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图书!李洱诗学问题敬文东 著书籍
  • 正版图书!李洱诗学问题敬文东 著书籍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图书!李洱诗学问题敬文东 著书籍

正版新书

30.3 7.2折 42 全新

库存7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敬文东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6466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29217675

上书时间2024-12-16

闻香识墨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李洱是我十分信任的作家,是我眼中没有败笔的写作者。以我一孔之见,他也许是当今中国一经落笔,必成经典的小说家,相当罕见。《应物兄》是一部立足汉语思想传统、从内外两个方向拷问汉语,而饱具深仁厚爱的作品,提升了现代汉语文学的品质,更新了现代汉语在小说创作中的面貌,让人震惊和羡慕。

十几年前,当他开始构思《应物兄》时(当然,那时候谁也不知道这部小说姓甚名谁,是何模样),我便对他开玩笑说,我要为你写一部书,名叫《李洱诗学问题》。作为一个博学的小说家,李洱当然知道,这个题目模仿——或者干脆说剽窃——了米哈伊尔·巴赫金。巴氏有一部伟大论著,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在潜意识中,我也许有把李洱当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念头,却从不敢以米哈伊尔·巴赫金自许。巴赫金是我的偶像;我对待他,就像信徒对待他们心目中的神。

我自认为是个守信的人,或者,我希望自己是个守信的人。李洱或许也希望我是个守信的人。2018年6月,当我听说他写了十三年(加上酝酿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十三年)的作品终于要出版时,我知道,写作《李洱诗学问题》的机缘到了。从2018年7月起,我放下已经写到中途的那部小书,花了两个月时间,将李洱除了《应物兄》之外的所有作品,再次逐字逐句地阅读了一遍,以便为这本小书(其实只能算一篇长文)做准备。从2018年11月1日开始到今天,终于写完了这本小册子。

能够兑现自己的诺言,总算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吧。

我在《李洱诗学问题》中,引用了李洱有关其作品的许多言论。作为一个文学批评者,我这样做,确实是很犯忌的事情。作家的话决不能轻易信任;批评者能不征引他们的言论好不征引,以免误会和误导。我在此之前所做的批评工作中,就很少征引作家、诗人关于其作品的言论。但李洱似乎可以例外。李洱从创作伊始,就是一个沉思型的作家。只要熟读他的作品,尤其是以作品编年的方式熟读其作品,会强烈地感觉到,李洱像西方古典哲学家创建哲学体系一般,在创建小说体系;李洱的所有作品都互相牵连,都有自己的来路和出处。基于这样的印象,我在逻辑和理性的层面大致可以说服自己去相信:李洱对自己作品的解读和理解值得信任。

写这部小书有两件事值得纪念。

1993年,我认识了我太太。那年秋天,她从三湘故地来到泉城济南读硕士。我早她一年,我们共同就读于那所大学、那个系。现在看来,好像我提前在那里等她。几个月后的1994年元旦节,她把她极要好的大学闺蜜写给她的明信片拿给我看。她告诉我,读了明信片上的那句话,让她想起了几千公里外的故乡,有了哭的念头。那句话是:“握一把苍凉献给你,在这不见红叶的秋天,趁着霜还没降,你也许还能觉出一点我们手握的余温吧。”说起来很惭愧,我竟然不知道这是台湾作家司马中原的文字,甚至没听说过这个人。2018年12月下旬,当我引述《应物兄》里关于黄河的那个片段,直至引用到“应物兄突然想哭”那句话时,我想起了将近二十五年前那位瘦弱、想家,却说想哭的姑娘,因而想起了司马中原的那段话:恋爱不是一种快乐,青春也不是,如果你了解一个人穿经怎样的时空老去的,你就能仔细品味出某种特异的感觉,在不同时空的中国,你所恐惧的地狱曾经是我别无选择的天堂。不必在字面上去认识青春和恋爱,区分乡思和相思了。我在稿纸上长夜行军的时刻,我多疾的老妻是我携带的背囊,我唱着一首战歌,青春,中国的青春,但在感觉中,历史的长廊黑黝黝的,中国恋爱着你,连中国也没有快乐过。

忧患的意识就是这样生根的……这段话和突然想哭的应物兄很般配,和李洱笔下的黄河很般配,和我想论述的问题很般配,也和我时隔二十五年后突然想起它很般配,因而很般配、很自然地征引了它。顺便说一句,明信片上的那句话,是这段文字所在的文章中的后一句话。那篇文章的题目,叫《握一把苍凉》。

2019年2月19日是己亥年的元宵节。这天上午,当我写完初稿的后一个字时,才突然意识到,这是自我误打误撞进入写作这个行当以来,在父母身边完稿的部书稿,禁不住感慨万千。父母老矣!近些年来,每逢寒暑假,我必回老家,陪他们聊天,陪他们打麻将,为他们做饭,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做点事情,聊补亏欠过多的菽水之欢。书稿次碰巧完结于此,有理由看作上天对我的恩赐。

