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残酷,又温柔:闫红新解《红楼梦》
  • 又残酷,又温柔:闫红新解《红楼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又残酷,又温柔:闫红新解《红楼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7.06 4.5折 59.8 全新

库存1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闫红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148398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29558780

上书时间2024-11-08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红楼梦》有一点很特别,作者先讲结局,你一开始就知道结果是家破 人亡,飞鸟各投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对于笔力不够的作者,这样做很冒险,因为悬念说起来廉价,但是很好使,有时候你明知道这个事情很无聊,被那悬念吊了胃口,哪怕忍着恶心也要看到底。

但是对于大师级作者,舍弃悬念,意味着能拿出更加高级的东西,体现在《红楼梦》里,就是营造出一种叠加感。

我们以宝玉过生日那回为例。那一天是一场流动的盛宴,豪爽的湘云喝多了酒,醉卧花丛中;妙玉在栊翠庵里认真地给宝玉写了帖子,用矜持的口气祝他生日快乐;袭人晴雯芳官等人凑了钱,为宝玉办了一场夜宴,夜宴上大家那么开心那么美。

我年轻时有一次在火车上看这一段,竟然看得热泪盈眶,似乎自己就站在那一场盛宴的窗外,看这些正当好年华的人,在好的时光里,认真地追欢逐乐。

我知道这是后的盛宴,请看这一回的回目《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上一句是欢乐的极致,下一句是灾难的预警,类似于《长恨歌》里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由盛转衰常常就是很突然的一个过程。

普通人的生活没这么,但类似的体验也有。有次看到一个很缺乏安全感的女孩接受采访,说:“每当我特别高兴时,就感觉劈我的雷在路上了。”我顿时被戳中,活在这世上,充满了不确定感,以至于让人想要追求幸福,幸福来临时,又会感到恐惧,害怕生活温柔的笑容下,还有另一副面孔。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掌控的。

所以现在我看《红楼梦》,会觉得这是一本讲如何面对人生的不确定的书。

黛玉对于不确定性感受深,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被送到外婆家,之后父亲又去世了。她的依靠是外婆贾母,但就像紫鹃说的,一旦贾母去世,她漂流到外头,就完全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那么,对知根知底的宝玉的爱意会成为一种本能,可是宝玉心里怎么想的,又是无法把握的。

黛玉初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来自这种无法满足的控制欲,湘云说她“会辖制人”。但她对宝玉的控制欲,实际上是对命运的控制欲。并不是强大的人才有控制欲,恰恰相反,强大的人不害怕不确定性,弱小者才会被控制欲折磨。

但是随着她的成长,她对爱情和命运的理解更加深刻。当她终于知晓了宝玉的心,她变得更加松弛。 命运不可把握,活在当下就好,与其为了远方的阴影自我消耗,不如且享受当下的欢笑。她和宝钗的和解,对宝琴的疼爱,全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我们经常说,要把每一天当成后一天来过,我觉得黛玉做到了。 把每一天当成后一天来过的人,有能力温柔地对待这残酷世界。

宝钗也是活在当下的人,她敏感地觉察到家族的下坠,知道无可避免。她算是比较犬儒的那一类,不想抗争,因为觉得抗争无意义,只是顺命,在相聚时候练习别离,在繁华时候练习萧索。可她内心又有热力,免不了要在顺命的过程中塞点私货。

她喜欢诗歌,喜欢春天,也喜欢诗情画意的这些人,只是清楚这些都是梦幻泡影,随时提醒自己保持距离,就老显得口是心非。也许宝钗还没有黛玉自洽,她做的灯谜里说“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月阴晴任变迁”。这两句就很不搭嘛,焦首煎心之人,如何能有“风月阴晴任变迁”的坦然。

至于王熙凤,如秦可卿所言,她是个“痴人”。秦可卿告诉她“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她还问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长保富贵。她一生恃强,不懂亢龙有悔,登高必跌重,在她身上,有许多人的影子,可能也有你我被困在某个年头里的时刻。

李纨则是早早看透了一切,心已成铁,平生只做两件事,攒钱和育儿,其他的事,敷衍得过就行。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往往是活得好的,也不要不平,求仁得仁嘛。

