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通鉴文献辑刊(全345册 原箱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通鉴文献辑刊(全345册 原箱装)

206280 6.4折 320000 全新

仅1件

河南郑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翟奎凤

出版社线装书局

ISBN9787512039391

出版时间2020-0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320000元

货号2404

上书时间2024-02-28

三石图书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編年體史書的杰作,全書二百九十四卷,紀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四〇三),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九五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中國歷史發展到宋代,古代史書中的『正史』從《史記》到《五代史》,纍積多達一千五百餘卷,内容浩繁,學者傳習,『歷年莫能盡其篇第,畢世不暇舉其大略』(劉恕引司馬光語),《資治通鑒》的編纂正適應了當時文化發展的潜在需求。
《資治通鑒》的主要編者司馬光(一〇一九 — 一〇八六),字君實,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屬山西)人,學者稱涑水先生。宋仁宗寶元元年(一〇三八)進士,歷官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御史中丞、翰林院侍讀學士等職。治平三年(一〇六六)正月,司馬光以自著書《通志》八卷進呈,全書『起周威烈二十三年,盡秦二世三年,《史記》之外,參以他書,于七國興亡之迹,大略可見。』《通志》八卷得到英宗的賞識,同年四月,詔編歷代君臣事迹。次年,宋神宗即位,令經筵讀《通志》,將原書易名爲《資治通鑒》并御製序文,同時賜書二千四百餘卷,作爲對編輯新書的支持。
編輯工作得到官方支持以後,置書局于崇文院,得以自由利用天章閣、龍圖閣藏書,又『自擇館閣英才同修』。司馬光自擇同修者三人,劉攽(字貢父 一〇二二 —一〇八八)、劉恕(字道 一〇三二—一〇七八)、范祖禹(字淳甫 一〇四一—一〇九八),皆深于史學而長于文筆。《資治通鑒》的編輯程序,先據原始史料列出綱要,比次考訂,輯爲資料長編,二劉一范皆用其所長,『《史記》、前後漢,則劉貢父;三國歷九朝而隋,則劉道原;唐迄五代,則范淳甫。』(司馬康告晁説之語)長編告成之後,由司馬光統一删訂。由原始史料到長編,再到訂正之後的本文,涉及大量的史料收集以及考證工作。據有關記録,由范祖禹完成的唐紀長編初稿有七百卷左右,而經删訂之後則爲八十一卷。
元豐七年(一〇八四)十二月,經過十九年努力,《資治通鑒》全書告成。十九年中,司馬、二劉等人,圍繞朝廷變法的鬥爭,數度沉浮,而始終『以書局自隨』。在上書表中,司馬光自謂『研精極慮,窮竭所有,日力不足,繼之以夜。編閲舊史,旁采小説,抉摘幽隱,校計毫厘』,『臣之精力,盡于此書』,這是毫不誇張的表述。與全書同時完成的還有《資治通鑒目録》三十卷,列舉每年的重要事件以便檢索。對于具體史料的取裁之故,則備見于《通鑒考异》三十卷,其中保存了許多原始史料的細節。《通鑒》的史料來源,除歷代正史文獻外,『用雜史諸書,凡二百二十二家』,而述一事,或『用三四處出處纂成』(高氏《緯略》)。據説全書草稿存放在洛陽,充盈兩屋,黄魯直嘗檢閲數百卷,其中無一字作草書。
