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宰相家训9787513317429
¥
18.49
6.2折
¥
30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张英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7429
出版时间2015-04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30元
货号9787513317429
上书时间2024-05-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父子宰相家训(聪训斋语澄怀园语)》是清代名臣、文学家张英和张廷玉父子二人撰写的家训。他们以宦官仕途、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结合古圣时贤的言行事例,教导子孙如何持家、治国、读书、立身、做人、交友。用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些微小事,解读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本书以四库全书收录的《文端集》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作为底本,力求将古人经典原汁原味呈现给读者,进而为读者进行多样化的解读留出空间。
作者简介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大臣,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四十七年,卒,谥文端。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谥号文端。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目录
聪训斋语
卷一
卷二
澄怀园语
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恒产琐言
张英小传
张廷玉小传
内容摘要
《父子宰相家训(聪训斋语澄怀园语)》是清代名臣张英与其子张廷玉撰写的家训。张英以宦官仕途、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结合古圣时贤的言行事例,教导子孙如何持家、治国、读书、
立身、做人、交友。他用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
思、所感的些微小事,解读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张廷玉深受张英影响,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了《澄怀园语》,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修身、
持家、节用、读书、择友等诸多方面。《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自刊行以来,影响巨大,被奉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传诵不息。
精彩内容
人家僮仆管庄务,每喜劣佃而不喜良佃,良佃则家必殷实有体面,而不肯谄媚人,且性必耿直朴野,饮食必节俭,又不听僮仆之指使。劣佃则必惰而且穷,谄媚僮仆,听其指使,以任其饕餮。种种情状不同,此所以性喜劣佃而不喜良佃。至主人之田畴美恶,彼皆不顾。且又甚乐于水旱,则租不能足额,而可以任其高下。此积弊陋习,安可不知?且良佃所居,则屋宇整齐,场圃茂盛,树木葱郁,此皆主人僮仆力之所不能及,而良佃自为之,劣佃则件件反是。此择庄佃为第一要务也。禾在田中,以水为命,谚云:“肥田不敌瘦水。”虽有膏腴,若水泽不足,则亦等石田矣。江南有塘有堰,古人开一亩之田,则必有一亩之水以济之。后人狃于多雨之年,塘堰都不修治,堰则破坏不蓄水,塘则浅且漏不容水。每岁方春时,必有洪水数次,任其横流而不收。人夏亢旱,束手无策,仰天长叹而已。人家僮仆管理庄事,以兴塘几石,修屋几石,为开帐时浮图合尖之具而已,何尝有寸土一
锸及于塘堰乎?夫塘宜深且坚固。余曾过江宁南乡,其田最号沃壤,其塘甚小,不及半亩。询之土人,知其深且陡,有及二丈者,故可以溉数十亩之田而不匮。吾乡塘最多,且大有数亩者、有十数亩者,然浅且漏,大雨后亦不满,稍旱则露底。田待此为命,其何益之有哉!向后兴塘筑堰,必躬自阅视,若有雨之年,塘犹不满,其为渗漏可知,急加培筑。大抵劣农之性惰而见识浅陋,每侥幸于岁多雨而不为预备。僮仆既以此开入花帐,又不便向主人再说。一遇亢旱,田禾立槁,日积月累,田瘠庄敝,租入日少,势必鬻变,此兴水利为第一要务也。若不知务此,而止云保守前业,势岂能由己哉!
予置田千余亩,皆苦瘠。非予好瘠田也,不能多办价值,故宁就瘠田。其膏腴沃壤,则大有力者为之,余不能也。然细思:膏腴之价数倍于瘠田,遇水旱之时,膏腴亦未尝不减。若丰稔之年,瘠土亦收,而租倍于膏腴矣!膏腴之所以胜者,鬻时可以得善价,平时度日同此稻谷一石耳,无大差别。且腴田不善经理,不数年变而为中田,又数年变而为下田矣。瘠田若善经理,则下田可使之为中田,中田可使之为上田,虽不能大变,能高一等。故但视后人之能保与不能保,不在田之瘠与不瘠。况名庄胜业,易为势力家所
垂涎,子弟鬻田必先鬻善者。予家祖居田甚瘠,在当时兴作尽善,故称沃壤,四世祖东川公卒时,嘱后人葬于宅之左,曰:“恐为势家所夺。”由此观之,当时何尝非善地,今始成瘠壤耳!惟视人之经理不经理也。尝见荒瘠之地,见一二土著老农之家,则田畴开
辟,陂池修治,禾稼茂郁,庐舍完好,竹木周布,居然一佳产。其仕宦之田,则荒败不可观而已,汝侪试留心察之。
人家子弟每年春秋,当自往庄细看,平时无事亦可策型一往,然徒往无益也。第一,当知田界。田界不易识也,令老农指视,一次不能记而再三,大约五六次便熟。有疑处便问之,勿以曾经问过而嫌于再问,恐被人讥笑,则终身不知矣。第二,当察农夫用力之勤惰,耕种之早晚,畜积之厚薄,人畜之多寡,用度之奢俭,善治田以为优劣。第三,当细看塘堰之坚窳浅深,以为兴作。第四,察山林树木之耗长。第五,访稻谷时值之高下,期于真知确见。若听僮仆之言
,深入茅檐,一坐、一饭、一宿,目不见田畴,足不履阡陌。僮仆纠诸佃人环绕喧哗,或借种稻,或借食
租,或称塘漏,或称屋倾,以此恫喝主人。主人为其所窘,去之惟恐不速,问其疆界则不知,问其孰勤孰惰则不知,问其林木则不知,问其价值则不知。及人城遇朋友,则彼揖之曰:“履亩归矣!”此笑之曰:“循行阡陌回矣。”主人方自谓:“吾从村庄来,劳苦劳苦!”呜呼,何益之有哉!此予少年所身历者,至今悔之。大约人家子弟,最不当以经理田产为俗事鄙事而避此名,亦不当以为故事而袭此名。细思此等事,较之持钵求人,奔走嗫嚅,孰得孰失,孰贵孰贱哉?
人家“富”“贵”二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子弟有二三千金之产,方能城居。何则?二三千金之产,丰年有百余金之入,自薪炭、蔬菜、鸡豚、鱼虾、醯酣之属,亲戚人情应酬宴会之事,种种皆取办于钱。丰年则谷贱,歉年谷亦不昂,仅可支吾,或能不致狼狈。若千金以下之业,则断不宜城居矣。何则?居乡则可以课耕数亩,其租倍人,可以供八口。鸡豚畜之于栅,蔬菜畜之于圃,鱼虾畜之于泽,薪炭取之于山,可以经旬屡月,不用数钱。且乡居则亲戚应酬寡,即偶有客至,亦不过具鸡黍。女子力作,可以治纺绩,衣布衣,策蹇驴,不必鲜华。凡此皆城居之所不能。且耕且读,延师训,亦甚简静。囊无余畜,何致为盗贼所窥?吾家湖上翁子弟,甚得此趣。其所贻不厚,其所度日皆较之城中数千金之产者,更为丰腴。且山水间,优游俯仰,复有自得之乐而无窘迫之忧,人苦不深察
耳。果其读书有成,策名仕宦,可以城居,则再入城居。一二世而后宜于乡居,则再往乡居。乡城耕读,相为循环,可久可大,岂非吉祥善事哉!况且世家之产,在城不过取额租,其山林湖泊之利,所遗甚多,此亦不能兼。若贫而乡居,尚有遗利可收,不止田租
而已,此又不可不知也。
P206-21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