还有迎春的逆来顺受,惜春的绝情,都不只是性格,是应对命运的方式。我说在迎春身上看到自己,这当然不是褒扬,看到迎春的结局,觉得自己也该改改了。惜春后会怎样呢?不知道,反正不管怎样,惜春你学不来。

如今处于不确定的世间,读红楼能让你内心平静,倒不是里面有多少鸡汤,而是看到那不停闪过的身影,知道从古到今,不管是怎样的身份,都有同命运的人。而且,这些人是如此美好,但想到这,就会快乐和平静一点儿。

这,就是在当下读红楼的刚性需求。



导语摘要

本书为腾讯大家作者、畅销书作家闫红解读《红楼梦》的著作。作者以《红楼梦》中被读者广为熟知的人物为线索,通过讲述、分析他们的性格与际遇,观照当今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及其隐秘情绪。作者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再次解读《红楼梦》中的人和事,既综合了当代红学研究的成果,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作为中国古代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之一,《红楼梦》从成文流传至今,历经百年而不衰,不仅因为故事精彩,更因为很少有书可以像它这样,事无巨细地展现个体的生活状态与幽微心理。《红楼梦》的开放性给后人留下了众多解读空间,当今现实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红楼梦》里找到答案。 



商品简介

本书为腾讯大家作者、畅销书作家闫红解读《红楼梦》的著作。作者以《红楼梦》中被读者广为熟知的人物为线索,通过讲述、分析他们的性格与际遇,观照当今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及其隐秘情绪。作者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再次解读《红楼梦》中的人和事,既综合了当代红学研究的成果,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之一,《红楼梦》从成文流传至今,历经百年而不衰,不仅因为故事精彩,更因为很少有书可以像它这样,事无巨细地展现个体的生活状态与幽微心理。《红楼梦》的开放性给后人留下了众多解读空间,当今现实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红楼梦》里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

闫红,安徽省网络作协副主席,著有《误读红楼》《在红楼梦里读懂中国》《她力量》《美得窒息的诗经》等十余部作品。王蒙评价其读“红”作品“颇有大气,不拘一格,言前人所未言,堪称振聋发聩,启人心智”。