《通鑒》編纂完成之後,以其嚴格的編纂方法以及精審的考證,在古代史學傳統中樹立了一個典範,後代出現了多種續補、注釋、提要之作。近人張煦侯將《資治通鑒》的有關文獻分爲枝屬與踵纂兩類。枝屬之作,出自司馬光自纂者,除了《目録》《考异》之外,
尚有《稽古録》二十卷。司馬光進書表云:『由三晋開國,迄于顯德之末造,臣既具之于《歷年圖》;自六合爲宋,接于熙寧之元,臣又著之于《百官表》;乃若威烈丁丑而上,伏羲書契以來,對越神人,可用龜鏡,悉從論纂,皆有憑依,總而成書,名爲《稽古録》二十卷。』此書簡明扼要,見賞于朱熹,以爲『人家子弟若看得此,便是一部古今在肚裏了』(《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四)。
踵纂《通鑒》的書,在宋代就有數種。先是《通鑒》的上限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相比《尚書》記堯舜之事,《史記》本紀始于黄帝,不能不説是一種缺略。劉恕嘗以此相疑,司馬光説:『周平王以來,事包春秋,孔子之經不可損益。』又問:『曷不始于獲麟之歲?』曰:『經不可續也。』雖然這些義例上的考慮,持論似乎頗爲正大,但事實有闕,究竟不能忽視。劉恕乃取裁《國語》等書,編爲《通鑒外紀》十卷,其中『伏羲以來紀』一卷、『夏商紀』一卷、《周紀》八卷。劉恕以下,準《通鑒》義例編次後代史事之書,代有其作。如南宋李燾(一一一五— 一一八四)《續資治通鑒長編》九百八十卷,專記北宋一代史事,全書取裁廣博,具有無可比擬的史料價值。明清兩代的續『通鑒』之作,明代有薛應旂《宋元資治通鑒》一百五十七卷、王宗沐《宋元資治通鑒》六十四卷、清代有夏夑《明通鑒》九十六卷、畢沅《續資治通鑒》二百二十卷等,各書囿于取裁範圍以及學力見解,價值不可一概而論。
《通鑒》的注釋之書,宋代即有釋文、音義,其最要者爲宋元之際胡三省(一二三〇— 一三〇二)《資治通鑒注》二百九十四卷。全編對于《通鑒》本文注釋兼校勘,尤以釋制度及地理,原原本本,考證詳博,爲後世學者所重。清代學者長于考古,于《通鑒》胡注有所辨正。現代學者陳垣先生亦有《通鑒胡注表微》二十篇,對胡三省的通鑒學多有發明。
《資治通鑒》爲編年體,相對于正史紀傳體限于一代而言,有通史的優點,但編年繫事,或有一事而横亘數月、數年者,讀者首尾難稽。爲了補正這種缺點,南宋袁樞作有《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袁樞(一一三一— 一二〇五),字機仲,福建建安人,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及第。袁樞喜讀《通鑒》而苦其浩繁,爲嚴州教授時,就《通鑒》全書立爲二百三十九事目,每一目下取《通鑒》原文,比次成書。《通鑒紀事本末》開創了中國古代史學著述上的新例,雖然史料範圍未能超過《通鑒》原書,但有不可替代的長處。自袁樞以後,《左傳》《宋史》《元史》《明史》等都産生了相應的『紀事本末』。
中國古代史學重視『書法』,辨正統,嚴褒貶。《通鑒》詳于事實,而略于書法,當時程頤已有微詞(見《程氏遺書》卷二上論魏徵事)。南宋時期,理學大師朱熹紹述二程,以爲《通鑒》書法不備,乃與門弟子趙師淵等人,取《通鑒》書中的事實,仿春秋經傳之例,編成《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元明以下,朱子成爲文化史上的權威,後學尊崇其説,于《綱目》又有《發明》《書法》《考异》等諸多作品。清初,尊崇朱子至于無以復加,又有《御批資治通鑒綱目》等,欲將史論定于一尊,而『去實事求是之史學遠矣(張煦侯語)』。
《資治通鑒》及其衍生文獻,代表中國古代編年體史學的輝煌成就。編者等人長期從事古文獻的整理工作,亦留心收集有關文本。今將有關文獻彙編爲《通鑒文獻輯刊》,全編收録文獻六十種,以元、明刊本爲主,包括數種和刻本。全編的選目範圍,包括《通鑒》异本、節本、注本、續編本以及《通鑒紀事本末》《通鑒綱目》等相關文獻,故選目不求完備。全編影印發行,相信對于通鑒學以及古代史的有關研究,皆能産生積極的助益。

