和詩詞集數量爲晋代二種,唐代三十三種,宋代十七種,元代五十四種。而本課題組目前已編目的明清唱和詩詞集多達一千零一十八種,其中明代一百八十二種,清代八百三十六種,是明清以前歷朝唱和詩詞集總和之十倍,這還不是明清唱和詩詞集的全部。故明清唱和之繁榮,首先體現在其唱和專集數量衆多上。
明清唱和詩詞集的内容與形式之豐富也遠超歷代。風景園林、蟲鳥花卉、節日習俗、留别贈别、消寒消夏、祝壽賀喜等,是唱和常見的内容。而明清唱和集中還出現了不少前代唱和作品未曾涉及的題材。如明代外任官員赴京朝正過程中的唱和,顧璘、朱應登、趙鶴等人即有《朝正倡和集》;明清使臣與域外文人之間的唱和,明代有文臣出使朝鮮與朝鮮文人的唱和,二十四部《皇華集》即是域外唱和的代表,清代亦有葉煒與日本小野長願等人的《扶桑驪唱集》、楊恩壽與越南裴文禩的《雉舟酬唱》、黎庶昌與日本中村正直等人的《癸未重九讌集編》《戊子重九讌集編》《枕流館讌集編》等多種域外唱和集;明清文人與乩仙的唱和,明代周履靖編的《群仙降乩語》即是在扶乩占卜中出現的所謂凡人與“仙人”的唱和,清代亦有紅豆主人張雲驤扶乩請仙的《仙凡唱和集》;祝壽唱和從宋代開始就很興盛,清代則出現了文人們爲蘇軾、歐陽脩、韓琦等先賢祝壽的唱和,留下了《蘇文忠公壽讌詩》《補柳亭唱和集》《四并堂唱和集》等相關唱和集。
再如科舉唱和,從北宋嘉祐二年(1057)歐陽脩等人的“禮部唱和”直到清末宣統元年(1909)雲南己酉科鄉試産生的《鎖院吟秋酬唱集》,闈場唱和一直持續不斷,清代即有十餘種闈場唱和集。除闈場唱和是前代已有,清代乾隆時期出現的重游泮水唱和、重宴鹿鳴唱和、重赴瓊林唱和,都是科舉唱和的新内容。重游泮水是獲得生員資格的考生在一甲子後重舉當時的入學儀式,由此産生了《含飴堂重游璧水詩集》《含飴堂續重游璧水詩集》《泮林唱和集》等唱和集。重宴鹿鳴乃士人在中舉六十周年時,與新科舉人一起赴鹿鳴宴,稱重宴鹿鳴,或重赴鹿鳴,徐棻所輯的《鹿鳴雅咏》即是此類唱和集。重赴瓊林是士人在中進士六十周年時,與新科進士一起赴瓊林宴,相關唱和最有名的是嘉慶十九年(1814)翁方綱重赴瓊林唱和,然未結集。重游泮水、重宴鹿鳴唱和之風,因其六十年的周期性,到科舉制度已經廢除的民國期間,仍頗爲興盛。甚至到一九六五年,仍有《陳甲林先生重游泮水唱和集》面世。
清代還出現了一些頗爲奇特的唱和。《明清唱和詩詞集叢刊》(以下簡稱《叢刊》)收録了《吴下諸子和大觀園菊花社原韵詩》《紅樓夢戲咏》《紅樓詩借》等三種與《紅樓夢》相關的唱和集,分别唱和《紅樓夢》中的菊花詩、人物和故事情節。《叢刊》收録的《海寧州勸賑唱和詩》,乃嘉慶年間海寧知州易鳳庭爲救濟灾民,作《勸賑》七律四首勸諭殷紳富室出資以贍鄰里,引得“屬而和者數百人,并及鄰壤”,以致“旬日間集資數萬”(易鳳庭《序》)。《叢刊》收録的《論書目唱和集》,源於馬玉堂感慨歷來論詩、論詞、論畫之詩成帙,而於藏書目録,則未有論及者,因此他遍閲各家書目,作《論書目絶句十二首并序》,蔣光煦和之,兩人就此展開往還唱和,以成此集。
還有些唱和題材,前代僅有零星詩歌,明清纔開始系統結集。如疾病唱和從唐代開始出現,明代則有了專門的疾病唱和集即尤侗、湯傳楹的《賓病秋箋倡和集》,清初有歸莊等人的《養疾唱和詩》;獄中唱和於建安期間已有劉楨、徐幹之贈答,明代則有了四種專門的獄中唱和集——黄道周、葉廷秀、董養河的《西曹秋思》,文震亨與陳天定、董養河等人的《斗室倡和詩》,瞿式耜、張同敞的《浩氣吟》,楊爵、孫繼魯的《破碗集》(已佚);夫妻(妾)唱和可以追溯到項羽、虞姬的垓下唱和,宋代張祺、史琰夫婦曾有唱和集《和鳴集》,然已亡佚,明末則有了存世夫妻唱和集,即錢謙益與柳如是的《東山酬和集》,清代亦有李元鼎、朱中湄夫婦的《唱和初集》《鏡閣新聲》《文江酬唱》《隨草詩餘》,郝懿行、王照圓夫婦《和鳴集》,李星沅、郭潤玉夫婦《梧笙唱和初集》,嚴永華、沈秉成《鰈硯廬聯吟集》等多種夫妻唱和專集。
