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心理学(第2版)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犯罪心理学(第2版)

9.6 2.1折 45 八五品

库存36件

湖南长沙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大华、马皑 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

版次2

装帧平装

货号9787300233543

上书时间2023-10-30

智愚图书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罗大华、马皑 编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11
  • 版次 2
  • ISBN 9787300233543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52页
  • 字数 596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犯罪心理学(第2版)》是一本适合大专院校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学生使用,适合司法、执法系统从业人员阅读的简明教材。它系统地介绍了犯罪心理学在理论、方法、应用等诸方面的基本知识,总结了国内外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备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性。
  《犯罪心理学(第2版)》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总论、基本理论、类型论和对策论,并由此构成广义犯罪心理学体系,以适应不同读者的需求。
  《犯罪心理学(第2版)》在认识论上倡导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物质决定意识、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方法论上注重以心理学为主导,兼容社会学、法学的理论方法,体现犯罪心理学的整合性特点;在实践论上侧重理论与实战的结合,不仅强调科学研究的信效度,也兼顾犯罪心理学的特点,重视经验性描述在实践中的价值,致力于以心理学为视角解决司法、执法中的公平、公正和效率问题。
【作者简介】
  罗大华,1936年8月出生,福建武平人。新中国犯罪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担任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多年。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中国政法大学“学科建设创建者”称号,2013年荣任中国心理学会“会士”称号。从事犯罪心理学、刑事司法心理学、罪犯矫治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论著颇丰,共出版编著、译著60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有:新中国第1本《犯罪心理学》教材、《司法心理学》、《中国法制心理科学研究十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法制心理科学研究》、《证人证言心理》、《罪犯改造心理学》等。
  
  马皑(1962一 ),北京人,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刑法学专业犯罪心理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法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刑事司法心理学、越轨社会学。主要论著:《犯罪心理学》、《犯罪行为的归因分析》、《论犯罪选择》、《论群体犯罪心理》、《对犯罪人社会化水平的思考》、《卖淫活动的共生模式》、《对吸毒者的心理分析》、《对弱势群体中犯罪现象的思考》、《弱势群体与心态失衡》、《犯罪人特征研究》、《犯罪人本质属性辨析》、《Analysis on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criminals in China》、《审讯中的心理学原理》、《析黑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社会控制》、《相对剥夺感与社会适应方式: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中国人心态扫描》及《再论犯罪选择》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步骤
第四节 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 本书的体系构思

第二章 认识犯罪心理的基本维度
第一节 犯罪与犯罪人
第二节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
第三节 研究犯罪人的多维视角
第四节 对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反思

第三章 犯罪心理结构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特性
第五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实证和测量

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一节 我国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
第二节 国外个体犯罪原因论
第三节 犯罪综合动因论

第五章 犯罪心理机制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 国外和台湾地区关于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主要理论

第六章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以犯罪动机为核心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影响犯罪动机和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因素
第三节 犯罪心理的深度变化
第四节 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七章 盗窃、抢劫与诈骗犯罪心理
第一节 盗窃犯罪心理
第二节 抢劫犯罪心理
第三节 诈骗犯罪心理

第八章 性犯罪心理
第一节 性犯罪概述
第二节 强奸犯罪心理
第三节 关于卖淫女性的研究

第九章 信仰型犯罪心理
第一节 信仰型犯罪概述
第二节 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心理
第三节 恐怖主义犯罪心理
第四节 邪教犯罪心理
第五节 封建迷信犯罪心理

第十章 情绪型犯罪心理
第一节 情绪型犯罪概论
第二节 影响犯罪的情绪、情感因素
第三节 情绪型犯罪成因

第十一章 不同行为方式犯罪心理
第一节 智能犯罪心理
第二节 暴力犯罪心理

第十二章 未成年人犯罪与女性犯罪心理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第二节 女性犯罪心理

第十三章 不同犯罪经历犯罪心理
第一节 初犯的心理
第二节 累犯和惯犯的心理
第三节 职业犯的心理

第十四章 群体犯罪心理
第一节 群体与犯罪群体
第二节 群体犯罪心理
第三节 一般共同犯罪心理
第四节 团伙犯罪心理
第五节 有组织犯罪心理
第六节 传销群体中的精神控制
第七节 集群行为(犯罪)中的心理互动

第十五章 过失犯罪心理
第一节 过失犯罪概述
第二节 过失犯罪的心理结构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第三节 影响过失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十六章 变态犯罪心理
第一节 变态犯罪概述
第二节 人格障碍与犯罪
第三节 性变态与犯罪
第四节 精神病与犯罪行为

第十七章 犯罪心理预测与预防
第一节 犯罪心理预测与预防概述
第二节 犯罪心理预测
第三节 犯罪心理预防

第十八章 犯罪心理学应用技术
第一节 多导测谎技术
第二节 犯罪人特征剖析技术

第十九章 犯罪心理矫治
第一节 犯罪心理矫治概述
第二节 犯罪心理矫治的意义和目标
第三节 犯罪心理矫治的可行性和艰难性
第四节 犯罪心理矫治的原则
第五节 犯罪心理矫治的内容和方法
第六节 犯罪心理诊断
第七节 心理健康教育
第八节 犯罪心理咨询
第九节 犯罪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