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威汉简集释/甘肃秦汉简牍集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武威汉简集释/甘肃秦汉简牍集释

1560 8.0折 195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田河 著;张德芳 编

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8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3-08-15

博文苑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简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瑰宝,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甘肃是简牍大省,有“汉简之乡”的美誉。特别是在武威出土的以汉代仪礼简、王杖简、医药简为代表的各类简牍文物,内容丰富、史料可贵,是中国简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丝路文化传播交流的盛况,也彰显了武威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8月21日,《武威汉简集释》图书首发式暨“簡”述中国学术交流研讨会在武威市举行。当日,高朋满座,群贤毕至。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学者就简牍学研究、凉州地区考古与文物研究、凉州历史文化综合研究等方面提出他们的真知灼见……简牍文化研究的进步,有力助推武威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旅游名市和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新武威。

        武威,自汉开河西四郡以来,一直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隋唐时期更是长安以西最大的都会。历史悠久,遗存丰富,特别是武威境内出土的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汉代简牍,见证了武威在古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交融的盛况。由甘肃简牍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张德芳先生担纲主编,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西北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专家学者,历时8年编纂的《武威汉简集释》,对武威境内出土的汉代以来简牍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

《武威汉简集释》是由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历时8年合作整理完成。《武威汉简集释》是“甘肃秦汉简牍集释”系列丛书之一。丛书包括《天水放马滩秦简集释》《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居延新简集释》和《武威汉简集释》,共四种十册,《武威汉简集释》的出版标志着“甘肃秦汉简牍集释”项目圆满完成。《武威汉简集释》收录了历年历次发现于今武威地区汉晋时期的简牍,其中就有最为重要的“武威三简”,即儒家经典代表“仪礼”简、汉代尊老养老法令“王杖简”、体现汉代医学水平的“武威医简”,以及其他遗址、墓葬出土的零散汉晋简牍,共计643枚。全书分“彩色图版”和“集释”两大部分,彩色图版部分随图附释文,以便翻检。部分简牍附有摹本和黑白照片,有助于学界深入研究。“集释”部分主要分释文校注、词条注解,并适当加按语。在全面综合学界数十年研究成果和对照彩色图版的基础上,《武威汉简集释》囊括了迄今关于这批简牍较为准确的最新释文,纠正了此前不少误释,补充了许多新释、漏释。武威汉简是武威厚重历史的见证,《武威汉简集释》的出版不仅为弘扬武威悠久的历史文化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为研究两汉丝绸之路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其整理出版是新时期甘肃简牍整理研究的重大成果,标志着甘肃出土汉简整理研究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8月21日下午,“簡”述中国学术交流研讨会在甘肃省武威市建隆大酒店召开。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博系统的近4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7篇,论文集收入的论文数量多,涉及面广,主要包括简牍学研究、凉州地区考古与文物研究、凉州历史文化综合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

论文集的论文针对西北汉简的研究内容十分的丰富,不仅有武威三简的综合研究,也有对三简中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此外,还有对悬泉汉简、玉门关汉简一些相关问题的阐释。有对简牍书法艺术的总结分析。也有通过简牍对河西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专家提交的论文除讨论西北汉简外,还有对武威历史文化和考古与文物相关问题的研究。包括凉州地区出土文物研究、凉州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等内容。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进行了主题发言,甘肃简牍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张德芳《武威汉简和凉州文化》阐释了武威三简的内容和及其重要地位,指出武威三简对弘扬丝绸之路儒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郝树声《汉代丝绸之路汉文化的流布——从甘肃出土汉简谈起》通过出土汉简东西对比,阐释了简牍与儒家文化的关系,认为儒家文化是随着军事力量向东、向西推进的。同时认为甘肃简牍博物馆通过网络平台对汉简进行宣传,希望通过各种“简”述中国的活动将汉简从学者的书本中走向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

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辑周乾隆《历时八年,终得圆满——谈<武威汉简集释的出版意义>》从出版的角度阐释了武威汉简出版的价值。指出《武威汉简集释》图版更清晰、释文更精准、集释更权威,此书的出版,为《秦汉简牍集释》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更是汉简研究的新起点。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杨红伟《深化武威汉简研究,拓展历史文化新领域》认为《武威汉简集释》的发布填补了西北区域史的空白,见证了武威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交流。

