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与通透——宋人笔记选读/郭国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5.95
5.7折
¥
98
全新
库存36件
作者郭国谦 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3-11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29662564
上书时间2024-11-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郭国谦 著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时间
2023-11
-
版次
1
-
ISBN
9787521222395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页数
960页
-
字数
0.97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作者从自己读宋人所作的解读和随笔中,选取部分文稿编辑而成。本书所选读的宋人,均从宋代作品中撷取,重点集中在记述朝廷故实、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物理物、戏谑谐谈几个方面,其内容“多半是和实际人生直接打交道的文字”(吕叔湘语)。从文学类别上说,多属历史琐闻类,且绝大多数文章篇幅较短,文字浅显易懂,有的趣味。作者选辑此书,意在为喜欢读史和学文言文的读者提供一些阅读资料,并对读者今后的工作生活有所裨益。每篇之“读”,均选取其中一句“谠言”作标题,正文大体为四个层次,一是按上述宗旨选录原文;二是对部分词、句作简单注解;三是为引起读者兴趣和再现意境,以意译法将原文改写成白话文;后是个人阅读时的“一时谬想”,叙述作者阅读本则的感想和体会,以帮助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力求融会贯通。
- 【作者简介】
-
郭国谦,1962年生,河南南阳人。1979年至1983年就读于新乡师范学院,参加工作后在乡镇党政机关工作,后于1995年转入司法机关,2022年2月以一级高级检察官退休。
求学期间常有文章见诸报刊,工作后长年坚持自己动手撰写公文,有近百万字散见于报刊、网络。在检察系统中较早提出“文化育检”的理念,力求以文润人、慧人、乐人乃至化人之效。
2001年8月被吸收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2003年8月被吸收为郑州小小说学会会员。
- 【目录】
-
第一章 读《渑水燕谈录》
第二章 读《仇池笔记》
第三章 读《师友谈记》
第四章 读《梦溪笔谈》
第五章 读《涑水记闻》
第六章 读《渑水燕谈录》
第七章 读《归田录》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作者从自己读宋人笔记所作的解读和随笔中,选取部分文稿编辑而成。
本书所选读的宋人笔记,均从宋代优秀笔记作品中撷取,重点集中在记述朝廷故实、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物理物性、戏谑谐谈几个方面,其内容“多半是和实际人生直接打交道的文字”(吕叔湘语)。从文学类别上说,多属历史琐闻类笔记,且绝大多数文章篇幅较短,文字浅显易懂,有一定的趣味性。作者选辑此书,意在为喜欢读史和学习文言文的读者提供一些阅读资料,并对读者今后的工作生活有所裨益。
每篇笔记之“读”,均选取其中一句“谠言”作标题,正文大体为四个层次,一是按上述宗旨选录笔记原文;二是对部分词、句作简单注解;三是为引起读者兴趣和再现笔记意境,以意译法将笔记原文改写成白话文;最后是个人阅读时的“一时谬想”,叙述作者阅读本则笔记的感想和体会,以帮助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力求融会贯通。
精彩内容
笔记是我国古代散文大系中的一种常用文体。文学意义上的笔记二字,和我们平时听课、听报告、读书读报时所作的记录是不一样的。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笔记之“笔”,就是和“文”相对应的“无韵者”,“笔记”的本义即执笔记叙。笔记作为一种文体,泛指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的作品,其异名有随笔、笔谈、杂识、札记等。笔记渊源于先秦而形成于魏晋,在唐宋两代得到充分发展,逐步“由附庸蔚为大国”。入宋之后,笔记受到文人的普遍喜好和推崇,上至宰相大臣,下至布衣寒士,几乎人人都以笔记写作为乐事。
