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稀缺978757224339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稀缺9787572243394

18.75 1.9折 99.9 八五品

库存2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塞德希尔·穆来纳森(SendhilMullainathan);埃尔德·沙菲尔(EldarShafir)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72243394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9.9元

货号9787572243394

上书时间2024-05-14

书匠老刘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 1993年,获得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经济学3个学士学位。1998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计算机与行为科学教授。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等人联合创立非营利性组织ideas42,致力于利用行为科学帮助人们解决社会问题。 ? 与《贫穷的本质》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等人在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立贫困行动实验室,并于2002年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 埃尔德·沙菲尔 ? 1988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科学博士学位。2012年,荣获古根海姆奖。 ?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研究领域涉及认知科学、判断与决策、行为经济学等。 ? 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彼得· 戴蒙德和知名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开展过货币幻觉方面的研究。

目录
引 言 资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态 第一部分 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第1章 专注的“得”与管窥的“失” 资源稀缺换来了专注与回报 专注红利 管 窥 管窥所导致的忽视 管窥负担 第2章 带宽负担会降低人的智商 “ 噪声”干扰了我们的思想 带宽负担1——认知能力 带宽负担2——执行控制力 收割前后的印度农民 其他形式的稀缺 稀缺,接近不同于压力和忧虑 稀缺让人变笨和更加冲动 第二部分 贫穷和忙碌是如何让“带宽”变窄的 第3章 装箱、余闲和权衡式思维 权衡式思维 余 闲 穷蜜蜂与富泥蜂 余闲心态下的购买行为 没有余闲时犯错,后果很严重 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第4章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的道理 50美元,在穷人和富人眼中的价值不一 知觉的相对性 1美元的真正价值 识 解 机会成本 第5章 借用与短视 管窥与借用 《家庭问答》的启示 忽视未来 无力规划 第6章 稀缺陷阱 停不下来的杂耍 逃 离 问题的根源 余闲,应对突发事件的利器 贫穷始于富足 孤独就是社交稀缺 改变心态,逃离稀缺陷阱的专享希望 第7章 穷人为什么穷 “最后一公里”问题 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 大脑自由才能成为合格家长 穷人缺钱又缺带宽 带宽负担导致智力下降 第三部分 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 第8章 如何让穷人摆脱贫穷 包容穷人的不当行为 让“警报”来得更早些 节省带宽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带宽可以构建 扶贫是个长期项目 第9章 如何解决组织中的时间稀缺 余闲的重要作用 余闲,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4.45 倍!火星探测器的教训 用余闲对抗救火陷阱 亨利·福特的时间管理智慧 “红花”日本料理的启示 “舍维斯”的餐桌管理经验 第10章 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稀缺 把重要事情拉入“管子”视野中 让“疏忽”等同“默许” 保持警觉 找准关联行动时机 节约利用带宽 在带宽充裕时行动 为带宽不足的人提供便利 从富足起步 以余闲应对突发事件 结 语 规划和管理好“带宽”,稀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注释 译者后记