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高荣《武威汉简反映的汉文化在河西的传播》认为河西魏晋缺少儒家文化的土壤,武威汉简的出土刚好弥补了《汉书地理志》的史料空白。认为武威三简的出土佐证了汉文化在河西得到传播,汉文化在河西进行扎根。

河西学院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贾小军《“马踏飞燕”铜奔马时代申论》结合河西考古资料中“马踏飞燕”式奔马及汉代河西考古资料中的马,认为“马踏飞燕”铜奔马的具体时代,最早也应属在河西墓葬壁画中常见“马踏飞燕”式奔马的魏晋时期,略晚于魏晋陶质“马踏飞燕”,或者更晚。

以上诸位专家的发言既有从武威汉简、西北汉简的内容入手对武威历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的阐释,也有针对武威地区的历史及出土文物,对如何弘扬武威历史文化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学术上的指导。

武威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这里既有声名远播的铜奔马,也有闻名于世的武威汉简。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华夏民族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两千年前,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立武威郡,隶属凉州,姑臧成为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上政治、经济、文化的重镇。简牍文化是武威的重要文化遗产,先秦秦汉魏晋时期是简牍时代。简牍是纸张未发明以前古人寻找到的一种最为便捷实用的书写载体。正是简牍的广泛运用才使悠久的华夏文明、灿烂的思想文化能被记录下来,得以长久保存和流播。20世纪是简牍的大发现时代。20世纪50年代,武威先后出土了珍贵的“武威三简”,包括儒家经典代表“仪礼”简、汉代尊老养老法令“王杖简”和体现汉代医学水平的“武威医简”等,这些简牍既是研究汉代儒家典籍版本、养老制度和医学成就的珍贵文献,也是中国简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牍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过去的缺位,使得千年简牍文献保护研究利用工作略迟滞,未发挥其应有的文物地位和史学价值。庆幸的是,今天,甘肃简牍正在以新的权威话语为依托,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全方位、多渠道、多视角地还原两千多年前的浑厚中华历史文化信息。甘肃简牍博物馆同新华网、武威市委宣传部、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共同举办此次文化盛会,通过发布《武威汉简集释》整理研究成果,以期借助多方资源,深入挖掘简牍文献的内涵价值,更好地推动简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日,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指出,《武威汉简集释》由甘肃简牍博物馆原馆长张德芳研究馆员主编,全书收录了历年历次发现于今武威地区汉晋时期的简牍。目前,甘肃简牍博物馆新馆正在建设当中,建成后,它将成为弘扬简牍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文化高地。

朱建军说:“融媒体时代,简牍发展仍存在诸多困境,需要以智慧的内容创造、表现形式、互动手段和传播方式吸引大家参与进来,在文物中见人、见史、见生活。所以,如何更好地凸显简牍文献的内涵价值,如何让中国简牍‘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如何将中国故事做好世界表达,这是新时代给予我们的挑战,更是这个开放包容的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期待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同我们一起,时刻关注中国简牍学的发展,不断搭建简牍保护研究与弘扬利用平台,共同推进中国简牍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工作活起来。”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田河 著;张德芳 编
  •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8
  • 版次 1
  • ISBN 9787549020379
  • 定价 1950.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8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武威汉简集释》是《甘肃秦汉简牍集释》之一,由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德芳先生担纲主编,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西北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项目组,历时八年,终得圆满告竣。
  全书收录了历年历次发现于今武威地区汉晋时期的简牍,这其中包括重要的武威三简,即《仪礼》简、医药简和王杖简,以及其他遗址、墓葬出土的零散汉晋简牍,共计643枚。分“彩色图版”和“集释”两大部分。彩色图版部分随图附释文,以便翻检。部分简牍附有摹本和黑白照片,供学界检视。“集释”部分主要分释文校注、词条注解,并适当加按语。在全面检核学界数十年研究成果和对照彩色图版的基础上,本书囊括了迄今关于这批简较为准确的*释文,纠正了此前不少误释,补充了许多新释、漏释,改释、补释皆出校记。集解综合诸说,对一些非常专门的字词进行了注解,对各家释文进行了细密考订。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