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6.54 5.4折 ¥ 6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马未都 著 长江新世纪 出品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70233496
出版时间2023-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29684982
上书时间2024-12-09
★引言:演讲与讲演
公开讲话的艺术,往大了说叫讲演,但照稿念的另算。
按照传统观念,中国人不大在公众面前讲话。为什么呢?中国人强调“含蓄为美”。人得含蓄,别那么张扬,不喜欢出风头。一说出风头,就是“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言多必失”“祸从口出”……魏晋人李康早就总结过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第一句我们常说,都懂,不用解释。第二句是什么意思?如果岸上有一个土堆突然滑落到河里,水流立刻就把它冲没了,这叫“流必湍之”。第三句呢,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表现得高于别人,大家一定在背后说他坏话。
这都是我们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造就了中国人在众人面前说话一定要思索,导致中国人不大愿意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意愿。跟西方人比起来,我们在公众面前的表达能力明显是弱的,从小缺乏这个训练。学校里的语文课,本来是“语”在前,“文”在后,可是今天,不重“语”,只重“文”。孩子作文写得再好,也很难在公众面前说话,顶多是当众朗诵他的作文。
我们今天的小学、中学,也应该让孩子们锻炼当众说话。每个月可以有一堂课,让每个人都讲一讲郊游的记忆、春节的见闻、电影的观感等。这是一种基础训练。小时候不训练,长大了肯定没法在公众面前表达。
所谓讲演,是一个人在公共场所的公开表达。不管你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单位,你要当众阐述一件事情、一段经历,都属于讲演的范畴。还有一种公开说话的形式更深刻一些,叫演讲。
演讲和讲演有什么不同呢?从字面上看,“演”在前,“讲”在后,说明前者表演的成分居多。从内容上看,“讲演”更多是讲私事,讲私情,大部分人只能讲一次,或者同一个故事反复讲;“演讲”更多是讲公共事务,要求演讲者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和极强的感染力,尽量不涉及私事私情,但也不排除为了达到好的效果,把私事变成公事,把私情变成共情。
今天,各个电视台都在制作播出讲演或演讲类的节目,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演讲,还是非常少。中国人的演讲和西方人的演讲比较起来,我目前看到有几个差距。
第一个差距,是我们大部分的正式演讲,调子都起得比较高,内容都说得比较宏观,缺少细节,因此就缺少了一些打动人的力量。
第二个差距,是中国人的演讲普遍缺少幽默,尤其是重大场合上的演讲。一方面,是演讲者自身不够松弛,不大会幽默;另一方面,跟观众的状态也有关系。中国人在这种氛围中是不敢幽默的。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体会。上场之前,我希望讲得比较宽松,能够说一些幽默的话题,让大家在笑声中有所悟。可是一上台,就会发生一种现象:当你做出一个演讲的态势,幽默感马上就没了。同样一段话,在另外一个场合讲,可能引发哄堂大笑,但在这样的氛围中,观众没反应。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场成功的演讲,不仅对演讲者有严格的要求,对在场的听众也有严格的要求。听众太少不行——不信你自己在屋里讲,让一两个家人朋友坐在对面听,你很难把精神头提到最佳状态;听众太多也难——一个巨大的场馆,容纳一两万人,说话得用高音喇叭,每句都有回声,那样的状态下你想说的话和想用的词,都会不一样。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文化学者,在文物研究、文学写作、文化传播等领域均有建树。
1996年,马未都创立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目前在北京、上海两地设馆。
马未都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他与时俱进,以《百家讲坛》《收藏马未都》《观复嘟嘟》《博物奇妙夜》《国宝100》等优秀节目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的创意下,旗下“观复猫”品牌创立,观复博物馆拥有了更年轻化的传播方式。
马未都笔耕不辍,出版有《马未都说收藏》系列、《中国古代门窗》、《瓷之色》、《瓷之纹》、《玉之器》、《景泰蓝前世今生》、《国宝100》、《醉文明》系列、《观复猫》系列、《背影》、《马未都讲透唐诗》、《马未都讲宋词》等文化艺术类图书。
自序 /009
引言:演讲与讲演 /012
现实与实现