内容摘要
     资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态 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我们已经忙碌到了不得不写的程度。塞德希尔一直在向埃尔德抱怨:要做的事情太多,而能用来做事情的时间又太少。许多事情早就过了原定的截止日期,一直在延期,越来越让人担心:他不得不厚着脸皮去重新安排会议时间;收件箱里堆满了等待处理的邮件;很 久没有打电话问候母亲了,他甚至都能想象到她老人家那伤心失落的样子;车 子也早就过了年检期限。而且,事态还越拖越严重:转趟飞机就能去参加的那场会议,6 个月前还令他很兴奋,而现在却让他兴趣全无。拖延,已经演变成了恶性循环,烦心事层出不穷。现在又多了一件,那就是去给年检过期的车子 重新办理登记手续。而因为迟发了一封邮件,就导致整个项目的前进方向发生 了错误,若想让它回到正轨,又要去做更多的工作。最后,日常生活中应做而未做的事情渐渐堆积成山,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对于埃尔德来说,他接近没有因时间太少而一筹莫展 的经历。对于受此困扰的塞德希尔来说,这种状况虽然令自己有些不知所措, 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制订了一个“走出困境”的计划。 首先,他要制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以前积压下来的事情优先去做,而新 找上门的事情则一概拒之门外— 他要对所有的新要求说“不”。他决定要一 丝不苟地去完成之前的未竟之事,以避免拖延状况进一步恶化。最终,他预期 自己的辛劳一定能获得成效:未竟事项的数量会减少到易于管理的程度。只有 这样,他才会考虑接手新事项。而且,从今往后,他要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去做 事— 在点头答应之前,一定要反复斟酌才行。虽然这样做并不容易,但却很 有必要。 计划终于制订出来了,塞德希尔感觉很满意。就像伏尔泰很久之前说过的 那样,“幻觉是所有乐趣之首”2。 一星期之后,塞德希尔又打来电话:“我的两位同事正在构思一部关于美 国低收入人群的著作。这是一个好机会,我们应该贡献一章内容。”据埃尔德 回忆,塞德希尔当时的语气里接近没有一丝讽刺的意味。 显然,“贡献一章内容”这个机会太过宝贵,不容错过。我们自然应承了下 来。但也不出所料,应承下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我们写得匆匆忙 忙,还拖了很久的稿。而令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是,这个错误犯得很值得。因为 正是这个错误为我们创造了意想不到的机会,并最终催生了本书。 现摘录两段关于那一章内容的背景说明: 肖恩在克利夫兰工作,是一位办公室经理。他正因财务状况青 黄不接而苦恼:几份账单还等着他去还;信用卡又刷爆了;好不容易等到发工资,没想到一下子就花了个精光。境况正如他所说的:“月 末总是没钱花。”有一天,他过于乐观地估计了账户余额,忘记还有 一笔 22 美元的支出,结果开出去的支票就被退了回来。那时,连电 话铃响都会令他紧张,因为很有可能是某位债主“提醒”他又要还 钱了。缺钱的日子着实不好过。有时和朋友聚餐,他只能拿出比别 人少的份子钱。朋友们都能体谅他的难处,但这样的情形实在令他 汗颜。 而且从短期来看,这种处境也不会有所改变。5 个月前,他刚 赊账买下了一部前半年无须付款的蓝光影碟播放机,令他头疼的是, 等到下个月,自己该拿什么去支付这笔额外的账单?为了还清过去 欠下的债务,他已经搭上了越来越多的钱— 被退回的支票要收取 一笔可观的透支费;迟还的账单还要附上滞纳金。肖恩深陷于债务 泥潭中,无力自拔。 肖恩就像许多与他有着相同处境的人一样,从许多地方得到了理财建议, 而这些建议都大同小异: 不要再越陷越深了。不要再借贷了。节约开支,能省则省。有 些支出实在难以放弃,但你还是要想办法学会忍痛割爱。尽快还清 以前欠下的债务。最终,在没有新债务的情况下,你的财务状况才 会出现好转。达到这一目标之后,你还要继续保持警惕,谨防重蹈 覆辙。支出和借贷时,请三思而后行。不要考虑那些买不起的奢 侈品。如果你不得不借贷,那么就一定要搞清楚还债所要付出的 代价。 对于肖恩来说,这些建议中看不中用。抵制诱惑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而抵制所有诱惑则更是难上加难— 他觊觎已久的皮夹克,现在终于打出了千载难逢的优惠价;女儿的生日快到了,用廉价礼物搪塞过去,似乎又不太合 适。超支的方面太多了。最后,肖恩再一次掉进了债务深渊。 显而易见,塞德希尔和肖恩的行为存在着相似之处:截止日期之前未完成 的工作,就像逾期没还的账单一样;约了又约的会议(草率地答应下来,又没 时间履行约定),就像被退回来的支票一样(草率地花了钱,又没钱还账)。你 越是忙碌,就越需要拒绝他人的请求;你的债务越多,就越需要不出去购物。 用逃避的方式解决问题,看似合理,但实践起来却颇有难度。一旦你放松了警 惕,稍微一点有关时间或金钱的诱惑就会让你陷得更深。后来,肖恩的债务越 欠越多,而塞德希尔应承下来的工作也越积越多。 上述两种看似无关的情况竟会如此相似,

主编推荐
? 知名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强强联合,将科学的严谨和人文的独到融为一体 ?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塞得希尔·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强强联合之作,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之后的又一部行为经济学重磅著作,《金融时报》年度靠前商业图书。 ? 首度提出“带宽=认知能力+执行控制力”概念等式,为摆脱稀缺提供了有力支撑 ? 两位作者应用了大量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他们发现:从商场、火车站,到印度金奈的蔬菜市场,从公司白领、机构成员到拾荒者,所有处在稀缺状态中的人们,其大脑都会被稀缺心态俘获,过于专注于“管窥之见”,变得更加笨和冲动,亦即其认知能力与执行控制力会变得低下。 ? 清华大学院长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叶航,物理学家、南方科技大学物理学教授李淼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周濂,未尽研究创始人周健工,财新传媒总编王烁,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思考,快与慢》《噪声》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泰勒,畅销书《魔鬼经济学》作者史蒂芬·列维特,畅销书《全新思维》《全新销售》《时机管理》作者丹尼尔·平克,新美国基金会总裁兼CEO安妮-玛丽·斯劳特,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畅销书《哈佛幸福课》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等联袂推荐。 ? 湛庐文化出品。

精彩内容
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塞德希尔· 穆来纳森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在这一现象基础上,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却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有效率。为什么稀缺心态会让我们无法摆脱稀缺?因为处于稀缺中的人,其心智容量和认知能力会受到很大,从而导致其习惯于应付匮乏的行为模式。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当1元钱的价值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时,当印度金奈的街头小贩们陷入了无止境的借贷压力时,当每个人都处在多任务处理的“杂耍”状态中时……稀缺就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稀缺》是《思考,快与慢》《噪声》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蕞推崇的行为经济学著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态的各种复杂成因,并提出以“余闲”牵制稀缺的应对之法。个人如何才能摆脱财务困境,组织如何才能重获时间,而社会又如何才能帮助穷人?只有对“带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才有可能从稀缺走向富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