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镇体系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城镇体系

12.48 7.7折 16.2 八五品

仅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顾朝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1992-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100009485

上书时间2023-12-04

书匠老刘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顾朝林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 1992-05
  • 版次 1
  • ISBN 9787100009485
  • 定价 16.2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54页
  • 字数 350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的理论方法,是在广泛吸取和充分运用国内外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和基础,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城市的起源;中国城镇体系的产生与发展3中国现代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地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和网络系统结构;中国城镇体系进一步的发展条件、中国城镇化水平及城镇人口增长、国家地域开发等对中国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城镇体系发展的前景特征作出了科学的轮廓展望。应该说,这是一本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内容翔实、论据充分、观点明确的科学著作,对若干关键性问题作出了有益的科学探讨,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概括起来说,本书有以下几个要点:

  关于中国城市的起源。作者较多地占有必要且丰富的史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论述了中国城市的起源是一个历史过程的观点,并据此明确认为中国早期城市起源于三皇五帝之都,初形于夏代,形成于商代。

  关于中国城镇体系的产生。中国城镇体系究竟产生于何时,是国内外有关城市学家长期未加以解答的问题。作者通过建立城镇间的地域邻近、功能互补和规模序列等三大本质关系,明确提出了中国城镇体系产生于春秋战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的观点。

  关于中国城镇体系的发育过程。作者在充分运用散见于中国经济史、城市建设史和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文献积累的基础上,按照社会政治的历史变革和生产力、经济发展导致城镇体系的演变为脉络,对中国城镇体系的发展过程作出了比较科学的分期,并对各时期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特征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为系统研究我国城市发展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关于新中国城镇体系发展及其现状特征。作者充分运用了建国以来系统的城市统许资料,持薪中国城镇体系的发展与我国古代、近代城镇体系的发展相比较,概括出新中国城镇体系的发展特征。此外,作者还依据1985年全国市镇统计资料,运用计算机分析手段,对我国现代城镇体系的四大结构特征作出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而提出了因地制宜、分区发展我国城镇体系的设想。

  关于中国城镇体系发展预测。作者主要从新城市发展分析、城镇人口发展预测和城市经济区组织三个方面着手,比较系统地预测了2050年、2100年我国新城市的发展。通过影响中国城镇化因素的分析,建立了城镇人口和城镇等级体系预测模型,并从合理组织中国城市经济区出发,对21世纪中国城镇体系的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从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历史学以及国土规划学多角度,全面系统论述和研究中国城镇体系形成、发展、现状和未来的专著,是一项可喜的城市地理学研究成果。相信本书的出版将对我国地域开发战略的拟定、生产力空间布局和宏观调控,以及国土开发利用、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等,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国城市起源与产生 

  一、中国城市起源假说 

  二、中国城市产生前的原始聚落形式 

   (一)原始群 

   (二)原始村落 

   (三)原始市集 

   (四)原始集市 

  三、中国早期城市的产生 

   (一)萌芽时期 

   (二)初形时期 

   (三)形成时期 

  四、中国早期城市特征 

第三章 中国早期城镇体系的产生 

  一、中国城镇体系产生的标志 

  二、中国城镇体系产生的机制分析 

  三、中国早期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 

   (一)等级规模结构 

   (二)职能类型结构 

   (三)地域空间结构 

   (四)城市间联系与城镇网络 

  四、中国早期城镇体系特征 

第四章 中国封建社会城镇体系的发展(上) 

  一、秦飞汉时期以政治中心为主的城市体系形成和发展 

   (一)职能组合结构 

   (二)等级规模结构 

   (三)地域空间结构 

   (四)小结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以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互相促进的城镇体系发 

  展 

   (一)城市职能组合结构多样性 

   (二)城市等级规模的调整及其差别的加大 

   (三)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 

   (四)以水运为基础的城市网络形成 

   (五)小结 

第五章 中国封建社会城镇体系的发展(下) 

  三、五代、宋、元时期以经济中心为主的城镇体系形成和发展 

   (一)城市职能组合结构:经济职能加强 

   (二)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等级系列日趋完善 

   (三)城市地域空间结构:核心城市转移频繁 

   (四)城镇体系整体结构特征:“开”而不“放” 

   (五)小结 

  四、飞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以大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中小城市群和农村小城 

