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异之辩:中德文化关系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同异之辩:中德文化关系研究

11.3 2.4折 48 九品

仅1件

广东东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曹卫东 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3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07-05

晓布点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曹卫东 著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3
  • 版次 1
  • ISBN 9787303199365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5页
  • 字数 99999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新史学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为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资助图书。本书以时间为纲,以点代面,对德国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哲学解释学研究,着重描写德国文化中具有影响力的汉学事件和汉学人物,并阐释其历史影响力,勾勒出一条德国人眼中中国形象的演变史和发展史。在此基础上,本书进而思索了德国人的自我认同与中国作为异在之间的张力问题,由此总结出德国文化史中的中国形象的发展历程,即一个“异”与“同”从博弈到融合的历史过程:由十七世纪以前在德国文化中作为“异国”的中国,到十七世纪作为“异教国”的中国,再到十八世纪“异国”和“隐喻”两种中国形象的并存,十九世纪中国作为“大写的他者”,最后达到二十世纪德国对中国认识的“自我化”,即“在异己的东西里认识自身,在异己的东西里感到是在自己的家”。通过追踪这一演变过程,本书最后提出对中德文化关系和国际关系未来的期望,即中德两国应当认识“自我”,接纳“他者”,清除一切异化,真正达到哈贝马斯所说的“主体间性”的平等关系。中德两国的“同异之辩”终应该是,而且只能是“求同存异”,通过商谈和对话达成全面交往。
【作者简介】
曹卫东,1968年5月生于江苏阜宁,博士,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和比较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系。主要从事法兰克福学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学术成果包括专著:《交往理性与诗学话语》(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权力的他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曹卫东讲哈贝马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编著:《霍克海默文集》(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哈贝马斯文集》(第1-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004)、《哈贝马斯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译著:《后形而上学思想》(合译,译林出版社,2001)、《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合译,学林出版社/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2)、《后民族结构》(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2)、《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合译,译林出版社,2004)等。
【目录】

导论走向一种形象学——“异”的解释学研究 章从“Seres”“Kitai”(Cathay)到“Tschina”——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史前史研究 一、中国形象的史前史 二、《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形象 三、门多萨及其《中华大帝国史》 第二章圣经情调与救世史——十七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利马窦和卫匡国的中国观 二、新的世界图景:巴洛克诗歌中的中国形象 三、流浪汉寻找乌托邦:巴洛克流浪汉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四、中国作为战场和情场: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第三章中国情调的生成——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和艺术中的中国形象 一、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中国观 二、洛可可艺术中的中国情调 三、康德和赫尔德的中国观 第四章中国作为异国——十八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讽刺书札中的中国形象 二、哈勒和维兰的中国观 三、中国作为伦理之邦:道德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四、中国作为感伤之地:十八世纪诗歌中的中国形象 第五章从异国到隐喻——席勒和歌德笔下的中国形象 一、席勒的中国观 二、早期歌德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三、《中德晨昏四季咏》中的“中国主义” 第六章从异国到他者——十九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中国作为异国:德国浪漫派笔下的中国形象 二、异国图景的急剧扩张:青年德意志笔下的中国形象 三、中国处于历史进程之外:黑格尔的否定性中国观 四、走向解构的中国形象:冯塔纳及其《艾菲·布里斯特》 第七章中国作为大写的他者——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在他物与他者之间——卡尔·迈前后期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比较研究 二、由他物向他者的转型——海京和凯泽林笔下的“中国形象” 三、中国作为“大写的他者”——德布林和克拉朋德的“中国形象” 四、转向自我的中国形象——卫礼贤和黑塞的中国观 第八章中国作为大写的自我——二十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二十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概述 二、“Im Grunde bin ich ja Chinese”——卡夫卡笔下的中国形象 三、寻求“世界”与“头脑”的统一——卡奈蒂《迷惘》中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作者介绍

序言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