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倚石山房藏战国古玺
  • 倚石山房藏战国古玺
  • 倚石山房藏战国古玺
  • 倚石山房藏战国古玺
  • 倚石山房藏战国古玺
  • 倚石山房藏战国古玺
  • 倚石山房藏战国古玺
  • 倚石山房藏战国古玺
  • 倚石山房藏战国古玺
  • 倚石山房藏战国古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倚石山房藏战国古玺

386 8.0折 48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砚君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26298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其他

纸张其他

定价480元

上书时间2023-07-11

博文苑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时代背景 
“三晋”之称,源自战国初期(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三晋的前身是春秋时期五霸中的超级大国——晋。晋从桐叶封晋(约公元前1034年)始,至韩、赵、魏三家废晋国末主晋静公为庶人(公元前376年)止,在中国历史上横跨六个多世纪,共历三十八君。如果从晋国建立,到秦统一中国,三晋经历了822年的漫长岁月。三晋的疆域包括今天的山西全省、河北省西南部、河南省北中部、陕西省北部和中东部、内蒙古中南部的广大地域。
战国时代是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起始标志。在战国各诸侯国割据的250多年中,三晋疆域伴随着岁月不断更迭变化。以公元前260年为例,此时三晋(韩、赵、魏)的疆域居于中北部,北方的燕国与三晋的赵国接壤;同为北方的齐国与三晋的赵、魏毗邻;南方的楚国接壤魏、韩;秦国则与韩、赵、魏均有接壤。
由于晋国地处中原北部,该地区成为古中华东西南北中文化激流的漩涡。晋国在与各国频繁的交流中,融汇了各地区的文化精华,大量吸收了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先进成果,兼收并蓄,融合升华,使晋文化达到了当时中原文化的顶峰。

古玺的定义
“古玺”是对秦统一以前所有官、私玺以及成语、肖形玺的统称。“印章”之称,因始于秦、汉,所以我们称这个时期的玺印为“秦汉印章”。“古玺印”或可以概括为先秦及秦、汉乃至唐、宋等古代玺印的总称。

三晋古玺的“玺”字,多写作“尒”“口”。从金之“鉨”,多见于齐、楚、燕系古玺中,三晋古玺中未见。
“尒”是“玺”字的初文。马国权先生指出:“原来,‘玺’字在古玺中多写作‘尒’‘木’,上端的‘丄’或‘人’,就是玺的钮或柄的侧面之形,下边的‘口’,是按捺之后呈现出来的纹样。《说文解字》卷九有‘彡’字的部首,许慎解释说:‘毛饰画文也。’意思是用笔画出来的线条。可知‘玺’字下边的‘口’与‘彡’实际是一路东西。我们知道,象形字的产生是先于象形兼会意字的。有了‘尒’之后,才有‘口’、‘口’‘口’‘口’‘鈢’等形体。意思非常明显:‘口’,是把‘玺’这东西印在泥土上;‘口’‘口’则说明玺的使用与泥土的关係;而‘鈢 ’或‘口’是说明玺本身的金属质料。”

古玺的材质
战国古玺多以青铜为主要材质,兼有“异材”。这里所说的“异材”,是指除青铜以外古玺的材质。罗福颐《古玺印概论》第四章有论:“由战国至明清,官、私印的物质,有金、银、铜以至琥珀、玛瑙、骨角、木石等,主要为金印、银印、铜印、玉印、琥珀,印、玛瑙印、骨角印、绿松石印、石印、木印……”从目前所见实物及著录看,古玺大致可以分为“金”和“玉”两大类。
关于“金”的概念,汉代以前所称之“金”,泛指以青铜为主的金属质料,所谓“吉金”则是指精纯而美好的青铜金。据西汉司马迁《史记》一书中“虞(舜的国号)夏(禹的国号)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的记载,黄为金,白为银,赤为铜,可见在汉以前“金”实为金、银、铜等金属的统称。由此可知,秦以前金属质料的古玺,单从材质上而论,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就目前所能见到的实物资料看,秦以前除有少量银质私玺外,未见有“金质”古玺的著录。三晋官玺中更无使用金、银材质的例证。真正意义上的“金质”古玺印,则是从秦代以后纔开始出现的。
“玉质”古玺在战国官、私玺中多有出现。各国“玉质”古玺的钮制,基本以“覆斗钮”为主流形式,特殊钮制占极少一部分。受材质和砣碾工艺所限,印文大都为“白文”,“朱文”则仅见于“三晋”古玺。
“玉”从狭义论,可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类。硬玉以翡翠为主,软玉以和田玉为主。广义上的玉,还包括岫玉、水晶、玛瑙、绿松石、青金石等。《说文》:“玉,石之美者。”也就是说,凡是各类地方玉,以及水晶、玛瑙、绿松石、琥珀、花斑石等漂亮的石头皆可称之为“玉”。如果更宽泛些,滑石、骨质及琉璃等材质的古玺印,皆可划在玉印范畴。

古玺的用途
古玺是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社会变革的产物。古玺作为国君授予臣下行使政治或军事权力的凭证,同时还可以起到昭明信用和臣属关係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古玺作为征信凭证,也逐渐参与到商业和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
春秋后期已有用玺来封的文书,即所谓“玺书”。战国时期已建立了公文用玺和发兵用符的制度。无论下达命令或往来公文,都须使用玺、符作为凭信,否则便不能生效。凡是委任官职,都要颁赐相应的玺,免职、辞官时收回。

文字特征
战国文字根据地域、文字特征划分为五系,分别为齐、楚、燕、晋、秦。各系文字特征鲜明。根据这些特征,从大量的六国金文、简牍、帛文、货币文、陶文中,均能找到与其相应的文字谱系。比如,楚帛书就与楚玺相类;齐《陈曼簠》等金文与齐玺文字风格相同;燕地出土的很多陶文,印文形制与燕玺相吻合。
辑录编著者吴砚君近十年收藏的战国时期玉质、银质、琉璃质等多种材料的官、私古玺202件,精品纷呈。施谢捷释文,其中新见人名、字形叠现,给研究提供了诸多重要的新材料。编号之外,标注释文、质地、国别、尺寸等信息,又编著者前言《战国三晋古玺概述》和《后记》。
部分书影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