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文学史纲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儒家文学史纲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1.95 4.7折 68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玉顺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8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29119566

上书时间2024-11-04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黄玉顺
  •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8
  • 版次 1
  • ISBN 9787550728585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纯质纸
  • 页数 345页
  • 字数 305千字
【内容简介】
《儒家文学史纲》先以绪论与导论两部分内容,明确儒学、儒学审美理论以及中国文学三者之界定;其中导论部分,分别从儒学的审美德性论、审美活动论以及审美教化论等三个层次来概述儒家的文学理论与思想,这是书稿梳理中国文学史的理论基础,亦是中国文学史或明或暗所呈现出来的美学面貌。 与学界“三古七段”的文学史时代断限划分不同,此书将整个中国文学史划分为先秦时代之文学、经学时代之文学、玄学佛学时代之文学、理学时代之文学、近代以来之文学等五部分,这显然是基于儒学思想史的划分,如先秦时代之文学与经学时代之文学,二者之不同根本在于原儒向汉儒之转变,所以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面貌;又如玄学佛学时代之文学,届时汉儒式微而玄学佛学兴盛,所以学界论述此断限之文学时,重点无不置于玄学佛学之语境下,但黄玉顺先生则指出,且不说建安风骨表现出强烈的儒家关注现实之精神,就连田园诗代表陶渊明,在其充满道家思想《归去来兮辞》之中无不儒家思想的影子;*为典型的无疑是理学时代之文学,直接打出“文以载道”的旗帜,这不仅呼应原儒时代的“文质之辨”,而且深化了质在文先、道(儒家思想)为文本的文论思想;等等。
【作者简介】
黄玉顺,1957年生于成都,汉族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师从蒙培元先生。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同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职。 先生长期致力于儒家哲学、儒学与现象学比较研究、中国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等三大研究领域,并取得了学界公认的学术成就,如创立当代儒学重要学派“生活儒学”、发现“《易经》古歌”、哲学最新研究领域“儒学与现象学比较研究”开拓者之一、中国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最新研究领域“中国正义论”提出者等。先生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一百七十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共二十余篇次。曾出版著作有《易经古歌考释》(巴蜀书社1995);《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哲学问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等等。
【目录】
目  录

绪  论 …………………………………………………………………………… 2

一、我们今天对儒学所应持的态度 ………………………………… 2

二、儒学的本质 ……………………………………………………… 4

三、儒学的要义 ……………………………………………………… 5

四、“儒学”与“中国文学”的界定 ……………………………… 8

五、儒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 11

导  论 …………………………………………………………………………… 14

第一节 儒学的审美德性论 ………………………………………… 14

一、得天为性 ………………………………………………………… 15

二、爱美之情 ………………………………………………………… 20

三、赋诗作乐 ………………………………………………………… 23

第二节 儒学的审美活动论 ………………………………………… 29

一、率性为道 ………………………………………………………… 29

二、求美之意 ………………………………………………………… 33

三、兴诗成乐 ………………………………………………………… 38

第三节 儒学的审美教化论 ………………………………………… 43

一、修道为教 ………………………………………………………… 43

二、审美之知 ………………………………………………………… 48

三、诗教乐化 ………………………………………………………… 52

第一章  先秦时代的儒家文学……………………………………………… 60

第一节 儒学的酝酿与文学的兴起 ………………………………… 60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中国文学的诞生 …………………………… 60

二、《诗经》与《书经》 …………………………………………… 71

三、儒家哲学的原始文本与儒家美学的初步孕育 ………………… 77

第二节 儒学的诞生与文学的早期发展 …………………………… 86

一、春秋思潮与文学潮流 …………………………………………… 86

二、孔子与儒学 ……………………………………………………… 92

三、孔门高徒与儒家文学 …………………………………………… 96

第三节 儒学的早期发展与文学的初步繁荣 ……………………… 99

一、诸子的百家争鸣与文学的百花齐放 …………………………… 99

二、子思、孟轲与文学 …………………………………………… 102

三、荀卿与《易传》的文学成就 ………………………………… 109

第二章  经学时代的儒家文学…………………………………………… 118

第一节 儒学的时代转换与文学的时代特征 …………………… 118

一、学术的嬗变 …………………………………………………… 118

二、经学的兴起 …………………………………………………… 119

三、儒学的变换 …………………………………………………… 122

第二节 儒学与汉代文学理论 …………………………………… 123

一、儒学与汉代诗学 ……………………………………………… 123

二、儒学与汉代美学 ……………………………………………… 126

三、儒学与汉代文论 ……………………………………………… 131

第三节 儒学与汉代文学创作 …………………………………… 137

一、儒学与汉代散文 ……………………………………………… 137

二、儒学与汉代辞赋 ……………………………………………… 143

三、儒学与汉代诗歌 ……………………………………………… 147

第三章  玄学佛学时代的儒家文学 …………………………………… 154

第一节 魏晋玄学与文学 ………………………………………… 154

一、玄学与儒学 …………………………………………………… 154

二、玄学与文学理论 ……………………………………………… 156

三、玄学与文学创作 ……………………………………………… 161

第二节 南北思潮与文学 ………………………………………… 179

一、南北学风 ……………………………………………………… 179

二、南北文学理论 ………………………………………………… 181

三、南北文学创作 ………………………………………………… 189

第三节 隋唐文学 ………………………………………………… 197

一、儒学与佛学 …………………………………………………… 197

二、隋唐文学理论 ………………………………………………… 198

三、隋唐文学创作 ………………………………………………… 205

第四章  理学时代的儒家文学…………………………………………… 234

第一节 宋元儒学与文学 ………………………………………… 235

一、宋元儒学与理学 ……………………………………………… 235

二、宋元儒学与文学理论 ………………………………………… 238

三、宋元儒学与文学创作 ………………………………………… 245

第二节 明代儒学与文学 ………………………………………… 260

一、明代儒学 ……………………………………………………… 260

二、明代儒家文学理论 …………………………………………… 264

三、明代儒家文学创作 …………………………………………… 268

第三节 清代儒学与文学 ………………………………………… 281

一、清代理学与朴学 ……………………………………………… 281

二、清代儒学与文学理论 ………………………………………… 282

三、清代儒学与文学创作 ………………………………………… 287

第五章  近代以来的儒家文学…………………………………………… 300

第一节 儒学与近代文学 ………………………………………… 300

一、洋务时期的儒学与文学 ……………………………………… 300

二、维新时期的儒学与文学 ……………………………………… 307

三、民主革命时期的儒学与文学 ………………………………… 314

第二节 儒学与现代文学 ………………………………………… 323

一、“五四”时期的儒学与文学 ………………………………… 325

二、“五四”以后的儒学与文学 ………………………………… 331

三、抗战以来的儒学与文学 ……………………………………… 335

第三节 儒学与当代文学 ………………………………………… 340

一、中国的儒学与文学 …………………………………………… 340

二、中国港台地区及海外的儒学与文学 ………………………… 341

三、儒学与文学的未来展望 ……………………………………… 341

主要参考书目 ……………………………………………………………… 343

后  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