目录

宝钗看透无常,黛玉却要在无常里追求 \ 001


少女黛玉 \ 008


林黛玉那迷人的风尘气 \ 013


宝钗的“无情”与有情 \ 020


宝钗爱过宝玉吗 \ 025


贾母为何不为黛玉做主 \ 028


史湘云的“诗与远方” \ 034


黛玉打赏为何总是出手大方 \ 039


那些女孩教他的事 \ 044


天上掉下来个薛宝钗 \ 047


叶底藏花一度,梦里踏雪几回——妙玉的爱情 \ 051


几点痛泪,一杯淡酒 \ 056


富贵公子贾宝玉的残酷青春 \ 062


我们就是那个不爱过年的宝玉 \ 066


袭人是那个告密者吗 \ 070


王熙凤是怎样走上下坡路的 \ 078


从邢夫人到秦可卿,豪门这地方不好混 \ 086


林红玉升职记 \ 092 


关于鸳鸯的爱和悲哀 \ 098


一个被拐卖孤女的自救之道 \ 107 


弱者的想象里总有很多好人 \ 111 


尤三姐的耻感从哪里来 \ 115


贾琏,所谓暖男,温暖地杀你 \ 121


贾瑞为何敢勾引凤姐 \ 127 


从股市投资看贾瑞的欲望 \ 132 


写出她的光芒,是《红楼梦》作者的伟大之处 \ 137 


一场关于贪腐的家族共谋 \ 144


为什么赵姨娘总是气急败坏 \ 149


贾政,宝玉眼中熟悉的陌生人 \ 153 


贾敬:牛人当不了好父亲 \ 158


你问我像红楼里的谁,我觉得可能是迎春 \ 163 


探春的寂寞 \ 167 


一个权贵家族的覆灭样本 \ 172 


食色,性也——《红楼梦》里的好味道 \ 178


《红楼梦》版《闻香识女人》 \ 185 


“芳名”背后是文章 \ 190


宝黛之恋,在才子佳人套路之外 \ 194 


贾宝玉是不是个女性主义者 \ 210


贾雨村低配版的“才子佳人”梦真的可笑吗 \ 215


假如丘处机没有路过牛家庄 \ 220


附录:《红楼梦》里的“她力量”——和骆玉明老师聊红楼速记 \ 224



内容摘要

本书为腾讯大家作者、畅销书作家闫红解读《红楼梦》的著作。作者以《红楼梦》中被读者广为熟知的人物为线索,通过讲述、分析他们的性格与际遇,观照当今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及其隐秘情绪。作者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再次解读《红楼梦》中的人和事,既综合了当代红学研究的成果,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作为中国古代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之一,《红楼梦》从成文流传至今,历经百年而不衰,不仅因为故事精彩,更因为很少有书可以像它这样,事无巨细地展现个体的生活状态与幽微心理。《红楼梦》的开放性给后人留下了众多解读空间,当今现实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红楼梦》里找到答案。 



主编推荐

闫红,安徽省网络作协副主席,著有《误读红楼》《在红楼梦里读懂中国》《她力量》《美得窒息的诗经》等十余部作品。王蒙评价其读“红”作品“颇有大气,不拘一格,言前人所未言,堪称振聋发聩,启人心智”。



精彩内容

宝钗看透无常,黛玉却要在无常里追求永恒

 

老有人说,黛玉更适合做情人而宝钗更适合做妻子。啊呀呸,说这种话的普信男真应该跟荣国府的小厮学学什么叫自知之明:兴儿提起这两位,说是两个天上少有地上无双的姑娘,远远地看见她们,他们连大气都不敢出,“怕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这是在说笑了,但也可见这些挺糙的小厮对于美的敬畏。就连被家里人当成凤凰捧在手心里的宝玉,也不敢做兼美之梦,他艳羡宝钗的皓腕,只恨不是长在林妹妹胳膊上,这辈子没得福摸了。少年难免心猿意马,但仍然知道底线所在。

不过撇开那种轻狂不提,有一点我是同意的,宝姐姐很好,外形也是“丰满莹润”,就是偏性感的那一类,可确实不容易带给人恋爱的感觉,而黛玉正相反。

倒不是男性凝视,了不起的宝钗也志不在此,想说的不是评判,只是一个现象。恋爱,是需要一点儿幻觉的,一早就看透了无常的宝钗无法给自己这种幻觉。黛玉则不同,虽然伤感于无常会吞噬一切,她依然想要借助爱情,在无常里寻求永恒。

宝钗和黛玉,同样是被父亲珍视的女儿,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请了一位进士给女儿做家教,宝钗的父亲则是“极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

但黛玉早早失去父母,又无兄弟姐妹,一方面是无依无靠,另一方面,她也因此少去许多顾忌,灵魂更加自由。

宝钗有母亲,还有个哥哥,说起来是不孤单,可薛姨妈是个慈祥却也柔弱的母亲,一出场就想依傍着姐姐生活,后来又被刁恶的儿媳妇挟持。中间还有个细节,说贾母叫她过去打牌,她原不想去,被小丫头一通纠缠,只好去了。她才是凤姐说的那种“没脚蟹”。

薛蟠更指望不上,干啥啥不行,闯祸名,很多事情倒要宝钗替他盘算。

张爱玲说她曾经看过胡金人的一幅画,“画着个老女仆,伸手向火。惨淡的隆冬的色调,灰褐,紫褐。她弯腰坐着,庞大的人把小小的火炉四面八方包围起来,围裙底下,她身上各处都发出凄凄的冷气,就像要把火炉吹灭了”。

她由此想到苏青,说:“整个的社会到苏青那里去取暖,拥上前来,扑出一阵阵的冷风——真是寒冷的天气呀,从来,从来没这么冷过!”