笔记的突出特点是“杂”,不拘类别,不拘形式,有见、有闻、有思,即随笔记下,既有对社会重大事件的详细记录,也有对微观生活的生动叙述。一般来说,笔记可以分为三个大类。第一是小说故事类的笔记。内容多为记录鬼神显形、因果报应、讼事审理等情节简单、篇幅短小的故事,其中有少部分略具短篇小说的规模,但仅是“粗陈梗概”,只能粗线条记叙故事的轮廓,且所记故事大多来自民间传说,很少是作者自己刻意创作。小说故事类的笔记,人们通常也称为“笔记小说”。第二是历史琐闻类的笔记。主要是记录典章制度、风土人情、野史掌故、逸闻琐事以及神鬼怪异、医卜星象的杂录丛谈。如着重记载国家大事的《涑水记闻》,记时事而间杂谐谈、琐语的《归田录》,专录师长、朋辈言行的《师友谈记》,叙述北宋逸闻、掌故的《渑水燕谈录》等都属此类笔记。第三是考据、辩证类的笔记。这类笔记多标以随笔、札记、笔谈等书名,其内容也并不完全限于考据、辩证,往往叙事之中间杂考辨,考辨之外兼记杂事。广大读者所熟悉的沈括《梦溪笔谈》,除了关于天文、历法、气象、医学、制造、技艺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记述、考辨外,还有不少关于神怪异事、当朝掌故、语录随感的篇目。历史琐闻和考据辩证两类笔记共同之处是“短”,尽管也有少数像《师友谈记》中苏轼要王宁兄弟传话那样的长文,但绝大多数篇幅都很短,有的甚至只有几句话三两行字。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称“搜神志异与传奇小说”和“证经考史与诗话文评”之外的笔记为“笔记文”。本书所选读的,多属此类笔记。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在军事上软弱,但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却空前繁荣发达,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进入宋代,随着“寒俊”崛起,文人地位提高,士大夫阶层逐步发展壮大,读书著文成为社会风尚,笔记文学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宋代笔记,首先是数量大。由于参与者众多,加之雕版印刷业的兴盛,有数目庞大的笔记结集成书并传之于世。上海师范大学戴建国教授主编的《全宋笔记》,整理出版宋人笔记五百八十多种;华东师范大学顾宏义教授所著的《宋代笔记录考》,收录宋人笔记一千一百余种。宋代笔记的显著特点是质量高,读来饶有趣味。入宋以后,过去笔记中的志怪传奇逐渐减少,注重社会现实成为笔记的主流,尤其是史料类的笔记占据了重要位置。加之宋代笔记绝大多数“出士大夫手”,作者集官僚、文士、学者于一身,备考的苦读、官场的历练,尤其是社会风气的感染,都使他们别具才学识见、胸怀气度与人格品位。这些人笔下的文字虽不能说是字字珠玑篇篇锦绣,但其流畅、通顺、达意、真实、准确,包括笔记选题、遣词造句等都是一流的。所以,宋人笔记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巨大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宋人笔记,可以使我们得到一份意想不到的慰藉。命途际遇,是宋人笔记的主题之一。有不少笔记中所记的人和事,虽与我们相隔千年,但读起来依然十分亲切,令人感动。当我们读到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且“不得签书公事”的苏轼,却依然能悠闲地夜游承天寺,自嘲世间缺少像他那样的“闲人”的时候;当我们读到流放儋州,食不果腹的苏东坡,感叹想吃顿饱饭竟像求取功名富贵那样艰难的时候,多少郁积于心中的块垒,都会冰雪消融。司马光《涑水记闻》里有一则笔记说,仁宗亲政后,重新起用被章献太后免职的李迪做宰相,感激涕零的李迪,殚精竭虑、夙兴夜寐于政事,欲报答仁宗知遇之恩,然而宰相仅当了一年多,便因吕夷简构陷而被罢相。“迪谓人曰:‘迪不自量,恃圣主之知,自以为宋璟,而以吕为姚崇,而不知其待我乃如是也。’”读着这些文字,你会发现,一千年前的先辈们,和今天的你我竟然是如此的心心相通、心心相映。