人生的意义 /039
我的斜杠青春 /063
中国人的文化怀念 /069
闲谈生死,从容话别 /074
学思知行 /091
学问与问学
文明的坐标:漫谈历朝盛世 /109
用釉色去思考陶瓷 /142
听,颜色 /160
故都北京 /169
致中和 /180
欢喜与喜欢
因为阅读,所以写作 /197
文学之舟 /204
猫在江湖 /214
醒着读书,醉看文化 /228
我们的九年 /249
观复与复观
吾以观复:马未都谈博物馆之美 /263
何以收藏 /282
器物之美 /290
文明的阅读 /299
文化中国 /306
★引言:演讲与讲演
公开讲话的艺术,往大了说叫讲演,但照稿念的另算。
按照传统观念,中国人不大在公众面前讲话。为什么呢?中国人强调“含蓄为美”。人得含蓄,别那么张扬,不喜欢出风头。一说出风头,就是“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言多必失”“祸从口出”……魏晋人李康早就总结过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第一句我们常说,都懂,不用解释。第二句是什么意思?如果岸上有一个土堆突然滑落到河里,水流立刻就把它冲没了,这叫“流必湍之”。第三句呢,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表现得高于别人,大家一定在背后说他坏话。
这都是我们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造就了中国人在众人面前说话一定要思索,导致中国人不大愿意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意愿。跟西方人比起来,我们在公众面前的表达能力明显是弱的,从小缺乏这个训练。学校里的语文课,本来是“语”在前,“文”在后,可是今天,不重“语”,只重“文”。孩子作文写得再好,也很难在公众面前说话,顶多是当众朗诵他的作文。
我们今天的小学、中学,也应该让孩子们锻炼当众说话。每个月可以有一堂课,让每个人都讲一讲郊游的记忆、春节的见闻、电影的观感等。这是一种基础训练。小时候不训练,长大了肯定没法在公众面前表达。
所谓讲演,是一个人在公共场所的公开表达。不管你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单位,你要当众阐述一件事情、一段经历,都属于讲演的范畴。还有一种公开说话的形式更深刻一些,叫演讲。
演讲和讲演有什么不同呢?从字面上看,“演”在前,“讲”在后,说明前者表演的成分居多。从内容上看,“讲演”更多是讲私事,讲私情,大部分人只能讲一次,或者同一个故事反复讲;“演讲”更多是讲公共事务,要求演讲者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和极强的感染力,尽量不涉及私事私情,但也不排除为了达到好的效果,把私事变成公事,把私情变成共情。
今天,各个电视台都在制作播出讲演或演讲类的节目,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演讲,还是非常少。中国人的演讲和西方人的演讲比较起来,我目前看到有几个差距。
第一个差距,是我们大部分的正式演讲,调子都起得比较高,内容都说得比较宏观,缺少细节,因此就缺少了一些打动人的力量。
第二个差距,是中国人的演讲普遍缺少幽默,尤其是重大场合上的演讲。一方面,是演讲者自身不够松弛,不大会幽默;另一方面,跟观众的状态也有关系。中国人在这种氛围中是不敢幽默的。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体会。上场之前,我希望讲得比较宽松,能够说一些幽默的话题,让大家在笑声中有所悟。可是一上台,就会发生一种现象:当你做出一个演讲的态势,幽默感马上就没了。同样一段话,在另外一个场合讲,可能引发哄堂大笑,但在这样的氛围中,观众没反应。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场成功的演讲,不仅对演讲者有严格的要求,对在场的听众也有严格的要求。听众太少不行——不信你自己在屋里讲,让一两个家人朋友坐在对面听,你很难把精神头提到最佳状态;听众太多也难——一个巨大的场馆,容纳一两万人,说话得用高音喇叭,每句都有回声,那样的状态下你想说的话和想用的词,都会不一样。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文化学者,在文物研究、文学写作、文化传播等领域均有建树。
1996年,马未都创立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目前在北京、上海两地设馆。
马未都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他与时俱进,以《百家讲坛》《收藏马未都》《观复嘟嘟》《博物奇妙夜》《国宝100》等优秀节目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的创意下,旗下“观复猫”品牌创立,观复博物馆拥有了更年轻化的传播方式。
马未都笔耕不辍,出版有《马未都说收藏》系列、《中国古代门窗》、《瓷之色》、《瓷之纹》、《玉之器》、《景泰蓝前世今生》、《国宝100》、《醉文明》系列、《观复猫》系列、《背影》、《马未都讲透唐诗》、《马未都讲宋词》等文化艺术类图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