明清時期的許多唱和,還具有延綿持久的特點。如《江南春詞集》唱和,從明弘治年間沈周和倪瓚《江南春》始,一時文人追和成風,一直延續至清末,此集也幾經編刻;《佛香酬唱集》是有蘇州潘氏家族六代人參與的持續了近百年的唱和活動之結集。再如《雨夜聯句卷》所示,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禮部主事楊循吉等七人酒間聯句的唱和,在嘉慶六年由趙亨衢等人接續;《浴日亭次韵詩》及續編、補編中所收,爲歷代次韵唱和蘇軾《浴日亭》詩之作,并引發道光十八年(1838)張維屏、金菁茅等人繼續唱和。至於其他持續數年或數十年唱和之作品集,《叢刊》所收比比皆是。
按理説,唱和集是文人與文人之間你來我往賦詩唱和的結集,應屬總集類文獻,然《叢刊》所收亦不乏個人别集。唱和集出現别集的原因大約有三:一是作品雖因唱和而産生,但衹收了其中某一位作者的作品。如明代薛岡與楊德周同和陸郡公《落花詩》,各成三十首,然《奉和陸郡公落花詩三十首》僅存薛岡之作;《文江酬唱》雖然是清代李元鼎唱和其妻朱中湄之詞,然集中僅有李元鼎和作,未收録朱中湄原唱;《炙硯集》收録了清人曹仁虎二十四次消寒集會唱和詩作,參與消寒會其他諸人之詩作均未收録,等等。二是某位作家追和作品之結集多爲别集。追和往往是文人出於傾慕前人或學習模擬的動機,主要以和韵的形式對前人之作加以呼應,實現精神上的交往。如明人戴冠《和朱淑真斷腸詞》,清代茹敦和《和茶烟閣體物詞》、蔣敦復《山中和白雲》、趙福雲《小石帚生和姜詞》等,皆是個人别集。然多位作家共同追和前人之作,如清代李恒、徐琪、嚴辰等人追和蘇軾《石鼓歌》韵的《名山福壽編》《蘇海餘波》,張祥齡、王鵬運、况周頤追和晏殊的《和珠玉詞》等,則屬總集。三是個人自和的唱和集,也多爲别集。如恒謙《不繫舟唱和稿》,集中詩多爲疊韵自和。
唱和詩詞多是在交往情境下創作的,作品之間具有内容或形式上的關聯性。唐以前,唱和詩以内容上和意爲主;唐以後,唱和詩詞形式上的關聯更加明顯。可以分爲聯句、同題、分韵、分題、和韵等多種形式。和韵又分爲次韵、依韵、用韵等方式。明清時期的唱和作品,以次韵之作最爲常見。“次韵”,又稱“步韵”,是指和詩所用的韵腳字與原唱一模一樣,且順序一致。“自元白至皮陸,此體乃成,天下靡然從之”(陸游《跋吕成叔和東坡“尖、叉”韵雪詩》)。次韵是和韵方式中最嚴格的一種,却也最容易引發詩人呈才炫技之欲望。明清唱和者樂此不疲,百篇同韵、數疊其韵的次韵唱和集屢見不鮮。如明代中峰和尚與馮海粟唱和《梅花百咏》,“一物而百篇,又限以一韵”(余振《叙》),後得到楊慎與王廷表追和,各成梅花詩百首,彙爲《梅花唱和百首》。“疊韵”唱和比“百咏”唱和更受青睞,清中期之後尤爲盛行。如方濬頤“長於疊韵押險之作”(林昌彝《鴻雪聯吟弁語》),《鴻雪聯吟》中其唱和詩作多至九疊其韵。再如《漸源唱和集》《唱和續集》《唱和三集》的最突出之特徵爲組詩次韵,其中王咏霓疊韵詩分别多達四十首、三十六首、九十首。
除了這些常見的和韵唱和,明清唱和詩詞集還有一些較爲獨特的唱和方式。如明人創造了以平聲三十韵部依次相押的唱和方式,宋燾《落花詩和沈存白工部韵》、邵捷春《次韵落花詩》、薛岡《奉和陸郡公落花詩三十首》都是唱和者依次用上下平聲三十韵創作三十首詩歌;葉廷秀、董養河、黄道週三人獄中唱和的《西曹秋思》亦是如此。再如清人創造了“詩鐘”這種唱和方式。詩鐘大約興起於清嘉道年間的福建地區,後逐漸風靡全國。在清末民初之際,趨於鼎盛。詩鐘是指以嵌字或分咏等規則爲限,創作的具有一定格律的七言對偶句,是文人在雅集時擊缽催詩,香盡鐘鳴的唱和方式,由此還産生了《詩夢鐘聲録》等唱和集。