                                                       二〇一九年六月十三日 編者識

總目録
第一册—第三十七册
資治通鑒 二百九十四卷 宋 司馬光 撰 宋 胡三省 音注 明天啓五年序刊本一
第三十八册—第四十二册
資治通鑒目録 三十卷 宋 司馬光 撰 明崇禎刊本一
第四十三册—第四十四册
資治通鑒考异 三十卷 宋 司馬光 撰 明萬曆十四年刊本一
第四十五册—第四十六册
資治通鑒外紀 十卷 目録 五卷 宋 劉恕 撰 明崇禎刊本一
第四十七册
續資治通鑒 前集十八卷 宋 李燾 撰 元集義書堂本一
第四十八册
續資治通鑒 後集十五卷 宋 劉時擧 撰 元集義書堂本一
第四十九册—第五十三册
入註附音司馬温公資治通鑒詳節 一百卷 外紀四卷 宋 司馬光 宋 劉恕 撰 元刊本一
第五十四册—第五十九册
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鑒 三十六卷 明天順游明本一
第六十册—第六十四册
少微通鑒節要 五十卷 外紀四卷 宋 江贄 撰 明正德九年司禮監本一
第六十五册—第六十七册
通鑒續編 二十四卷 元 陳桱 撰 元至正刊本一
第六十八册—第七十三册
續資治通鑒 六十四卷 明 王宗沐 撰 明萬曆四年刊本一
第七十四册—第七十七册
新刻九我李太史正古本歷史大方通鑒 二十卷 明 李廷機 校正 明 申時行 同校
                                                明萬曆三十二年書林余氏刊本一
第七十八册—第八十七册
宋元通鑒 一百五十七卷 明 薛應旂 編 明萬曆四十八年一
第八十八册—第九十一册
新刊憲臺考正宋元通鑒全編 二十一卷 明 吉澄 校正 明刊本一
第九十二册—第九十五册
皇明資治通紀 十四卷 續紀三卷 明 陳建 輯著 明刊本一
第九十六册—第九十八册
重刻翰林校正少微通鑒大全 二十卷 總論一卷 首二卷 明 唐順之 删定 明崇禎三年清白堂刻本一
第九十九册—第一〇一册
重刻翰林校正资治通鑒大全 二十卷 明 唐順之 删定 明清白堂刻本一
第一〇二册—第一〇七册
綱鑒要編 二十四卷 明 陳仁錫 評 明 于慎行 摘 明 張睿卿 輯 明 陳臣忠 纂 明崇禎二年序刊一
第一〇八册—第一〇九册
通鑒全史彙編歷朝傳統録 八卷 明 劉綦 纂輯 明崇禎十五年序刊本一
第一一〇册—第一一三册
新刊翰林考正綱目點音資治通鑒政要會成 二十卷 明 陳仁錫 彙編 明 鍾惺 訂正
                                                      明書林張裔軒刊本一
第一一四册—第一三五册
續資治通鑒 二百二十卷 清 畢沅 撰 清德裕堂嘉慶六年刊本一
第一三六册—第一五五册
御批歷代通鑒輯覽 一百二十卷 清 傅恒等 撰 嘉慶五年重刻江寧布政使司衙門藏版刊本一
第一五六册
通鑒釋文辯誤 十二卷  元 胡三省 輯著 明刊本一
第一五七册—第一六〇册
通鑒直解 二十八卷 明 張居正 輯著 明天啓元年序刊一
第一六一册—第一六4册
新鐫通鑒集要 十卷 明 諸燮 編輯 明牛斗星刊本一
第一六五册—第一七六册
通鑒箋注 七十二卷 明 王世貞 會纂 明 汪明際 批評 明 鍾人傑 箋注 明崇禎刊本一
第一七七册—第一七九册
通紀直解 十六卷 明 張嘉和 撰 明末清初豹變齋刊本一
第一八〇册
歷朝捷録 十二卷 首一卷 附通鑒總論 明 顧充 編 徐士俊 箋釋 清康熙三年刊本一
第一八一册—第一八四册
看鑒偶評 五卷 清 尤侗 纂 清康熙二十九年序刊一
資治通鑒綱目前編 十八卷 舉要三卷 外紀一卷 宋 金履祥 編 (外紀)明 陳子桱 編
                        明正德元年慎獨齋刊本 (舉要)明嘉靖三十九年歸仁齋刊本二三六
第一八五册—第一九〇册
續資治通鑒綱目 二十七卷 明 商輅 撰 明 周德恭 發明 明 張時泰 廣義 明慎獨齋嘉靖十一年本一