我想到的是薛宝钗,不过宝钗不是文艺女青年,冷不冷的她没有那么在乎,她本身就是偏冷感的,以冷制冷,然后才能给人一些温度。

所以尽管她“打小也是个淘气的”,但“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她便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代劳”。

她目光久远,一叶知秋地明白家族正在下坠,即便现在日子还过得去,她也做好了荆钗布裙的准备。不爱脂粉与簪花,衣着素淡,半新不旧,全身上下除了听从和尚的提点戴了一枚金锁之外,再无别的“富丽闲妆”。

探春喜欢“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是女孩皆有的情致,宝钗房里却是“一色玩器全无”,连书也只有两部,整体风格如“雪洞一般”,仿佛已经接近“四大皆空”的境界。

这种忧患意识当然是对的,是智慧的。《了凡四训》中说:“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为什么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荣显与顺利?只因世事无常,习惯了荣显,就会难堪落寞;习惯了顺利,就不能承受拂逆。别说你能随遇而安,也许只是你没遇到真正的困苦。

宝钗时时练习,时时警醒。她过生日,点了一出《闹山门》,宝玉嫌太热闹。宝钗说:“要说这一出‘热闹’,你更不知戏了。”她随口念出一支《寄生草》,里面分明有大寂寞的句子: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被这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打动,后来受了黛玉和湘云的气,委屈地冲着可能听不懂的袭人喊:“她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自以为是悟了。

还写了个偈子: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这是一个“富贵闲人”“无事忙”的反省,他成天忙忙叨叨,想要很多的爱,很多爱的印证,却发现无须验证时,也才得立足之境。

其实能够“证”,还是好的,说明岁月太平,尚有余力东奔西突。等到永失所爱,对自己说“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时,已是无尽挣扎后的防守。

而宝钗,在所有的事情都没发生之前,已经是防守的姿态。一句“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说给宝玉听,也说给自己听。宝玉喜聚不喜散,黛玉喜散不喜聚,宝钗则是一直练习着,在相聚时习惯别离,平静地面对各种变故。

黛玉呢,她和宝钗一样,早早地看透了无常,她对宝玉说:“‘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她续的这两句是:“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宝钗说,这两句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境界。

没错,“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还有点儿赌气,到了“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才是完全放下。宝玉总以美好的人与事,作为自己的立足境,但这些并不是人生标配,这个道理虽然残酷,却能够安慰他注定一无所有的未来。

但黛玉与宝钗又不同,她看过一场场死亡,自己身体也不太好,知道世事无常,花会败,人会散,但她偏要在浓云密雾里寻求一点儿光亮,即使人人都是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次次努力推上去,石头一次次滚下来,

这个动作仍是有意义的,是我们可以赋予人生的一点儿意义。

爱,是黛玉赋予这人生的意义。

她住在竹影深深处,窗上却糊着银红色的软烟罗,案上是笔砚,书架上全是书。听上去也有点儿冷清,可是,某一回,黛玉和宝玉拌了嘴,生着气,还不忘回头提醒丫鬟:“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

看似闲淡的一笔,却有作者的用心良苦,可以想见林妹妹每天惦记檐下燕子来去的温存,而宝玉自己也是个爱跟天上的鸟、地上的鱼说话的主儿,咦,他居然没养个猫。

香菱学诗,宝钗老调侃她,还笑湘云也魔疯了。宝钗自己诗写得不差,有几次还抢了黛玉的风头,私下里未必没有用过功夫,但她不敢暴露自己的爱,或者说,她不敢面对自己的爱,只能居高临下地打趣。

黛玉却认认真真地指导香菱,翻自己喜欢的诗句给她看。说到这儿突然想起,黛玉向来不惮于直抒胸臆,比如那次刘姥姥来,她当着众人的面,就说:“我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宝钗永远不会告诉你,她喜欢哪个诗人。

黛玉和紫鹃的关系,言语间每每能见姐妹般的亲情。她和宝玉怄气了,紫鹃派她的不是。转脸紫鹃又跟宝玉说:“偏偏她又和我极好,一时一刻我们两个离不开。”真拿自家小姐没当外人。

这是明写,还有几处暗写。 紫鹃知道黛玉的心事,想方设法试探宝玉,若黛玉真是个刻薄人,或如宝钗与莺儿那样主仆有序,紫鹃决计不会也不敢多这个事,回家后更不会对黛玉说:“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公子王孙虽多,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话说得俗,却都是实在话。侧面透露黛玉也没拿她当外人。