以上所舉,還遠不能道盡明清唱和詩詞集的豐富内容和形式。越是深入研究,我們就越會發覺唱和文學是尚待開采的寶庫。全面研究明清唱和詩詞集所反映的文學、文化信息,可以深化明清詩詞的研究和明清文學生態學的研究,拓寬明清文學的研究領域。而欲深化明清唱和文學的研究,當從系統梳理明清唱和詩詞集開始。本《叢刊》是明清唱和詩詞集的專題文獻集成,共收録明清唱和詩詞集三百一十八種,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唱和集未被其他叢書收録過。這些唱和集中,不乏珍貴的善本、稿本及有特色的抄本。如南京圖書館所藏稿本《心交集》,乃同治年間吕浣、吴瑜兩位女史於離别之時,特撿往日唱和之舊稿,“彙書一卷,互相持贈”( 吴瑜《心交集自序》),見證了二人真摯的友誼。再如國家圖書館所藏鈔本《冰花唱和集》,鈔録了乾隆十六年(1751)許山與友人題咏冰花的唱和詩作,頁眉上還寫有未署名的唱和詩作,相映成趣。《叢刊》還收録了天津圖書館所藏《邗上題襟集》一書的兩種刻本,其中約刻於乾隆五十八年的一册本,雖然收詩數量没有大致在乾隆六十年至嘉慶二年刊刻的二册本多,但保存了最初版本的原貌,且存在諸多“异文”。
《叢刊》的文獻價值首先體現在保存了大量明清時期的詩詞作品,其中多有對無别集或别集亡佚之作家作品的保存之功;另外《叢刊》還具有重要的輯佚、校勘功能及史料價值。如課題組成員王凱老師曾以清初唱和總集《素心集》爲《全清詞·順康卷》及《補編》輯補詞人三十家、詞作二百八十首。至於以唱和集補各家别集之遺,則更爲常見了。再者,將唱和集與作家别集、史志等文獻進行比勘,往往能發現各種文獻的舛誤之處,可以擇善而從。另外,唱和集前往往附有姓氏爵里録,記録了唱和作者姓氏或傳記資料,許多作者的生平信息賴此以傳。
本《叢刊》的編纂完成,感謝編輯委員會的共同努力。尚鵬老師對書目的初選與甄别,南江濤、潘雲俠老師對底本的收集與編訂,顧問團隊特别是朱則傑先生對編纂體例等問題的時時指點,貢獻尤多,至爲感激。此外,《叢刊》的編纂,還得到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天津圖書館等收藏單位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也得到學界諸多專家的關心與指導,在此一併致以誠摯的感謝。
《叢刊》所收唱和集,課題組均撰寫提要述其簡况,尹楚兵教授、蔡錦芳教授兩位副主編分别審閲,再由鄙人逐一修改審定,另彙爲《明清唱和詩詞集叢刊提要》(以下簡稱《提要》)一書,單本别行,以方便讀者檢索和閲讀。《提要》之撰,尤爲耗時耗力。從體例之確定,到内容之編排,皆幾經更易。每篇提要初稿完成後,經過四、五次審閲修改,方能定稿。故每篇提要看似字數不多,然於唱和活動、作者信息等之考索,時有所得。如《絮庭酬唱集》《海濱酬唱詞》等集,作者僅署别號,提要基本考出作者姓名,良足快慰。且《提要》完成於《叢刊》出版之後,得以對版本著録、作者信息等進行更深入之考察,亦得以吸納學界師友對《叢刊》之指正意見,故能對《叢刊》個别不當之處予以修正。如《叢刊》將元代倪瓚視爲明人,著録元代趙孟頫時稱其字趙子昂,將《枯木禪七十唱和詩》作者釋空塵誤爲釋超源,《提要》均有訂正。儘管慎之又慎,但從事如此大規模的叢刊編纂工作,限於才學和功力,必然仍有疏誤之處。祈海内外方家學者有以教之。
姚 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