  镇经济网的发展 

   (一)地域城镇职能组合结构形成 

   (二)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日趋完整 

   (三)城镇空间分布日益趋于均衡 

   (四)城镇间联系及其网络系统特征 

   (五)小结 

  五、结浯 

第六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镇体系的发展 

  一、城市职能组合结构:双重(政治、经济)职能发展 

   (一)商埠开放,殖民地半殖民地贸易口岸城市形成 

   (二)铁路、公路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 

   (三)工矿业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镇)的出现 

  二飞城市(镇)等级规模结构:大城市和小城镇的两极分化 

   (一)大城市的迅速增长 

   (二)小城镇的普遍发展 

   (三)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总特征 

  三、城市地域空间结构:沿海与内地发展的不平衡 

   (一)东习匕城市集聚区的形成 

   (二)沿海城市带的兴起 

   (三)沿江城市轴的进一步发展 

   (四)台湾地区城市的发展 

  四、结语 

第七章 新中国城镇体系的发展 

  一、新中国城镇体系发展过程 

  二、新中国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变化 

   (一)城市(镇)性质及其职能组合结构的巨大变化 

   (二)城市数量增长迅速,等级规模结构变化巨大 

   (三)中西部城镇大量增加,东部沿海城市集聚区日趋明显 

第八章 中国现代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二)城市偏集中纬地带 

  二、中国城镇体系的地理分布特征 

   (一)城镇集中分布平原丘陵地区,高原山区分布很少 

   (二)城市偏集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三)沿河城市组群正在形成 

   (四)城市分布与人口分布相适应 

   (五)东、中、西、大地带城市分布差异明显 

  三、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 

   (一)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的定量划分 

  (二)城市群地域空间结构类型 

第九章 中国现代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关系 

   (一)城镇体系的层次系统 

   (二)城镇的规模等级系统 

   (三)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关系 

  二、中国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分布特征 

   (一)城市等级规模分布特征 

   (二)县城等级规模分布特征 

   (三)小城镇等级规模分布特征 

   (四)市镇等级规模分布特征 

  三、中国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模型 

   (一)全国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模型 

   (二)我国分省区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模型 

  四、中国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区域差异 

   (一)分省区城镇等级规模系列区域差异 

   (二)分省区城市首位度的地域差异 

   (三)分省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调整对策 

第十章 中国现代城镇体系的职能组合结构 

  一、中国城镇的基本职能类型划分依据 

  二、中国城镇职能体系 

   (一)政治中心体系 

   (二)交通中心体系 

   (三)矿工业(包括农副产品加工)城镇体系 

   (四)旅游中心体系 

  三、中国城镇职能体系的地域组合类型 

第十一章 中国现代城镇体系的网络系统结构 

  一、中国城镇联系形式与网络系统类型 

   (一)城镇联系的基本形式 

   (二)城镇体系主要网络系统 

  二、中国城镇体系网络系统流特征 

   (一)城镇间货流及其特征 

   (二)城镇间客流及其特征 

   (三)城镇闯信息流及其特征 

  三、中国城镇网络系统 

   (一)全国性(首位)城市网络 

   (二)区域性(次级)城市网络 

   (三)地方‘陛(三级)城镇网络 

第十二章 中国新城市发展分析 

  一、城镇自然晋升城市的分析 

   (一)县城晋升为城市分析 

   (二)小城镇晋升城市分析 

   (三)新兴地方中心城市设置分析 

  二、新建城市分析 

   (一)新兴矿工业城市发展分析 

   (二)新兴交通枢纽城市发展分析 

   (三)新兴旅游城市发展分析 

第十三章 中国城镇人口发展预测 

  一、城镇人口预测模型 

   (一)城市化发展阶段 

   (二)逻辑斯谛曲线模型 

  二、制约城镇化水平提高的限制条件分析 

   (一)口粮问题 

   (二)就业问题 

  三、中国城镇人口上限(K)预测 

   (一)、总人口发展预测 

   (二)农业发展可提供商品粮预测 

   (三)城镇发展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预测 

  四、中国城镇人口发展预测 

第十四章 中国城镇体系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一、中国城镇化过程及其特点分析 

   (一)城镇化过程 

   (二)城镇化特点 

  二、中国城镇体系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业现代化与城镇体系发展 

   (二)工业化与城镇体系发展 

   (三)经济增长与城镇体系发展 

   (四)人口控制与城镇体系发展 

   (五)资源分布与城镇体系发展 

第十五章 中国城市经济区组织 

  一、中国地域经济开发的现状基础 

   (一)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二)由东而西的经济梯度 

   (三)城市的极核辐射作用差异 

  二、地域经济开发理论模式及我国宏观开发战略选择 

   (一)国内外地域经济开发主要理论模式 

   (二)我国地域开发宏观战略选择 

  三、中国地域开发空间结构与城市经济区组织 

   (一)两大经济发展地带 

   (二)三条经济发展轴带 

   (三)九大城市经济区域 

第十六章21世纪中国城镇体系展望 

  一、建设分区城镇体系的发展战略 

   (一)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二)城镇体系发展战田各依据 

  二、点——轴——面系统的空间结构 

   (一)“点”的开发 

   (二)“轴”的开发 

  三、均衡型等级系统的规模结构 

   (一)bo和b的预测 

   (二)等级规模分布模型及其预测 

   (三)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特征 

  四、组群——亚系系统的职能结构 

   (一)东北重工型城镇亚系 

   (二)黄淮海河流域能源型城镇亚系 

   (三)长江流域综合型城镇亚系 

   (四)东南沿海外向型城镇亚系 

   (五)外西北开发型城镇亚系 

   (六)西藏待开发型城镇亚系 

  五、通道网——经济网——城镇网系统的网络结构 

   (一)城镇体系通道网络的发展 

   (二)城镇体系经济网络的发展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