黛玉原本怀疑宝钗心里藏奸,听到宝钗几句为她好的肺腑之言后,立马前嫌尽释,赶着薛姨妈喊“妈妈”,将薛宝琴看作亲妹妹,显见得将宝钗当成了亲姐妹。

书中写黛玉风雨夜等宝钗那一段尤其传神:“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得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

你有没有在风雨夜这样等过人?纵然不曾等得这样具体,也曾模糊地期待过什么吧?“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人生有时美在那种缺失。随遇而安的宝钗,不会有这样一种冷清里带着微温的期待,她的每时每刻都完整得无懈可击。

没错,黛玉缺点多得简直像“镂空纱”(张爱玲自嘲语)。一会儿抢白周瑞家的,一会儿为湘云说她像小旦不痛快,袭人夸宝钗劝宝玉好好学习被宝玉冷落也没发作时,都拿黛玉作比说:“要是林姑娘,不知道闹成什么样呢。”

但宝玉接口说:“林妹妹从来不说这样的话,她要是说这种话,我早就和她生分了。”黛玉在窗外听得震动:这人果然是知己。

知己者,真正知道自己的人,知道芜杂表象之下,自己的灵魂别有洞天。对于灵魂格外深邃的人,知己是个奢侈品。

同含蓄的宝姐姐相比,林妹妹的感情是外现的。宝玉挨了父亲的打,宝姐姐多有些哽咽,林妹妹却把两个眼睛哭得像个桃子一般。

宝玉雨夜来访,她要问打的是什么样的灯笼,嫌明瓦的不够亮,就把自己的玻璃绣球灯送给他。宝玉说自己也有一个,怕脚滑跌碎了,黛玉便说:“是跌了人值钱,还是跌了灯值钱?”

即使在生气的时候,她也能留心到宝玉穿得单薄,这边还因吃醋和宝玉怄气,那边又亲力亲为,细心地替他戴上斗笠……八十回红楼,时时闪烁着这些细碎温柔。

黛玉的这些爱,有心地善良和感情丰富的成分,但同时,也是她对人生的一种救赎。纵然尽头不远,万事必然成灰,但她竭尽全力地爱过这世界,她的日子,就永远鲜明如初。

所以宝钗是看得透,黛玉是想得开;宝钗知道无常,步步为营,黛玉知道我们能够在无常里创造永恒,干脆撂开手,不设防地活这一生。

不必分出高下,是个人际遇使然,她们也在不同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风格。但是对更多人来说,宝姐姐犹如箴言录或是人生指南,林妹妹是穿越神经末梢的诗句,前者令人高山仰止,后者成了睡梦里也忘不了的爱人。



媒体评论
这早已不是闫红第一部红楼作品了,却仍然舒服熨贴。我觉得她是当下把平易、细腻、渊博、幽默结合得优选的《红楼》品读者之一,绝不无端揣测,不故作惊人之语,但又经常有新意。看得我时常想像一个贾府清客一样拍大腿:原来还可以这样!
——六神磊磊

看闫红解读《红楼梦》,经常觉得她心思细,脾气好。原著里重重叠叠繁花似锦枝节里那些命运人性的尖利冷光,她沉浸式地体会得更多,难得的是说得不心乱。那些个残酷,她看见了,但并不心冷如铁,却有悲悯的温柔。
——黄爱东西

“又残酷,又温柔”,这可以视作《红楼梦》中揭示的生活真相,也可以视作闫红作为一个《红楼梦》的读者、解释者,笔下的手法。对于大观园里来来去去的每一个人,闫红都尝试写出那些人命运中的残酷,但又写出共情,对于曹翁写到的欢庆和破碎,我们在这本书中感受得非常充分,而且,往往是在幸福中看到悲伤,又在破碎之后,经过理解和梳理,获得新的建造和稳定。
——陈思呈

闫红用现代人的眼光读《红楼梦》,非但不违和,还让我觉得火花四射,意味深长,可能是因为《红楼梦》本身就具有极强现代性,被闫红慧眼别具地发现了。
——黄佟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