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机及分析化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无机及分析化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9.77 8.3折 48 全新

库存2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斌、冯艳、朱文晶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437105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9615304

上书时间2024-11-08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本书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优化整合成一门课程,在近化学类专业中通用,可满足工科院校化工、制药、材料、环境、轻工、生物、食品等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 
为适应当前高校近化学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需要,本教材编写组在编写过程中认真学习和讨论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对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整体架构,对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系统调整、取舍、有机整合,减少了重复,节省了学时。在使用中,编者认真听取教师和学生反馈,坚持通用性、适用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有机结合的原则。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重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首先,根据化学知识内在联系和教学学时数减少的实际情况,将无机化学中的四大化学平衡和分析化学中的四大基本滴定融合在一起,先无机后分析;其次,打破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界限,结合实验教学对理论知识的需求,将部分滴定分析内容提到前面讲解;最后,由于很多高校近化学类专业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取消了元素化学的教学,因此本书没有涉及无机化学中“元素化学”的内容。 
全书共分十一章,分别介绍了绪论、定量分析化学概述、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平衡和氧化还原滴定法、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标有*的章节由授课教师根据学时数与教学要求酌情选择,教材各章均附有大量精选习题,书末有部分习题答案供参考。 
本书由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多位老师共同完成,分工如下:第1章、第6章、附录由王斌编写,第3章、第5章由冯艳编写,第2章、第10章由朱文晶编写,第4章由井波编写,第7章由王芬编写,第8章由冯道全编写,第9章由马祥梅编写,第11章由王涛编写,全书由主编负责统稿、修改和定稿。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一些优秀教材,在此对这些教材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安徽理工大学刘玉林老师对本书编写的指导。 
限于编者水平及时间仓促,难免有疏漏及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3年5月 



导语摘要

《无机及分析化学》共分十一章,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内容安排,分别为绪论、定量分析化学概述、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平衡和氧化还原滴定法、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和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各章后均附有大量精选练习题,书后附有部分参考答案,方便自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制药、材料、环境、轻工、生物、食品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王斌,安徽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担任普通化学、工程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纳米科技导论、乳液聚合、聚合物回收与利用等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每学年400学时,主持省级教研项目3项,多次荣获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学校教学质量奖。从事高分子复合材料、化工安全、化工分析等方向研究,先后主持安徽省重点研发、企业合作研发和校级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国家行业标准5项、发明专利8项,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1 
1.2 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  2 
1.2.1 近代物质结构理论  2 
1.2.2 化学平衡理论  2 
1.2.3 化学分析法及有关理论  3 
1.2.4 分光光度法  3 
1.3 定量分析方法简介  3 
1.3.1 化学分析法  4 
1.3.2 仪器分析法  4 

第2章 定量分析化学概述 6 
2.1 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6 
2.2 有效数字及其应用  6 
2.2.1 有效数字的概念  6 
2.2.2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7 
2.2.3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7 
2.3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问题  8 
2.3.1 误差产生的原因  8 
2.3.2 误差与准确度  9 
2.3.3 精密度与偏差 10 
2.3.4 误差、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 11 
2.3.5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1 
2.4 有限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12 
2.4.1 置信区间 13 
2.4.2 可疑数据的取舍 14 
2.4.3 显著性检验 15 
2.4.4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和报告 17 
2.5 滴定分析法概论 17 
2.5.1 滴定方法分类 18 
2.5.2 滴定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18 
2.5.3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表示 19 
2.5.4 滴定分析中的基本计算 21 
习题  23 