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我的学生崔耕、张梦瑶、张皓涵、万冲等,为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帮我代购买了不少书籍,在此一并致谢。

2019年2月19日,广元南河



导语摘要

《李洱诗学问题》是一部论述李洱迄今为止全部作品的专著,书名有意模仿了米哈伊尔·巴赫金的论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该书从小说写作的语气入手,分析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李洱经历了何种程度的语气转向,语气转向如何帮助小说家处理越来越复杂的现实,语气转向与母语的关系等等。该书结构清晰,旁征博引,试图打破中西和古今,揭示文学的普遍意义。



作者简介

敬文东,1968年生于四川省剑阁县,文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有《指引与注视》《皈依天下》《艺术与垃圾》《感叹诗学》《小说与神秘性》《新诗学案》等学术专著,有《写在学术边上》《梦境以北》《房间内的生活》等随笔、小说和诗集,另有《被委以重任的方言》  等学术文集。曾获西部文学双年奖·小说奖、唐弢文学研究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目录

目录


序/论语气


从应物先生如何应物开始


反讽时代


反讽主体


反讽语气


作为语气的花腔


汉语的沧桑、悲悯与羞涩


重塑感叹语气


腹语


语气与叙事


体系性写作


后记



内容摘要

《李洱诗学问题》是一部论述李洱迄今为止全部作品的专著,书名有意模仿了米哈伊尔·巴赫金的论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该书从小说写作的语气入手,分析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李洱经历了何种程度的语气转向,语气转向如何帮助小说家处理越来越复杂的现实,语气转向与母语的关系等等。该书结构清晰,旁征博引,试图打破中西和古今,揭示文学的普遍意义。



主编推荐

敬文东,1968年生于四川省剑阁县,文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有《指引与注视》《皈依天下》《艺术与垃圾》《感叹诗学》《小说与神秘性》《新诗学案》等学术专著,有《写在学术边上》《梦境以北》《房间内的生活》等随笔、小说和诗集,另有《被委以重任的方言》  等学术文集。曾获西部文学双年奖·小说奖、唐弢文学研究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精彩内容

序/论语气

1从创作(或曰虚构)的层面上看,语气(speaking voice)是创世性的。

1.1像音乐一样,任何形式的写作(何况虚构性写作)总得先定调,然后,才有可能将写作化为现实,只因为创作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必然是有声的。

1.1.1所谓定调,就是选定某种语气,亦即发声的方式。

1.1.2能够迅速选定语气的写作者,可以被称作成熟的写作者。虚构的写作者即创世者(Creator);他/她必须被理解为无中生有者。

1.1.3因此,从写作(或曰虚构)的技术层面上说,语气是写作(或曰虚构)的起始;或者:虚构(或曰写作)始于语气、受造于语气。

1.1.4此处的语气(speaking voice)不是普通语言学乐于谈论的那四种语气(亦即tone,详论见下)。

1.2有何种性状的语气,就有何种样态的文本。

1.2.1特定的语气型塑(to form)特定的文本,包括文本的情绪、形貌,直至文本的内在纹理——文本的一切。

1.2.2对于某次具体(或曰特定)的写作而言,语气具有性,亦即只有一种语气()适合于创世这个文本。

1.2.3不同的文体需要不同的语气;相同的文体(比如小说)出现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写作者手中,也需要不同的语气。每一种特定的文体都是看待世界的特定角度。因此,听觉性的语气必须经过一个视觉化的程序,才能开启文本的创制过程。

1.3文本呈现出来的形态是文字性的。

1.3.1文字性的文本并不意味着文本只能是视觉性的(虽然它首先是视觉性的),而不可能是听觉性的。

1.3.2汉字固然不是对汉语的记录,亦即汉字不是作为汉语的记音符号而现身(它更有可能是记事或者记味的符号),但并不意味着汉字性的文本居然缺乏听觉性。

1.3.3文字性文本的阅读者唯有依靠自己的内听(亦即内心之听或者听之于内心;“内听”在构词法上模仿了“内视”),去还原文本制造者的语气,或者依靠内听准确侦听出和辨析出文本创制者的语气,才有可能准确理解这个文本。

1.3.4文字性文本的制造者渴望读者准确捕捉他/她创制文本时所使用的语气;这种性质和样态的读者可以被认作“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或“作者的读者”(authorial reader)。

1.3.5从文字上读懂文本,可以准确地解开文本的意义(解义),亦即弄清楚文本到底说了什么;准确把捉、还原、辨析或侦听文本创制者创制文本的语气,则能解开文本之意味(解味),亦即文字性文本传达出来的言外之意。解义 解味,才算得上读懂一个特定文本的终标志。

