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鸣:图像的认知功能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共鸣:图像的认知功能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97.39 7.6折 128 全新

库存1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芭芭拉·玛丽亚·斯塔福德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4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29547587

上书时间2024-11-04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美]芭芭拉·玛丽亚·斯塔福德
  •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4
  • 版次 1
  • ISBN 9787574102934
  • 定价 12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纯质纸
  • 页数 347页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精神哲学的最新成果,用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艺术史和艺术风格。书中从图像的认知功能入手,在生物学基础上,依据脑神经系统的行为模式来研究艺术是如何呈现的。
  多种面貌的艺术形式不但可以用来解释直觉、联想、错觉、模仿、注意力、情感唤醒等心理模式,更是直接构成了这些心理表达,所以,艺术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的主题。随着医学、进化论生物学和脑科学的不断发展,用神经科学解释艺术的条件已逐渐成熟。
  全书分为六个章节,每章探讨一种具体的思维模式。第一章以浪漫主义者的线条和色彩为例来探讨为什么有些形式能与不同的文化环境都相吻合;第二章从共生起源与神经的同步性角度来解释象征体系;第三章根据镜像神经元与引起共情的生物原理来解释艺术中的模仿问题;第四章从意识“深度”和投射错觉入手,解释为什么旧石器时代的洞穴艺术、澳大利亚的土著艺术,乃至现代的装置艺术,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第五章根据人格解体和心灵“剧场”的反成像来重新评价意识流电影;第六章根据定向注意力和自创生来探讨土木工程和生物艺术。
【作者简介】
芭芭拉·玛丽亚·斯塔福德,美国著名艺术史家,主要从事启蒙运动时期以来的成像艺术、表现技法和光学研究。生于欧洲,幼时移居美国,后随家人不断迁居,曾在英国、美国、意大利、法国和日本等多个国家学习和生活。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受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资助,师从贡布里希,求学于伦敦沃伯格研究所。她曾先后任教于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特拉华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是芝加哥大学威廉·B.奥格登杰出贡献教授,佐治亚理工学院杰出客座教授。
【目录】

本书结合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精神哲学的最新成果, 用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艺术史和艺术风格。通过分析从洞窟壁画到新媒体的不同视觉艺术作品, 探讨了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精密的神经系统如何传递信息、解释神经科学是如何使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变得更丰富全面的。

内容摘要

哦,那真是个难题。大脑是个精密的信息处理系统,但却无法解释我们如何以及为何产生主观体验、情绪感觉、“内心活动”。1

――斯图尔特·哈梅罗夫(Stuart Hameroff)

我们需要一种会思考的媒介,来呈现某些特殊情况的各种特性。2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科学家正试图解释大脑的运作,这是一个跨学科的挑战,本书希望找到新的解释角度。我想从图像的认知功能入手,来回答这个问题。量子物理学家正在宇宙虚空中探测变幻莫测的不同模式,纳米技术专家下沉至物质的基本原子层面——物质的基本粒子,神经学家正在探究与我们生存的宇宙相伴的那个幽灵般的宇宙3。这些激动人心的新进展给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知识,让我们可以重新想象从自创生(autopoiesis)到心理意象(mental imagery)的所有现象。正是这些成果迫使我重新思考毕生的事业重心。我不断向那些研究“思维如何产生,从何处产生”的领域学习,并调整我的观点,以适应这些领域的发展。

然而,持续发展的认知革命依然面临一个问题:艺术史家、文化史家、文学史家在考虑各种人工印记和建筑立面的生物学基础时总是“极度勉强”+。新观念确实很难在不同语境间传播。但我仍想说,正因为有这样的困境,根据神经学家提出的议题来审视艺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就显得更有意义了。随着医学、进化论生物学和脑科学的各项重大发现,我们这些研究自我塑造(self-fashioning)的学者,也能有效扩展、甚至改变对文化的人文理解5。换言之,文化不应站在一边批判科学,科学也并不2是外在地影响着文化。确切地讲,我们正在探索的层面极其复杂,我们各自的研究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当然,要构建跨学科的共同研究主题,需要双方的合作。让我震惊的是:神经解剖学家、认知学家和研究心灵的哲学家也时常援引视觉和感官艺术,但难得有人相信,艺术不光能阐释直觉、推断、联想、幻觉、情感唤醒和分类等基本心理活动,而且是由这些心理活动构成的。还需指出的是:在讨论注意力或意识等复杂现象时,需要借助更多的视觉材料。当然,材料的范围也不是不受限制的。约翰·约尔顿(John Yolton)将个体称为“主体”(the perceiver),这种主体会被遍布神经传递素的神经细胞吞噬,消失于突触电路,主体的消失意味着我们无法对其进行比较,眼下对大脑运作过程的讨论必须解决这一难题6。

[借用斯坦利·卡维尔(Stanley Cavell)的话]我希望艺术在被神经科学谈及时,能发挥概念性的作用7。同时,我也想说明神经科学是如何使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变得更丰富,更全面的。事实上,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使我们迫切需要解决很多过去只有文化史家才会思考的古老问题,比如主体的属性及主体间的关系、模仿、情感、错觉、自动化与意志、各种不确定性。

这些问题成为本书的主题实非巧合。我想,我们若能分享不同研究的共性,便有望突破古往今来的寓言化哲学对绝对差异的理解,确定参与相似研究领域时的立场8。我的方法表明了此一抱负。我想借助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精神哲学来说明人文学科的关注要点:图像的认知意……



主编推荐

本书对于跨越学科界限的思考,尤具创新精神。本书的论点建立在脑神经科学的最新成果之上,力图将“科学”转译成以图像为基础的艺术文化,通过分析从洞窟壁画到新媒体的不同视觉艺术作品,探讨了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精密的神经系统如何传递信息,解释神经科学是如何使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变得更丰富全面的。本书引导读者了解艺术表达相关的生物机制,认识到脑神经活动对于人类艺术创造的重要作用。本书是用神经科学研究艺术行为的权威著作,被誉为“研究人文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和最佳出版物”。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