第一九一册—第二〇〇册
續資治通鑒綱目 二十七卷 明 商輅 撰 明 周德恭 發明 明 張時泰 廣義 明 陳仁錫 評點
                     清康熙四十年刻本一
第二〇一册—第二〇三册
訂正通鑒綱目前編 二十五卷 明 南軒 撰 明刊本一
第二〇四册—第二〇六册
資治通鑒綱目前編 二十五卷 明 南軒 撰 明 陳仁錫 評閲 清康熙四十年王公行刊本一
第二〇七册—第二二一册
歷朝紀政綱目 四十卷 前編八卷 續編二十六卷 明 黄洪憲 編纂 明 許順義 注補
                  明萬曆二十五年序刊本一
第二二二册—第二三六册
綱鑒會編 九十八卷 歷代郡國考略三卷 歷代統系表略三卷 歷代官制考略二卷 清 葉澐 編次 清刊本一
第二三七册—第二三八册
資治通鑒綱目發明 五十九卷 宋 尹起莘 撰 清康熙二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二三九册—第二五三册
通鑒綱目集説 五十九卷 前編二卷 明 扶安 輯著 明 晏宏 補集 明嘉靖晏宏刊本一
資治通鑒綱目集覽鐫誤 三卷 附綱目考异辨疑一卷 明 瞿佑 撰 明永樂八年序刊本三三三
第二五四册—第二五七册
新刊憲臺考正綱目點音資治通鑒節要會成 二十卷 明 唐順之 删定 明 張謙 釐正
                                                      明隆慶三年敬賢書堂重梓刊本一
第二五八册—第二五九册
新刊資治通鑒漢唐綱目經史品藻 十二卷 明 戴璟 撰 明嘉靖十五年清江堂刻本一
第二六〇册—第二七〇册
新刊資治通鑒宋元綱目經史品藻 五卷 明 戴璟 撰 明嘉靖十五年清江堂刻本一
鼎鍥葉太史彙纂玉堂鑒綱 七十二卷 明 葉向高 彙纂 明 李京 訂義 明萬曆三十年植雲刊本
第二七一册—第二七七册
鼎鍥趙田了凡袁先生編纂古本歷史大方綱鑒補 三十九卷 首一卷 明 袁黄 編纂
                                                            明萬曆三十八年雙峰堂刊本一
第二七八册—第二八五册
湯睡菴先生歷朝綱鑒全史 七十卷 明 湯賓尹 會纂 明 陳繼儒 注釋 明北監藏版刊本一
第二八六册—第三〇九册
御批資治通鑒綱目 五十九卷 前編 十八卷 前編外紀一卷 前編舉要三卷 續編二十七卷 清 康熙 勅撰
                        清刊本一
第三一〇册—第三一一册
御撰資治通鑒綱目三編 二十卷 清 張廷玉等 撰 清刊本一
第三一二册—第三一三册
御撰資治通鑒綱目三編測義 二十卷 清 張廷玉等 撰 清 胡定謹 述 清乾隆二十八年一
第三一四册
通鑒綱目釋地糾謬 六卷 補注 六卷 清 張庚 著 清乾隆十八年序刊本一
第三一五册—第三二五册
通鑒紀事本末 四十二卷 宋 袁樞 編 明萬曆二年序刊本一
第三二六册—第三四四册
通鑒本末紀要 八十一卷 卷首三卷 清 蔡毓榮 輯 清 林子卿 注 清康熙二十四年序刊本一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