第3章 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  26 
3.1 基本概念 26 
3.1.1 化学计量系数和化学反应进度 26 
3.1.2 系统和环境 27 
3.1.3 状态与状态函数 28 
3.1.4 过程与途径 28 
3.2 热力学第一定律 28 
3.2.1 热和功 28 
3.2.2 热力学能 29 
3.2.3 热力学第一定律 29 
3.3 热化学 29 
3.3.1 反应热和反应焓变 29 
3.3.2 热化学方程式 31 
3.3.3 反应热的计算 32 
3.4 化学反应的方向 34 
3.4.1 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35 
3.4.2 化学反应的熵变 35 
3.4.3 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 37 
3.5 化学平衡 41 
3.5.1 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 41 
3.5.2 平衡常数及其相关计算 42 
3.5.3 多重平衡规则 43 
3.5.4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44 
3.6 化学反应速率 48 
3.6.1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 48 
3.6.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9 
3.6.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1 
3.6.4 反应物浓度和反应时间的关系 54 
3.6.5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55 
3.6.6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7 
习题  58 

第4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63 
4.1 酸碱平衡 63 
4.1.1 酸碱质子理论 64 
4.1.2 酸碱溶液的pH计算 67 
4.1.3 同离子效应与缓冲溶液 72 
4.2 酸碱滴定法 74 
4.2.1 酸碱指示剂 74 
4.2.2 酸碱溶液中各组分的分布 76 
4.2.3 一元酸碱的滴定 78 
4.2.4 多元酸碱、混合酸碱的滴定 83 
4.2.5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85 
*4.2.6 终点误差 90 
*4.2.7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简介 91 
习题  93 

第5章 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法 96 
5.1 沉淀溶解平衡 96 
5.1.1 溶度积常数 96 
5.1.2 溶解度和溶度积的换算 97 
5.1.3 影响难溶电解质溶解度的因素 97 
5.1.4 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100 
*5.2 沉淀滴定法  105 
5.2.1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105 
5.2.2 沉淀的形成和沉淀条件  107 
5.2.3 重量分析法  109 
5.2.4 沉淀滴定法  111 
习题 115 

第6章 氧化还原平衡和氧化还原滴定法  118 
6.1 基本概念和方程式的配平  118 
6.1.1 氧化数  118 
6.1.2 氧化和还原  118 
6.1.3 方程式的配平  119 
6.2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120 
6.2.1 原电池  120 
6.2.2 电极电势的产生  123 
6.2.3 电极电势的确定和标准电极电势 123 
6.2.4 电极电势的理论计算  125 
6.2.5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126 
6.3 电极电势的应用  127 
6.3.1 判断正负极和计算电动势  127 
6.3.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128 
6.3.3 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129 
6.3.4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131 
6.3.5 测定某些化学平衡常数  133 
6.4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134 
6.4.1 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图  134 
6.4.2 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135 
6.5 氧化还原滴定法  136 
6.5.1 条件电极电势及其影响因素  136 
6.5.2 氧化还原准确滴定条件和反应速率  139 
6.5.3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和终点的确定  142 
6.5.4 氧化还原预处理  146 
6.5.5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147 
6.5.6 电势滴定法简介  152 
习题 154 

第7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58 
7.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158 
7.1.1 氢原子光谱  158 
7.1.2 原子的玻尔模型  159 
7.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159 
7.2.1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159 
7.2.2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161 
7.2.3 四个量子数  163 
7.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  165 
7.3.1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165 
7.3.2 基态原子中电子分布的原理  166 
7.3.3 基态原子中电子的分布  166 
7.3.4 简单基态阳离子中电子的分布  168 
7.4 元素周期系和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168 
7.4.1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168 
7.4.2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169 
习题 173 

第8章 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176 
8.1 离子键理论与离子晶体  176 
8.1.1 离子键的形成和特征  177 
8.1.2 离子的性质  178 
8.1.3 离子晶体  179 
8.2 共价键理论  182 
8.2.1 经典共价键理论  182 
8.2.2 现代价键理论  183 
8.2.3 杂化轨道理论  186 
*8.2.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90 
8.2.5 分子轨道理论  193 
8.2.6 键参数  197 
8.3 分子间力与氢键  200 
8.3.1 分子的极性和分子的变形性  200 
8.3.2 分子间作用力的种类  201 
8.3.3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202 
8.3.4 氢键  203 
8.4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205 
8.4.1 分子晶体  205 
8.4.2 原子晶体  206 
*8.5 金属键和金属晶体  207 
8.5.1 改性共价键理论  207 
8.5.2 金属能带理论  208 
8.5.3 金属晶体  209 
8.5.4 晶体类型小结  210 
8.6 离子极化  211 
8.6.1 离子极化概述  211 
8.6.2 离子极化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213 
习题 214 