1.3.6古典中国对语言向来持极为谨慎甚至质疑的态度,它很严肃地强调要“讷于言”(《论语·里仁》),却也格外重视言外之意,所谓“语尽而意远”(白居易:《文苑诗格》);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1.3.7在口语中,“看书”与“读书”貌似指称的是同一个或者同一种行为,实际上大有差异:前者是视觉性的,负责解义;后者是听觉性的(内听),负责解味。一般情况下,看与读同时发生;但在必要的时候,看与读也可以分开,比如,快速扫描、扫视一个文件(可以不必发声,亦即没有内听出现),也能十分机敏地获取文本的大致意义,亦即这个文本大致上表述了什么内容。这刚好证明:从理论上和原则上讲,看书与读书可以各司其职;解义和解味可以分开——它们可以是两件事。

1.3.8解味大于解义。事实上,被作者之语气创制出来的文本更渴望被读者解味。意义和意味的关系可以这样来理解:意义像固体的盐,意味像液态的水,意义溶解在意味里。因此,意义是有意味的意义,意味是有意义的意味。

2从叙说或展现给定之世界的角度上看,语气是选择性的。

2.1从原则上或理论上讲,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语气叙说同一个事件,亦即同一个事件可以被任何语气所展现、所叙说。

2.1.1世界是由事情构成的。所谓事情,就是围绕包括人在内的物(古人称这样的“物”为“大共名”[参阅《荀子·正名》]),组建起来的动作/行为的集合;事件是事情的片段或整体。

2.1.2事件总是存乎于现实世界(亦即给定之世界)之上的事件;事件自为、自足、自洽,无所谓意义。语气属于语言世界:它是语言的一部分,因为任何语言都得发声。现实世界中的事件唯有被吸纳、被凝结到语言世界,才可能对人(而不是对事件本身)产生意义。

2.1.3意义是人与世界的联系方式;或者:唯有赋予事件以意义,人才可能与世界发生关系。

2.1.4可以选择任何语气叙说同一个事件,正好是这个事件可以得到千姿百态之展现的前提。事件(事情)的集合乃是历史,任人打扮的那个小姑娘既可以存乎于不同的意识形态(或曰观念),也能够存乎于不同的语气。

2.1.5同一个事件在被不同的语气展现出来时,已经不可能再是原来那个所谓的同一个事件——以丧礼上的哀悼语气主持的婚礼,和以婚礼上的欢快语气主持的婚礼,还可能是同一个婚礼吗?退一万步说,婚礼也许还是那个婚礼,但婚礼的意义完全不同。这意味着:同一个事件被不同的语气叙说出来时,获取的是不同的意义;那个被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等同于同一个事件被不同的语气随“意”赋“意”。

2.2给定的世界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总是世俗性(或经验性)的世界。

2.2.1在现实世界中生活的人首先是世俗之人,他/她必然要、也必须会亲身经历这个世界,并以获取意义的方式与这个世界相往还、相交接(华夏古人将这种行为称为“应物”)。

2.2.2即使是信徒对彼岸或神进行体验这件事本身,也只可能是发生在现实世界之中的事件,而且是特定的事件、这一个事件。

2.2.3体验彼岸仍然是体验者的亲身经历,只可能是他/她的亲身经历,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他/她行动。我可以替你祷告,我无法替你体验:祷告是向外的(它指向神或彼岸),可以被代表;体验是向内的(它指向体验者自身的灵魂),只可亲身经历。

2.2.4对彼岸的体验有可能是神秘的、超越了经验的范畴,但获取神秘体验的体验者依然在以世俗之人的身份进行其体验,因为他/她只可能存身于此岸。

2.2.5体验者体验到的神秘性,那超出经验范畴的神秘性,依然构成了体验者日常经验的一部分;体验神秘性这件事本身,只能是体验者,这个存身于此岸的人,自己为自己认领的日常生活。这件事本身依然处于经验可以把握的范围之内。

2.3世俗世界(亦即经验世界)唯有世俗语气(亦即经验语气)才能得到恰切的叙说。

2.3.1在世俗世界(亦即经验世界)和世俗语气(亦即经验语气)间,存在着相互指认的关系。相互指认有点类似于“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老子》第五十四章)。

2.3.2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tone),是普通语言学乐于承认或探讨的语气形式,它们存乎于所有不同形式的语种,是普世性的;普通语言学坚持认为,唯有它们,才是语气家族或语气研究中的合法者。

2.3.3将陈述、疑问、祈使、感叹集合起来,可以被此处大而化之地统称为世俗语气(或经验语气),却又并非经验语气(或世俗语气)的全部家产:四种语气必须被包裹在不同的嗓音里,才能终构成世俗语气(或经验语气)。也就是说:唯有被不同的嗓音传达出来的那四种语气,才是被此处命名的那种世俗语气(亦即世俗层面上[secular]的语气[speaking voice])。比如:他在欢快地陈述、我在悲伤地感叹、你在气愤地使用祈使语气驱使他做某事、他们在用期待的嗓音向你质疑……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