读宋人笔记,可以让我们的身心在谐趣幽默中得到愉悦。积极乐观、旷达超逸,是宋代文人的群体性特征,他们在交往中,同僚、门人、文友常以谈笑打趣、竞才斗志的方式,沟通思想感情,调和人际关系,增进相互了解,讥讽错误言行。所以,宋人笔记中记有很多当时文人的谐趣幽默逸事,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从心底里笑出声来。《东坡志林》中有一则笔记,是苏轼记他在贬所儋州时,一故友跋山涉水数千里来看他,苏轼问他带了什么礼物,友人先是“展两手”,又“顺作荷担势”,然后“信步而去”。苏轼便明白朋友尽管什么实物也没带,却肩负着深厚的友谊。读着这些文字,我们怎能不为这种真诚的友谊所感动呢?想想来客那接连三个动作,相信每个读者都会报之以会心一笑。再如《渑水燕谈录》里记载的“士大夫好讲水利”故事,有人说应把梁山泊的水抽干改造成农田,当有人质疑到了雨季水往哪里流时,刘贡父在一旁替他回答说:“于泊之傍凿一池,大小正同,则可受其水矣。”这个故事,既是对好说大话、空话者的讽刺,也是对急于改革见效的王安石委婉的讽劝,显现了宋代文人极高的政治智慧。
读宋人笔记,可以陶冶性情,让我们的情趣、品位得到提升。有宋一代,名人辈出,群星灿烂,赵普、王旦、吕端、寇准、富弼、蔡襄、李迪、庞籍、韩琦、秦观、沈括、文彦博、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王安石、黄庭坚……在这个群体中,有的豁怀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有的小事糊涂,关键时刻却能力挽狂澜;有的忠于职守,朝乾夕惕而无怨无悔;有的心在黎民,先天下之忧而忧;有的严于律己,分外之物毫厘不取;有的愈挫愈坚,穷困潦倒仍不失幽默风趣……明人评论历代笔记,说“惟宋则出士大夫手,非公余纂录,即林下闲谭。所述皆生平父兄师友相与谈说,或履历见闻、疑误考证,故一语一笑,想见先辈风流”。读宋人笔记,看他们行事,听他们议论,我们就会知不觉地置身其中,受到熏陶,被他们感染。在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中,我们会读到北宋初年名臣王旦的诸多事迹,其中有件事很小却意味深长:王旦见肉羹里有脏东西,就只吃米饭,说自己不想吃肉;有人为试其度量专门把他的饭弄脏,他又说不想吃米饭了,端一碗粥给我吧。在欧阳修的《归田录》里,博学多才、官至宰相的钱惟演,虽然官阶、功勋、品秩都是当世第一,却始终以自己未经科举考试就入仕做官为憾,他那句“平生不足者,不得于黄纸书名”,现在读来仍让我们脸热心跳。想想钱惟演的一生,我们怎能不为自己的安于现状和甘于平庸而羞愧呢?
读宋人笔记,能让我们学到很多人生至理,使我们的生活简约、纯粹。在宋人笔记中,记有不少关于宋代士大夫不为外物所累,防微杜渐,洁身自好的人和事。在欧阳修的《归田录》里,记有吕蒙正的一个故事,说他做宰相的时候,有官员要送给他一面古镜,并说这宝镜能照二百里远。吕蒙正笑答:“我的脸面只不过一个碟子一样大小,何必要用照二百里远的镜子呢?”欧阳修还把他听到的一件事也记到了《归田录》,说后唐一名叫杨玢的官员,以工部尚书职位退休回到长安,因其旧居被邻里侵占,家人要去衙门告状,杨玢知道后提笔在状纸末尾写道:“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家人见后便不再去告状了。这和“六尺巷”的故事相比,其格调和讽劝功效,明显高出一筹。“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往日的繁华,已经随风而逝;秋风秋草,萧瑟迷离,似在诉说过往,也在警示后人。这诗句,任你千般颟顸,读罢也不能不为之所动。
读宋人笔记,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增长我们的才干。因宋人笔记多记唐五代故事及当朝见闻,有很多有效管用的治事理政方法都被记录下来,至今仍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在《梦溪笔谈》中,我们可以读到被列为北宋“五鬼”之一的丁谓比较正面的一个故事。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丁谓主持重建一座被烧毁的宫殿,因制砖需要的黏土用量大、运距远,丁谓便决定直接从大街上取土,街道被挖成了大渠,又命人挖通汴河水进入渠中,通过汴河和大渠运送建筑所需要的材料,随后又用工程废弃的瓦砾回填渠中,使水渠又变成街道。这一举三得的方法,不仅省下数以亿万的费用,还大大缩短了工期。丁谓这种做法,我们未必要照抄照搬,但其中隐含的系统观念和统筹原理,对我们做好今天的工作依然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还记有许多宋代健员能吏善处民间纠纷、巧破刑事案件、打击豪强恶霸的故事,阅读这些笔记,汲取其有益成分,在我们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有一些帮助作用。