第9章 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  217 
9.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217 
9.1.1 配位化合物的定义  217 
9.1.2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218 
9.1.3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220 
9.1.4 配位化合物的类型  221 
9.2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223 
9.2.1 价键理论  223 
*9.2.2 晶体场理论  227 
9.3 配位平衡  232 
9.3.1 配位平衡常数  232 
9.3.2 配离子溶液中相关离子浓度的计算  233 
9.3.3 配位平衡的移动  234 
9.4 配位滴定法  237 
9.4.1 EDTA及其配合物的稳定性  237 
9.4.2 配位滴定曲线  241 
9.4.3 配位滴定中酸度条件的控制  242 
9.4.4 金属指示剂  244 
9.4.5 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  246 
9.4.6 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249 
习题 252 

第10章 分光光度法 256 
10.1 概述 256 
10.1.1 光的基本性质 256 
10.1.2 分光光度法的特点 257 
10.1.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57 
10.1.4 物质有色的原因 258 
10.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259 
10.2.1 透光度和吸光度 259 
10.2.2 朗伯-比尔定律  259 
10.2.3 吸光度的加和性 260 
10.2.4 对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  260 
10.3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 262 
10.4 显色反应和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262 
10.4.1 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262 
10.4.2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263 
10.5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265 
10.5.1 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265 
10.5.2 参比溶液的选择 265 
10.5.3 吸光度测量范围的选择 266 
10.6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266 
10.6.1 定性分析 266 
10.6.2 定量分析 267 
10.6.3 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 269 
10.6.4 配合物组成的测定 269 
习题 270 

第11章 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272 
11.1 分离程序的意义 272 
11.2 沉淀分离法 273 
11.2.1 无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 273 
11.2.2 有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 274 
11.2.3 共沉淀分离法 276 
11.3 萃取分离法 277 
11.3.1 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 277 
11.3.2 重要的萃取体系 278 
11.4 色谱分离法 279 
11.4.1 柱上色谱分离法 280 
11.4.2 纸上色谱分离法 281 
11.4.3 薄层色谱分离法 282 
11.5 离子交换分离法 283 
11.5.1 离子交换树脂的种类和性质 283 
11.5.2 离子交换亲和力 284 
11.5.3 离子交换分离过程 285 
11.5.4 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285 
习题 286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287 

附录  298 
附录1 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  298 
附录2 某些物质的热力学函数 (298.15K,100kPa)  298 
附录3 常见弱酸和弱碱的标准解离常数  300 
附录4 常见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298.15K)  301 
附录5 常见难溶和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 (18~25℃,I=0) 302 
附录6 标准电极电势 (298.15K)  303 
附录7 条件电极电势 (298.15K)  304 
附录8 常见的指示剂  305 
附录9 常见化合物的分子量  307 

参考文献  310



内容摘要

《无机及分析化学》共分十一章,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内容安排,分别为绪论、定量分析化学概述、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平衡和氧化还原滴定法、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和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各章后均附有大量精选练习题,书后附有部分参考答案,方便自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制药、材料、环境、轻工、生物、食品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主编推荐

王斌,安徽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担任普通化学、工程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纳米科技导论、乳液聚合、聚合物回收与利用等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每学年400学时,主持省级教研项目3项,多次荣获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学校教学质量奖。从事高分子复合材料、化工安全、化工分析等方向研究,先后主持安徽省重点研发、企业合作研发和校级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国家行业标准5项、发明专利8项,发表论文30余篇。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