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5.59 8.1折 ¥ 69 全新
库存19件
作者张舜徽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78044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29326204
上书时间2024-11-14
我往年写过一本《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替学习中国历史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介绍了一些重要史籍和学习方法。时间过得真快,从一九五五年出版以后,转瞬又已二十多年了。这本书早已不易觅得。许多朋友和读者来信,敦促我修订重印,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于是删繁补阙,又新加一些章节,改名为《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成为这个本子,重新出版。
我国历史书籍,起源虽早,但正式成为史学,还是从《史记》开始的。因为《史记》具备了史书内容的各种体例,替后人准备了许多条件。后世许多历史书籍,很少能出其范围,大半是模仿它,不过有些是“具体而微”,有些是“得其一体”而已。所以我在写第三章时,特别就《史记》一书总的精神方面和处理问题、组织材料方面,举出其各种特点,促使读者注意,以便了解其他史籍时,有綫索可寻。然后归纳到第十一章,说明刘知几、章学诚对各种旧史得失利弊的看法,这差不多成了古代史籍的小结。所以第三章和第十一章,是全书的重点。此外又补写了有关实录、学术史、史辨、史论、史考等方面重要书籍的简介共五章,于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重要部分,也约略地举列在这里了。
学习历史,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指导。例如恩格斯所着《自然辩证法》裹《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章,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便是研究远古历史的重要依据。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也都是使我们能够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说明问题的经典着作。这无论是学习中国史或世界史,都是必须阅读的。学者熟习其书,懂得一些基本理论以后,才有条件谈得上整理中国旧史。在今天,有志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人们,对于这一类的着作,都知道重视它,研究它,用不着多加称举。所以这本书里,对一般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书籍,也就没有提及。至于其他未尽之处,希望读者不吝指正!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主体部分共分四编十二章,系统地介绍了现代校订、阅读古代史籍的方法。《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主体部分共十四章,另有附录“研究中国历史的常用书参考书和工具书简目”。此书细致阐述了各类中国古代史籍的源流、体例、特点。两书互相补充,恰好构成内容完整的中国历史文献学。此次将两书合并,可以丰富本书的内容,使全书架构更加完整,便于读者阅读和查证。
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长于校勘、版本、目录、声韵、文字之学。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由父亲授业,自学成才,后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一生完成学术著作24部,八百万字。精于小学,博通四部。代表作有《中国文献学》、《郑学丛著》、《清人笔记条辨》、《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国古代史籍举要》等。
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
序言
編 通論——校讀古代史籍的基本條件
章 掌握一些閱讀古籍的技能
第二章 熟悉古代書籍的一般情況
第二編 分論上——關於校書
章 書籍為什麼必須校刊
第二章 校書的依據
第三章 校書過程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四章 怎樣進行校書
第三編 分論下——關於讀書
章 瞭解古人寫作中的一般現象
第二章 認識古人著述體要
第三章 怎樣閱讀全史
第四章 整理史料的一般方法
第四編 附論——辨偽和輯佚
章 關於辨識偽書的問題
第二章 關於搜輯佚書的問題
中國古代史籍舉要
前言
章 歷史書籍的範圍
第二章 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基本書籍
第三章 百科全書式的通史
第四章 仿效史記寫作形式編成的斷代史
第五章 斷代編年體的實錄
第六章 專詳治亂興衰的政事史
第七章 專詳文物典章的制度史
第八章 傳記體的學術史
第九章 以地域為記載中心的方志
第十章 和研究歷史有密切關係的沿革地理與地圖
第十一章 史評書籍的代表作品
第十二章 史辨書籍的代表作品
第十三章 史論書籍的代表作品
第十四章 史考書籍的代表作品
附錄 研究中國歷史的常用書、參考書和工具書簡目
張舜徽先生學術年表(吉寧韻)
張舜徽先生《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中國古代史籍舉要》合刊本書後(傅傑)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主体部分共分四编十二章,系统地介绍了现代校订、阅读古代史籍的方法。《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主体部分共十四章,另有附录“研究中国历史的常用书参考书和工具书简目”。此书细致阐述了各类中国古代史籍的源流、体例、特点。两书互相补充,恰好构成内容完整的中国历史文献学。此次将两书合并,可以丰富本书的内容,使全书架构更加完整,便于读者阅读和查证。
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长于校勘、版本、目录、声韵、文字之学。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由父亲授业,自学成才,后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一生完成学术著作24部,八百万字。精于小学,博通四部。代表作有《中国文献学》、《郑学丛著》、《清人笔记条辨》、《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国古代史籍举要》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