读宋人笔记,我们还可以学到许多识人辨物的知识和技巧。识人辨物故事,在宋人笔记中占有不小的分量,笔者往往不惜笔墨,详述事由,经过大量铺衬后给出点睛之笔,读来意味深长。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两则笔记都很有意思。一个是尚书右丞、扬州知州盛度,通过一个信封的落款,即判断出写信的新任郑州推官夏有章“止于此官”——他一辈子不会再升职了。第二个是礼部侍郎、淮南转运使蒋堂,在看到来送信的某县衙一名皂隶,拿不到回执坚决不走的场景时,即做出“令必健者”——那个县令必定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的判断。看清坏人,防止被坏人暗算陷害,是封建社会官员的必备技能,宋代笔记这方面的记载很多,有不少读来能让人惊出一身冷汗。比如司马光在《涑水记闻》记载的王钦若巧谲中人,丁谓假传圣旨等诸多手段,都是很好的反面教材,认真研读,大有裨益。
读宋人笔记,有助于我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大家知道,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不仅是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前提条件,而且对提高阅读现代书报和写作的能力也十分重要。吕叔湘先生说,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风格质朴自然,于语体较近,学习起来比较容易,现代青年学习文言文,还是笔记文“这一路笔墨更加有用些”。经过唐宋古文运动的洗礼,宋代的散文作品,更多地朝着“文从字顺”的方向发展,笔记文更是进一步缩短了与口语的距离,和魏晋南北朝风行的骈体文相比,佶屈聱牙的语句和冷僻怪异的字词明显减少,更有利于表情达意,我们今天读起来更好懂也更容易接受。宋代作笔记的人很多,但经过近千年来的淘汰,能流传下来存世的大都是优秀作品,其作者个个是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高手,加之这些文章都是因时随笔记之,刻意用典故意掉书袋的很少,在文言字词的使用和古汉语语法的遵从方面,宋代笔记都堪称典范。宋人笔记读多了,文言文中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就会慢慢熟悉起来,阅读能力不知不觉也就跟着提高了。读宋人笔记,对我们学好历史会有所帮助学习历史,我们往往苦于朝代变迁和人事更迭的记忆,笔记里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风趣的故事,就像串在历史长河中的一盏盏明灯,让我们的记忆清晰而恒久。学习历史,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我们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记中既有作者的亲身经历,也有亲友和坊间传闻;既有“时人”对某事某人共同的评价,也有作者自己的所思所评。这些“历史”的信息,可以让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便现出一片光明。
……我是因一个偶然的机缘爱上宋人笔记的。读到惬意之处,忍不住讲出来与朋友、同事分享。不久,便有朋友撺掇,把笔记译成白话,把体会写成文字,让更多人受益。于是,便有了这三百多篇小文。因本人古文水平很低,所以对笔记原文的理解,我不得不用“原文我读”来标明——这段文字仅是我个人对这则笔记的理解,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关于读笔记阐发的议论,也都是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所以叫“一时谬想”——不光是这想法荒诞不经,而且还是“一时”的,经不起推敲的。
宋人笔记,版本颇多。各版本之间文字、标点均有不同,本书除有特别说明的地方外,所“读”笔记大部分已根据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辑、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全宋笔记》改定,错讹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西班牙伟大的思想家奥尔特加·伊·加塞特曾经说过,每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成为本国文化的继承者,这是他们的义务之一。我觉得,把自己读宋人笔记的心得与大家分享,是我的责任,我应当这样做。奉献给大家的这本书,于我,正如著名作家路遥所言,是“苦役般的劳作”,但愿对喜欢宋人笔记,甚或喜欢读史的人会有所帮助。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